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學會3的神邏輯,溝通不再有廢言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4/09/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相信大家也會聽過:重要的事要說3次 這句話並非不知從哪裡流傳出來,而是真的有相關書籍提及過,且是一個與人溝通的重要技巧。《學會3的神邏輯,溝通不再有廢言:掌握3的法則,提案、談判、說服再也不糾結》的書名已經點出了一個重點,就是「3」這個數字,它有著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展示出不太多,也不太少,剛剛好的感覺,如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其所,將重要的話說3次,便能將說話的重點突顯出來。

在日常溝通或應對商業匯報,「3」的神奇法則能夠使人有條理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例如3個論點、3個問題、3步賠罪、重複3次等等。而把話整合成3項來表達,不但能把話說得更有系統,而且還可以讓說話者的思考同時進行或限制在「3」這個數字中。因為語言同時是人們思考的方式,所以如何使用語言,也有助說話者進行思考。

除了說話之外,「3」的法則也能應用在身體語言中,例如利用沉默3秒來代替那些無意義的口頭禪,防止說話者滔滔不絕講個不停,而與聽者相視3秒,可以獲取對方的信任,而4秒或以上則會出現反效果,表現出不信任或懷疑。

如果想要改善自己的表達能力,本書的確可以提供其中一種與人溝通的技巧,既然語言如此重要,學習如何表達,同時也能學習如何思考。不過,這些技巧都是一種參考,不必全然照單全收,而且,一個人如果說話太過有系統,可能會失去一些身為人的個性。

相關文章

怎麼活怎麼死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怎麼活怎麼死:死不了的時代,我們有權利決定如何離開》是日本學者村上陽一郎的著作,他以哲學與醫學的視角,探討在當代日本高齡化社會裡,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自然死亡」,而是經常要在醫院的機器「幫忙」下苟延殘喘,忍受一個死也死不了的狀態,受盡病痛折磨。這現象引發作者透過本書討論尊嚴死與安樂死這個核心議題。

在日本,「尊嚴死」是指對於喪失意識或沒有康復希望的末期病人,醫生依據其生前預囑或家屬請求,不作延長生命的積極治療,讓病患順其自然離世。這與「安樂死」不同,安樂死涉及主動介入,如透過注射藥物令病人死亡。雖然作者是少數有基督信仰的日本人,但他卻說自己是個不遵守戒律的信徒。他支持尊嚴死,視之為維護生命尊嚴的選擇,他甚至不完全反對安樂死。他認為在一個「死也死不了」的時代,人類有權決定如何離開,以避免無謂的痛苦,而這痛苦可以是現在經歷的,或預計未來會出現的。

安樂死在全球仍有倫理、宗教和法律上的爭議,村上並非鼓吹輕率結束生命,而是強調「向死而生」,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出意義,重病時又該如何渡過餘生。他認為安寧緩和醫療,可以緩解末期病人的痛苦,值得探討和考慮。

筆者雖然反對安樂死,但此書卻令人正視到照顧長期病患時要考慮的問題。跟日本社會相似,香港也是高齡化地區,人口老化帶來了挑戰。病患與家人應及早商討醫療安排,訂立預設醫療指示,這既可減輕家屬的負擔,也能幫助病患正面而非恐懼地看待死亡,這個決定可以讓他們有尊嚴及優雅地在人生旅程中「畢業」。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非常適合習慣委屈自己以討好他人,並將他人看法與感受置於首位的人細讀。作者賈姬.瑪森(Jacqui Marson)指出,這類「體貼者」的行為模式,往往源於童年時習慣的討好模式,例如「我不該讓人生氣」、「我必須避免衝突」、「我一定要聽話」。這些信念背後,隱藏著害怕被討厭,甚至會被懲罰的恐懼,導致這類人習慣壓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本書的動人之處,在於作者用了整整四個章節詳細講述突破「體貼詛咒」的具體方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艱難處境或對話,當體貼者被迫面對他人激烈的情緒時,恐懼與緊張在所難免,對此,作者提出了名為「BEAR」的應對策略:

