性教育
性教育:一場思辨之旅
批判自由主義的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早前風靡香港,作者是年輕成名的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桑德爾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的自主共識(consensus)不能決定行為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中以德國案例說明:甲方登廣告徵求自願被吃者,而乙方則自願被甲方先殺後吃。
建立正確性屬身份 從孩童開始
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指出,大約四分之三在童年有性屬身份混亂(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人在青春期末期或成年期會出現有同性戀或者雙性戀的情況。故此,幼兒成長時期性屬身份(Gender Identity)的建立對日後性傾向的發展也有顯著的影響。
我是從哪裏來的?
「我是從哪裏來的?」相信大家在童年時都曾有這個疑問。但有多少人能得到正面且正確的回答呢?近日北京推出小學生性教育教材《成長的腳步》,旨在為學生提供正確性教育的渠道。但教材一推出,就因涉及性交等內容和卡通圖片,引起強烈回響。
防止校園性騷擾 由性教育做起
為幫助學校推行生理與倫理並重的性教育,明光社本年積極展開一系列性教育教師訓練,而系列三之「防止性騷擾入侵校園──剖析學校涉及『性騷擾』的轉承責任以及前線個案經驗分享」已於6月11日順利舉行,吸引不少教育界人士及社工參加。
當日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圓融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程健祖先生、服務主任竺永洪先生、本社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和葉淑芬律師擔任主講嘉賓。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
近日香港教育界最具爭議的是「德育及國民教育」,有人認為這是一門「洗腦教育」,旨在向學生灌溉「愛國」的重要觀念。在一海之隔的台灣,教育界一樣面對具爭議性的課程,那就是「性別平等教育」。
裝備教師 推性教育課程
為幫助學校推行生理與倫理並重的性教育課程,明光社將於本年展開一系列的性教育教師訓練,而系列一之「青少年的性與愛」亦已於4月15日舉行。當日由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女士和本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擔任主講嘉賓。出席者大部份為中學教師、學校社工、家長、學生輔導員及教牧同工等,場面熱鬧,約有60人出席。
三年又三年 淫審條例何時改?
2009年7月,《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下稱《條例》)檢討首輪諮詢完成,報告除了表示會討論一系列網絡中的淫褻資訊外,更建議要就淫褻物品的定義,進行研究和商討。
可惜有關的諮詢至今仍然遲遲未見,不論網內網外,大量「踩界」物品充斥巿面,條例未能處理,家長、教師,甚至青少年面對橫流的情慾,已經避無可避。
學校,性教育的工場
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慾望,但在不少人心中,性是一個禁忌,不想談也不需教,相信人長大了便自然懂。但事實青少年的成長需要人同行,為他們提供指引,帶領他們成長。在這性資訊紛亂的世代中,學校在青少年的性價值觀建立方面,乃是一個重要的堡壘。
「奉子」與「奉旨」
電視是普羅市民最基本的娛樂,電視台拍攝的劇集一般都有二十多點的收視率,等於有過百萬的市民收看,受歡迎的劇集更能做出四十多點的收視,成為城中熱話。男女主角的戀情、奸角的收場等都是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