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人來說,憂鬱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抑鬱症亦是廣為人知的情緒病。香港心理衞生會在2024年發佈的「全港抗抑鬱 測試大行動」問卷調查結果,對比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和2020年舉行的相同調查,發現「受訪者的總體抑鬱指數持續增加」,而這次的抑鬱指數是六次調查中最令人擔心的一次。抑鬱困擾總分達一定分數的「臨床組別」人士,調查團隊估計他們需要接受專業治療及輔導,該組別人士的比例亦由2020年的8.4%增至11.1%。[1]
人們為何會患上抑鬱症?學業欠佳、事業失意、遭受欺凌或虐待、婚姻危機、家庭爭執、痛失親人、財務壓力、長期病患或年老等等的困難,都有可能引發抑鬱。抑鬱症的誘因錯綜複雜,亦因人而異,未必源於單一事件。例如,有人健康出現問題,痊癒後心情仍然不佳,若此時家中有人離世,便可能成為誘發當事人抑鬱的臨界點。除了遭遇外在的不幸事件,抑鬱症亦涉及個人及家庭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有可能增加誘發抑鬱症的風險。有關因素如下:一、家族史,家庭成員有抑鬱症病史;二、懷孕及生育,女性在生育前後,體內荷爾蒙出現變化;三、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間,體內荷爾蒙產生波動;四、藥物影響,服用了某些藥物如用於治療痤瘡的異維A酸(isotretinoin)、抗病毒藥物干擾素-α(interferon-alpha)和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等;五、個性,個人自我形象較低,又或是習慣對自己過度批評。[2]
同樣,上述因素亦不一定是單獨存在,而是互為影響。若一個人從小便遭受錯待,甚或虐待,便有可能形成低自我形象及自我批評的性格特質。因此,抑鬱症並不限於非信徒,即使重新得救的信徒,若未能妥善處理過去的傷害,也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研究生賈天君,曾經寫過一篇以〈走過死蔭的幽谷——三位基督徒憂鬱敘說研究〉為題的碩士論文,他訪問了三位患上抑鬱症的基督徒,[3] 闡明了抑鬱症並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若當事人遭遇到的「新傷舊痕」未被處理,過度壓抑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一觸即發,甚或一發不可收拾,以下將簡單引述受訪者的故事闡明之。
傳統的華人家長一向不太稱讚孩子,怕孩子驕傲,受訪者A的媽媽也是如此,老是挑剔她的毛病。不單如此,由於她妹妹的情緒較易失控,一發怒時便亂丟東西,所以每當A和妹妹吵架,媽媽只會怪責A。到A長大了,她在工作環境中,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明明是同事行為失當,其他人卻異口同聲要她忍讓,她的善良每每換來他人的欺負,她的界線也連連被人侵犯。[4] 受訪者B則從小便抑壓真實的感受,他的媽媽是一個難以感到滿足的人,只要他不配合她無理的要求,迎來的總是媽媽的怒氣。因此他長大後不懂設立個人界線,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喪失說「不」的能力。[5] 同樣,受訪者C過去亦是活在權威之下,她的父母甚至對她作出過很多言語及精神暴力,她年幼時不懂抗議,慢慢變得相當沒自信,甚至當別人指責她時,她都會以「對,都是我的錯。」來回應。[6]
以上三位都是基督徒,當他們的情緒出現問題時,難道信仰不能醫治他們的抑鬱症嗎?坦白說,如果基督徒視基督信仰為一套律法規條,信仰非但不能幫助他們脫離情緒困擾或抑鬱症,而且其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受訪者C回想當初她遭遇患難的時候,她確實面對過信仰掙扎,她很需要神,卻又感到神一直在剝奪她的東西,那時她選擇抑制自己的情緒及真實感受來處理這些衝突,她用經文或基督教的教導來說服自己:「祢拿去……祢收取……我只好take it!」、「不要發怨言,主將我剝奪……倒空」、「要信服要順服!上帝要剝奪你是為你好。」而長期沒有面對及處理自己真實情緒的結果,導致她「所有憤怒會從其他地方跑出來」,形成抑鬱及憤怒。[7] 另一位受訪者B,當他到了臨界點時,便以憤怒的方式來處理自己過去傷口,並且透過不道德的行為發洩出來,最終傷人又傷己。他的怒氣得以宣洩,但他卻活在自責中,不斷以信仰標準來批評自身的行為,甚至完全否定了之前的信仰經驗,以及熱心事奉的事實,一味認定自己是罪人並且陷入抑鬱。[8] 至於受訪者A,在媽媽的影響之下,她覺得自己不夠好,縱然她在抑鬱症期間尋求過諮商師的幫助,卻仍認為自己不夠好。她只要聽到律法式的聖經教導,例如她要按照基督真理,應該如何如何、否則神便會懲罰她等,便會變得異常憤怒,她因而選擇逃離那些「關心她」的人。[9]