1.  呼吸(Breathe):運用呼吸緩解瞬間升起的恐懼
2.  稱頌(Eulogise):發自內心地肯定對方
3.  接受(Accept):全心全意、不帶批判地聆聽對方
4.  尊重(Respect):以彼此尊重的方式表達自身感受與想法

這個策略能安撫對方情緒,讓他們感到安全,同時也能令體貼者不用那麼擔憂自己會遭受攻擊。如果讀者嘗試實踐這些建議,便會發現那些預想中的恐懼多半不會發生;即使真的發生狀況,身為成年人的讀者也要明白,如今已非當年脆弱的孩子,能用理性與經驗來應對。通過逐步擺脫「體貼詛咒」的束縛,讓讀者找回善解人意與自我尊重的平衡。

聊天聊到精神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1/08/2025

有說科技發展能幫助到我們工作溝通但當我們愈來愈便捷的同時,要處理的事愈發加增時,反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時間變得愈來愈少,人們可能變得愈來愈不懂如何表達情感、害怕向真人坦露真我…… 困在虛擬泡泡裡變得愈來愈孤單了。不少人更轉向與AI聊天機械人傾談,而最近卻出了問題,有報道指世界各地陸續出現長時間與AI聊天而導致「AI精神病」(AI Psychosis)的案例。

除了早前我們曾提及過有自閉症少年與AI長期對話後,變得孤立及產生自殺的想法,最終付諸行動外;最近,有報道指有個案長時間與AI互動後,引發了妄想、幻覺、焦慮、抑鬱等精神病症狀。由於AI說話很會修飾言詞、過度諂媚,在親切對話的互動下,容易讓人感覺到彼此建立了深厚關係,讓人深信不移:有人在AI的稱讚下,以為自己是天才發明家;有人深信AI女友是真人,出發去尋找她,以致發生意外或導致婚姻及工作受影響;有人相信AI的錯誤建議而吃了「溴化納」來替代鹽而中毒,出現妄想和幻覺等問題而要送入精神病房;亦有專業人士被AI說服自己身處模擬世界,有足夠信念便能飛行,更遵從AI建議停服藥物和斷絶社交;亦有人因為向AI傾訴氣候問題後焦慮加劇而自尋短見。

有報道引述丹麥一位奧胡斯大學醫院情感障礙科研究部門主任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就曾於2023年就發出警告:「與看似有生命,但實際上是與機器的對象對話,尤其是AI聊天機器人主動迎合那些荒誕的想法,可能讓易感人群(易感染族群)產生『認知失調』、引發精神疾病症狀。」他更進一步指出人們會過度看重能夠證實自己想法的回應,卻會忽視反駁,容易被訓練到不會反駁、用心迎合用戶的AI聊天機器人,引導致愈來愈相信自己錯誤的想法。

明白心靈軟弱、孤單的人或太過執著於自己想法的人,他們可能會想找人陪伴、更多的認同感,會容易跌入AI過於諂媚的陷阱。聖經教導我們小心過度奉承,可能會被絆倒。要開口表達、邀請別人進到自己生命中相交,抑或開放接受意見都需要慢慢建立起信心,也求主給我們有打開自己內心與真人分享及聆聽別人的勇氣。

AI精神病|聊天成癮 全球湧現AI精神病患 長期沉溺虛擬世界 引發幻覺抑鬱症狀

  (信報. 15-8-2025)

「AI精神病」是真的?長時間互動聊天恐深陷妄想 精神科醫生:警惕AI過度諂媚

  (am730. 18-8-2025)

一念間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一念間》於本年6月出版,於剛完結的書展獲得好評,它是一部深入探討自傷與自殺現象的心理學著作,由方婷、黃麒錄、郭倩衡、黃家盈、余鎮洋五位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共同撰寫。這本書推出不久,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7月便公佈了有關香港自殺率的最新數據,2024年共有1138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為15.10(即每10萬人有15.1人自殺身亡),兩個數字均是自2003年以來最高。

