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在手機文化中同行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手機與我們可以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及應用愈來愈廣泛,由與人溝通、處理工作事務,至上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購、找資料、找地點、煲劇、看新聞、聽音樂、玩遊戲…甚至起床或提示吃藥的鬧鐘,都設定在手機應用程式內。人們已視手機為私人助理、解悶良伴,以及接觸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手機與我們可以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及應用愈來愈廣泛,由與人溝通、處理工作事務,至上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購、找資料、找地點、煲劇、看新聞、聽音樂、玩遊戲…甚至起床或提示吃藥的鬧鐘,都設定在手機應用程式內。人們已視手機為私人助理、解悶良伴,以及接觸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聖經新譯本》〈太 5﹕7〉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內容:
App世代遊戲講求互動,加上網絡和現實世界交錯的互動,出神入化,引人入勝,讓玩遊戲的人更投入其中。有些牧養青少年的牧者、信徒領袖見此就開著「抵抗 洪流」的反射神經「應戰」,既未能令青少年回到教會,更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衝突。我們將在座談會中分析近年遊戲文化的發展,並探索可行的牧養策略,期望引發 同工一起討論,集思廣益。
分享講員:
早前黎明開演唱會,因為以內地物料所搭建的帳篷不合格,事發後黎明在社交網站即時認錯,成為一時佳話。佘英輝及翁繼文北上參加法律界一帶一路訪京團,被爆出一連三晚「夜蒲」醜聞。二人最初支吾以對及否認,雖然最終承認醜聞,但社會對他們已失去信任。
娛樂版近年把藝人的人際生活,都寫成小說般傳奇,令人不勝其煩。例如:在街上拍攝到野生捕獲(即遇見)的兩位異性,就是「有路」、同性則是「斷背」;二人進入任何地方是「短聚」;三人或以上的就是「派對」。已婚藝人與任何異性單獨見面,就是「婚外情」;或在外地「偷情」。
上周,最多人談論的是《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當中出席獲分獎的人,在他╱她名字之前都加了一個「真」字,例如「真.河國榮」、「真.何韻詩」。這個「真」字,最表面的解釋,就是因為在節目中有些人物是扮鬼扮馬的,為了將真身和所扮演的人分別出來,於是用了一個「真」字。
偶像文化究竟是甚麼?如果我們以字面理解的話,偶像可解作「一種人創造的對象,以某種方式崇拜。可能在宗教或娛樂的圈子出現。」[1] 若以這定義來看的話,香港偶像文化其實遠遠未至於此。
近日,很多網民大肆批評杜如風主持的旅遊節目《流行首爾》,指無綫的節目製作水準低俗。筆者就已播出的數集來看,主持人以第一身角度帶觀眾飲飲食食,買手袋玩手槍,化韓妝食牛肉。對,杜如風或者真的表達得很低俗,但也不全然低俗得只有購物消費。
無綫一台獨大,在沒有競爭下常被批評橋段了無新意,但觀眾卻仍然邊鬧邊看。事實也並非沒有佳作,如《天與地》可算是偶然遇上的驚喜。近年晚飯時段播放的都是時裝處境喜劇,英文為Situation Comedy,簡稱“S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