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報章報道手法與青少年暴力

許惠敏    |    明光社傳媒教育幹事
30/09/2001

近日涉及青少年的嚴重暴力罪案頻仍,涉案青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而較為轟動的是七月被揭發的十一歲男童撕票案,其中三名綁匪的年齡僅介乎十二至十六歲之間。至於其他青少年毆鬥、廝殺、非法禁錮等罪案,更是天天見報,而且手法愈見殘酷,令人髮指,不少都只因「望女仔」等瑣事初生口角、繼而動武,反映青少年普遍認同「以暴易暴」是解決問題的上佳選擇,情況實在令人憂慮!

近期青少年暴力問題

30/09/2001

年輕人血氣方剛,一時沉不住氣,先是口角、繼而動粗,本來就沒甚麼好奇怪的。可是近年的新聞報導,大凡談到青少年暴力案的,再不是以甚麼「敷藥出院」等詞語作結,倒是以「圍毆」、「虐打」、「命危」、「藏屍」甚至「烹屍」等駭人的字詞起論,教人讀來觸目驚心。從沒想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竟然會做出這些Satanic(窮兇極惡)的行徑!究竟我們的社會出了甚麼岔子?這個問題,絕非筆者所能回答,也不是本文重點。

從美國經驗看賭博合法化

關啟文    |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30/07/2001

 

反對賭波合法化=道德的法西斯主義者?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0/07/2001

就賭波應否合法化的問題,社會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些討論詳列外國的研究以及對香港社會現象的分析,旁徵博引,令人無論贊成與否,都對問題有更深入的反省。可惜亦有不少的討論卻純粹是情緒發洩,無的放矢,但謊言說上十遍,一些不知情的市民卻信以為真!

及早關注香港青少年賭博問題

關活佳    |    高級督察.賭博輔導員
30/07/2001

在筆者的輔導小組裡有A先生及B先生兩名病態賭徒。A先生今年四十六歲,是一位旅遊業的管理層人員,已婚多年並有兒女;B先生今年三十歲,未婚,是一名金融界的行政人員。A先生和B先生同是熱衷賭馬,只是賭齡不同;A先生賭馬已有三十年,而B先生則有十五年。A先生在以往的賽馬中,已輸掉了約二百萬;而B先生則輸掉了約一百萬。

賭徒賭途

30/07/2001

華仔三十剛出頭,司機,未婚,月入一萬三千多元。剛發了薪,遇上足球賽事的日子,他會把左手攢來的萬多元,讓右手把它擲在同一天的賽事上面﹕一場三千元,分三四場下注,恰恰將個把月的薪金擲完。

賭博慘案驚心動魄

陳燕萍    |    明光社執行幹事
30/07/2001

有很多人認為,賭博是個人的問題,與其他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和影響,但事實告訴我們,賭博問題不單會影響個人,甚至會連累家人或朋友,也會對社會的治安帶來負面的影響。
筆者發現,於今年的三月至五月的三個月內,已經找到27宗與賭博有關的新聞(詳見表一及表二),當中發現有18人因自身或家人的賭債自殺,其中有14人死亡。

賭博資訊驚鴻一瞥

30/07/2001

賭博風氣之盛行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風氣源頭之考究,實在難以求証,不過大眾傳媒的鼓吹,應該有著一定的影響。單在過去的足球旺季,大小傳媒不約而同地在報導的資料中,加入了賭波的資訊。而這現象遠在數年前已經開始流行,只不過隨著賭波合法化的討論,人們才開始注意。

漫畫論壇 生命裏的陽光

吳永康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0/07/2001

年少成長時自我形象未得到肯定,對生活上遇到的挫敗、不被同輩接納等問題會特別敏感,讀者成長時或許也曾自憐,渴望有同路人的體諒,及認同自已的感受。很可惜同路人通常不會是老師及父母,經歷過戰後窮困的上一代常會說今日的新一代「不識愁滋味」為了小事長嗟短歎,認為這是要不得。父母長輩常否定少年人的愁之餘,更會語重心長加上一句,經歷人生「真正」的愁時只會「欲語還休」!

艇家泛舟漫遊賭波港

30/07/2001

明哥是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的。他入了賭波這一行的日子也不短了,從起初幫莊家“打工”到現在自己獨立當“艇家”,他見過不少賭徒,他們甚麼都賭,只要是賭這玩意,就連命也不顧,賭得死去活來。

我們訪問了一個經營"賭波"生意的中間人,就是行內的所謂"艇家"。我們管他叫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