此書以輔導心理學家的視角,通過10個曾徘徊於生死邊緣的真實個案,揭示高自殺率背後人們的心理及精神狀況,探索將人們從絕望邊緣拉回來的「關鍵一念」。書中收錄了10個有關自傷或自殺的個案,當中的內容涵蓋了多重悲痛、被邊緣化的恐懼、校園欺凌創傷、長期的孤獨感、移民抉擇下引發的壓力、照顧者被遺忘的付出、缺乏認同的孤獨感、在破碎家庭中被忽視,還有網絡詐騙及應付升學壓力等情境,除了個案內容,還配上輔導過程、心理學家的筆記等資訊,為不同個案的情況作出了解說及分析,並附以相關理論。

寶貴的是作者們為各種處境提供了「自助五部曲」,讀者們如遇到相似的逆境,也有方法轉念,並作出積極的行動來幫助自己應對挑戰,增強克服逆境的能力。另外,書中亦有對自傷及自殺個案作出心理分析,讓讀者知道自殺行為的成因、機制與發展過程,它又解答了對自殺行為的一些疑問,並提出保護因素,讓讀者可以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人。這本書適合關注心理健康及自殺預防工作的讀者。

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7/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無論是在教會或機構事奉,都有可能遇到人與人之間衝突的情況,這是無可避免的。而在基督裡,與人和好是必須的。《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給在事奉路上感到無力的同工一點亮光,值得推薦閱讀。

《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先從初期教會的歷史去看事奉的張力,借古鑑今地勉勵讀者張力是不可避免的,但若處理得宜,合乎神的心意,將會成為美好的見證。作者透過此書帶領在事奉中感到困惑的讀者尋找出路,當中的內容或會令他們產生共鳴及啟發。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走進衝突之旅,期間讀者有機會更加了解自己,從而找出一些處理的方法、預防的方法、化解的方法,而最終是要學習如何重建及修補關係。

衝突得以化解,要靠神的話語來主導,以順服神大於自己的意見、文化及個性。順服神的表現之一是要學懂彼此認罪,並以尊重與信任來化解張力。作者又透過聖經的人物,讓讀者看到他們在事奉時所遇到的衝突,與人之間的張力,在順服神之後帶來的改變,並走進成長與蛻變之路,最後成為了聖經上的偉人。衝突化解後,並不是完結,還要進行療傷與重建。本書分兩個層面教導讀者療傷的方法及有甚麼方法可以知道自己已經痊癒。不論是衝突還是療癒的旅程,都可以讓讀者有所得益,重新上路。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當前宗教及言論自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如何改變美國民風的翻譯作品,初版面世已有16年,回望香港過去近二十年的轉變,只覺得似曾相識。本書的作者阿蘭.西爾斯(Alan Sears)和克雷格.奧斯頓(Craig Osten)蒐集了大量資料,以事實解說同性戀運動在短短幾十年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看法的策略,並將它們歸納為六點:

  1. 到處張揚,高調談論同性戀
  2. 同性戀者描繪為受害者,不是侵犯者
  3. 給予維護同性戀者一「正義」目標
  4. 美化同性戀者
  5. 醜化反對者
  6. 籌款:有財就有勢(使美國大企業和主要基金會捐款支援同性戀運動)

而香港的同性戀運動,在近二十年透過四個戰略重點(即同運4C),就是改變文化(Culture)、學校(Classroom)、法庭(Court)和教會(Church),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了年青一代人的思潮。大家只要看看現時立法會正在討論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便可看到同運在法庭方面的影響力。若不是美國和香港社會近年都經歷十分嚴峻的挑戰和衝擊,以及一些關心家庭及兒童福祉的團體鍥而不捨地進行教育及政策倡議的工作,恐怕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以及一些激進的性別主張亦已透過司法和立法機關令香港移風易俗。

面對當前的挑戰,溫故知新,希望大家重新翻閱本書,再對照過去二十年香港社會的文化、學校、法庭和教會走過的路,便知道書中所描述的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極具有前瞻性、苦口婆心的勸勉。

