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讓下一代不再受困於童年逆境經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5/2025

存在的藝術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05/2025

或許有不少人聽過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但它只是「藝術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除此之外還有《聆聽的藝術》以及這次會介紹的《存在的藝術》。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一鏡到底反映青少年困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5/2025

Netflix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被英國《衛報》的劇評人稱之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該劇共有四集,故事以13歲少年Jamie涉嫌以刀殺害同學的事件作為開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英國校園朋輩間的相處、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自我形象及對女性看法等),與及親子關係疏離等情況如何令悲劇釀成。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4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5/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明光社開放日2025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5/2025

2025年3月29日是明光社的開放日,當日的活動分為五個時段舉行,由本社董事和總幹事分享我們關注的各項議題和介紹我們的工作,全日約有100人次出席活動。

子女嚷著要手機,父母怎麼辦?

繪本插畫,讓小天賦有大發揮

梁鈞陶    |    明光社事工統籌
20/05/2025

過去的4月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贊助下,明光社推出了「『愛.童行』:畫出彩虹」計劃,在剛過去的4月,此計劃推出了兩場繪本故事書工作坊,當中共有17位高小至初中的學童參與。

圖書館不是供水站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20/05/2025

今天去圖書館還書,順便想裝點水喝。台灣很多圖書館都很貼心,設有飲水機,提供熱水、溫水和冷水三種溫度,讓大家可以稍微補充水分。但機器上也清楚標明:「供現場少量飲用,請勿大量取水。」不是給人打包水回家的。

一子錯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5/2025

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人生有如棋局,有時下錯了一步棋,就算不會立即輸,但亦隨時會令自己身陷困境、損失慘重,因此,小心思量每一步,是人生的重要功課,在教養孩童的時候更當如此,因為三歲定八十,有些事若一早烙印在兒童的心中,恐怕日後要花一倍、甚至好幾倍的功夫才能改變過來,就如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影響著我們對下一代的教養方法。

如何回應孩子對手機的呼喚?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5/2025

現代人的互動正在悄悄改變,智能手機作為「24小時隨身連結工具」,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相處、與世界連繫的方式。餐廳裡常見到同桌家人一起吃飯卻各自滑手機的畫面,這種「人在心不在」的狀態,反映出親子關係面對的難題——當孩子開口要手機時,家長不僅要決定是否給予工具,更要深思如何協助孩子在虛實世界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