這樣看來,基督信仰對於這三位抑鬱症過來人來說是否毫無幫助?答案當然不是。律法式的信仰不能拯救人,但神能,當他們不再用律法論斷自己,在與愛他們的神相遇以後,他們便會慢慢走出抑鬱症。受訪者A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後來她終於接受神真的很愛她,並且開始學習用神的眼光來看待及接納自己,她便有所改變,她認為做基督徒最美的就是,神不要她做甚麼,祂愛她就是因為她,不是因她的修行品德、做好事、捐錢、積德。她被釋放,因神說:她不需要做甚麼,她就是可愛,她就是可以被愛。這份釋放讓她可以放下過去的傷害,寬恕自己,也寬恕他人。[10] 受訪者B也改變了,因為他經驗到自己不再是罪人,而是神手中的作品,原來,他可以與神如父子或好朋友般對話。[11] 受訪者C的抑鬱症也得到醫治,因為她學會了以神的眼光來重構自我認同,並且經歷到神的愛及真實的接納,她甚至認為:「基督徒為何憂鬱是沒有真正認識上帝的愛,只認識教條、要求。」她指出基督徒也會抑鬱,卻能夠透過認識神更深而得以復原。[12]
人原本便有神的形象,人被造亦是奇妙可畏,但墮落後的世界變得不完美,加上人是容易受傷的動物,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傷害。根據Ricard C. Schwartz博士所創的內在家庭系統療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當人無法處理或不敢處理自己的情緒,內在小孩便會先受到傷害,傷口太痛,人們自然希望把他們流放到外面,不去觸碰他們,也要確保其他人不會觸碰他們。這些純真的小孩被稱為流放者,至於其他的內在家庭成員被稱為保護者及消防員。[13] 保護者會盡一己之力,避免他人觸發流放者,但一旦保護者失守,流放者被觸發,當事人便會因著痛苦回憶而深受困擾,這時候,消防員在情急之下,惟有使用非一般的手段來控制流放者,累積的傷害愈多,手段便愈發極端。以受訪者B為例,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自主,也無力保護自己,長大之後,輔導他的導師表示想成為他的女友,但又突然改變主意想回到以往的關係,自小便失去自主權的他對此感到異常憤怒,於是在女導師面前假裝愛她,與她交往甚至發生關係,這或許便是消防員想要奪回自主權而做出的極端行為。
Schwartz相信每個人都沒有不好的部份,他綜合無數的臨床個案,相信當事人只要好好與自己傾談,與自己和好,便能化解保護者及消防員的心結,慢慢從破壞的角色轉化到有價值的角色。他亦提到「當你能愛所有的內在部份,你就能愛所有的人」。[14]
愛是轉化生命最大的動力,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若不能憑意志去愛自己,不必感到擔心或害怕,因為神的愛超越意志。但願有一天,所有信徒都能真實地經歷到神的愛,以至更能接納自己。
[1] 〈新聞稿:港人抑鬱指數再創新高 青年及男士尤需關注 鼓勵身邊人學習精神健康知識 辨識及察覺有需要人士〉,香港心理衛生會,2024年2月1日,網站:https://www.mhahk.org.hk/Chi/Review/2024/20240209mha/Press%20release.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8月5日)。
[2] “Causes – Depression in Adults,” NHS, last modified July 5, 2023,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depression-in-adults/causes/; Debra Fulghum Bruce and Shawna Seed, “What Causes Depression?” WebMD, last modified April 22, 2024,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causes-depression.
[3]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三位基督徒憂鬱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碩士論文,2013年),網站:http://api.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95ed0a68-ff06-4694-b874-b49e82c33531/content。
[4]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70–71。
[5]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10。
[6]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75。
[7]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83。
[8]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132。
[9]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69,76–77。
[10]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78,84–87。
[11]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205。
[12] 賈天君:〈走過死蔭的幽谷〉,頁200。
[13] 史華茲〔R. C. Schwartz〕著,魯宓譯:《沒有不好的你:風行全球的內在家庭系統IFS,徹底翻轉你我的生命》(台北:究竟,2022年)。
[14] 史華茲著:《沒有不好的你》,頁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