拯救手機腦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深入探討,在數位時代手機對人類大腦的影響,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是位來自瑞典的精神科醫生,他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揭示智慧型手機如何改變人們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深遠。韓森醫生在臨床研究上發現有愈來愈多瑞典青少年失眠、有抑鬱症的傾向。他指相較在2000年左右,近年在瑞典因失眠而就診的年輕人高達八倍之多,而缺少社交、運動及睡眠這三種重要保護因素,青少年的精神狀態也會變差。

作者指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的大腦正處於發育關鍵期,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書中引用神經科學研究,說明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甚至影響情緒調節。手機的應用程式採用了即時反饋機制(如社群媒體的「讚」或訊息通知),會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形成類似成癮的行為模式,而令腦部釋放快樂物質的「報酬系」機制,對青少年尤其危險,因為他們的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容易沉迷於虛擬世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與學習,而過度依賴手機就可能導致社交孤立,增加焦慮與抑鬱的風險。

作者稱人們因手機而變蠢:「手機這樣的科技,與其說是讓人類升級為2.0版,倒不如說是降級成為0.5版。」青少年的大腦發育與學習表現深受手機影響,因為快速滑動的資訊讓大腦習慣於接收碎片化的訊息,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也無法專注於深入的分析。

作者指出人們的腦袋與身體正在開始「退化」,不單是思考、還有抗壓能力和體魄。關注自己的壓力指數,減少無謂的網絡社交平台活動,積極在數位時代中找到平衡的生活,重新掌握專注力,並在真實世界裡找尋快樂,是這書對讀者的一些提醒。

陪你走最後一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是一本充滿溫暖與實務指引的書,作者孫岩以自己的院牧經驗為基礎,結合身、心、社、靈四個面向,將有關內容結集成書,以為晚期病患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持,實現全人關顧,讓讀者有機會學習善終、善別、善生。

香港統計處在2022年公佈全港無酬照顧者高達16.4萬人,他們因長期投入照顧家人,常忽略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少人面臨情緒和壓力問題,甚至弄出家庭悲劇。因此這書不僅關注病患需求,也強調照顧者的自我關懷,特別在香港社會的現況下,這方面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書中載有一些簡單的自我檢驗方法,讓照顧者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亦為負荷指數高的照顧者提供一些紓壓的方法。

書中亦關注晚期病患的身體情況,當生命進入最後階段時他們的身體會日漸衰竭,而家屬往往希望醫護人員盡一切努力作出挽救,但作者提醒讀者心肺復甦法和導管餵食等醫療安排對臨終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讓病人不得安寧。如果能夠透過一些方法拯救病者的生命當然是好事,但病者日後的生活質素也不容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道,其實在合適的時間放手也是一個孝順的表現,這可以讓臨終者平靜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當親人走畢人生最後一程,喪親者的哀痛之路便開始,作者亦關心喪親者情況,提供了幫助他們處理哀傷的資訊。

陪伴病患是一個需要智慧與勇氣的旅程,這書不僅是照顧者的實用指南,也是一本讓人重新思考生命價值的著作,值得每一位正在或將會面對生命終點議題的人細讀。

完美主義的陷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作者湯瑪斯.庫蘭在書中剖析到當代社會,對「完美」的病態追求。作者直指完美主義並非追求卓越的動力,它只會讓人們永不滿足,在成功時仍自我質疑,無法舒服地站在成功的旁邊,人們即使成功也總會覺得一切只是出於幸運或偶然,還要不斷努力地去證明自己的價值。作者在29歲時獲邀擔任TED演講的講員,卻在5,000美元入場費的壓力下陷入焦慮循環。即便反覆觀摩數百場頂尖演講,但過度思考反而讓他表現瀕臨失控,揭露完美主義如何偽裝成「萬全準備」,實則是恐懼的枷鎖。

本書把完美主義區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自我導向型,這類人會將「必須完美」的標準內化,他們必須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不可露出缺點;第二類是社會期許型,這類人認為社會總期待自己要完美,幻想他人時刻監視及批評自己,他們必須要迎合他人的期待,才能獲得他人的接受、愛與認同;第三種是他人導向型,這類人會將自身的高標準強加於別人,別人達不到標準他們便會生氣,令彼此的關係緊繃。父母如果「過度期望」子女時常達到高標準,直接助長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出現,形成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當社交媒體充斥著完美人設、職場文化高舉不斷加班及自我壓榨,本書是令人清醒的解藥。它拆解社會鼓吹消費,令人迷失在專門打造完全形象的廣告,以至贏在起跑線的迷思,指出完美本是虛妄,接納人的脆弱才是自由的起點。

狗公心理學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狗公心理學:渣男辨認手冊》,雖然書名有「心理學」一詞,但它卻不是一本學術研究書籍,作者只是嘗試從香港的語境下,介紹一下「狗公」文化,當中的資料大多從網絡論壇中取得,若要了解相關的香港通俗文化或“for fun”,這本書可以是一個選擇,身處相關年代的人會對當中內容產生共鳴。

「狗公」一詞,是一個文化詞彙,它在網絡上誕生,而文化詞彙的特點就在於網民大概知道它的意思,但又好像不太清楚,因為其定義不只一個。作者在書的開首便引用了某網絡論壇對「狗公」一詞所作出的定義,讓讀者能夠容易掌握何謂「狗公」。有時候,不得不佩服一些網民的文采和創意,既讓人驚嘆,也令人一路看一路發出會心微笑。

書本內容非常顯淺易懂,在講解「狗公」的定義後,在往後的內容,作者就提及坊間流傳過的「狗公」事件,附上不同界別的「狗公」故事,帶出「行行出狗公」的情況,當中涉及的行業包括地產、網約車司機等,他們透過交友軟件尋找目標,在學界、網紅界,或在社運時期,都發生過一些跟「狗公」有關的故事。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多的網絡事件與故事,雖然內容未必經過嚴謹的考證,但它們卻可以讓人認識以「性」為優先考慮的求偶文化與手段,並從中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而在性教育方面,當中的內容也能提供一些參考。不過,由於內容較粗俗及露骨,對心志未成熟的讀者並不適宜。

為青少年立界線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6/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閱畢《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深感共鳴,因為家中也有一位年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青人的性格也不斷地轉變,由從前的順從,到現在如書中所說:「很多問題種子在發芽」,若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成長。此書針對家長的需要,列舉一些例子及方法,最重要是要為青少年立界線,只要願意,甚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為青少年立界線》引述現今父母所遇到的難題,作者一方面教導家長一旦與孩子陷入拉鋸戰時,要學習在當中認識自己,然後才知進退。另一方面,父母須幫助青少年學習何謂界線,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安然度過人生的風暴期。作者又會帶領父母重返自己的青春期,讓他們更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與孩子定清界線,父母在當中要學習建立分離的能力,誠實地與孩子溝通,並且對設立界線一事堅持到底。無論孩子如何挑戰自己的決定,家長也要守著界線。守界線並非無情的,父母仍可以與子女建立美好的結連,明白青少年的想法與自己的不一樣。在界線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及時間,因為有時間才可以聆聽青少年的聲音,並與他們保持連結,不要讓他們感到世界比家庭更重要。

書中亦介紹了設立界線的四個錨(原則),第一是愛,因為愛可以幫助青少年接受那嚴格無情的界線。第二是真理,要有界線青少年才會知道甚麼是真理,是不可以跨越的。第三是自由,作者認為讓青少年擁有自由去做出不好的選擇,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必經之路。第四是現實,是一個平衡原則,亦即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整本書都在說界線,但這界線需要不同的因素去互相配合。作者用他過去數十年的輔導經驗及以家長的角度出發,為一班同樣在迷惘當中的父母找出路,幫助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

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適逢母校中國神學研究院50週年院慶,有機會聽一些老師校友分享對剛實行了幾年新課程的感受,自己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反思協作」的教學模式,於是認真地細讀了一遍中神在2021年出版的《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感受最深的是不少已臨近退休或剛建立自己教學模式的不同年代學者,都願意為了回應時代的轉變,一起投身一個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範式轉移的改革。反思協作強調的就是對話和夥伴,作為老師的不能再只逗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作世外高人,而是要多聆聽同學和不同專長老師的聲音,透過對話、承認一己的不足,願意和其他人一起思想如何回應不同的處境。而新課程在2018年推出不久,便遇上2019年的社會運動和自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疫情,為改革帶來更大的挑戰。

本書由中神全體有份參與改革的教職員執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反思協作的問題,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為了要為香港教會培養更適切時代的牧者、教會領袖、輔導人才而願意放下身段,即使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是自尋煩惱的事情,但仍然願意試著作出改變。誠如有份推動此改革的前副院長張略牧師所說:「這課程所用的範式是『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這範式能恰當地反映這個時代神國僕人所需的素質——接受幾年神學訓練不代表達到目的,而是要終身學習,以聖經、神學為基礎,透過我們的處境,不斷作出反思。這年代的服侍,不可能再是英雄主義式的單打獨鬥,而是要連結肢體,彼此協作。」

中神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言之尚早,但必須承認的是面對時代的丕變,改革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不改革恐怕只會是死路一條。神學院如是、堂會如是、機構如是,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不要等到被迫上絕路時才反思,恐怕屆時已無法協作,而是需要找仵作。

生死教育講呢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死亡」這個議題並不簡單,從自己面對成長、身體的變化與衰殘;面對親人或友伴的老去與死亡、於生育中的流產胎、寵物因病或意外的離開;再到新聞中聽到的青年自殺、長期病患者的臨終照顧需要、壽終殯葬的各種儀式 … … 這許多議題有關於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世界、我與信仰等許多的關係與對死的看法,多元且接近。

「死亡」帶有神秘感,亦有許多民間傳說和禁忌,有許多人會不想亦不敢提及,生怕說了就會發生。為甚麼死亡有如此的禁忌?為何我們會恐懼去接觸?就連說個「死」字也不能?這些正正是值得大家去問的地方。作為基督徒,因相信耶穌已跨過、勝過死亡,我們也不必懼怕,可以多作了解這每人在世上正在邁向,亦必需要前往的「轉車站」及其間的過程。

此書分為四大章節,第一章「眾觀生死」,從哲學、法醫、人類學、社會學、公共衛生及不同宗教去看生死,擴闊讀者的眼界去看生與死。第二章「生死相安」,帶出了醫社合作如何幫助長者醫療需要、對於臨終者及喪親者的不同支援及輔導方式與服務,亦有對於生死工作人士心理的關注。第三章「生死熱話」內容觸及靈界與信仰、DNA、安樂死、遺體捐贈、動物離逝、流產與青年自殺等議題,內容雖不是很詳盡,但也足夠讓讀者作出反思,與及平日也應多作關注。而最後一章「生死之旅」,是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碩士生及講師在經歷過到台灣的生死教育學習團之後的得著分享,對歷史、死亡體驗,作為年輕人、父母的得著等回顧。

這書多角度的點出多個有關「死亡」值得我們探討之處,作為接觸這議題的開始,並不沉重,也可以作為與青少年一起傾談這議題的一本指南。及早與青少年談生論死,可以建立他們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反思人生的意義及方向,過無悔人生。

徹底翻身的旅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香港不少教會在這十多年都面對會眾人數停滯不前的情況,莫說要人數增長,人數不跌已屬難得。話雖如此,仍有教會在這艱難時刻蓬勃發展,其中一所就是《徹底翻身的旅程:門徒的靈命成長》一書作者陳傳華牧師所事奉的教會——播道會雅斤堂。

筆者因工作關係會間中參與雅斤堂的少年崇拜,見證著弟兄姊妹由太子的舊址搬遷到長沙灣的現址。身處在雅斤堂時心中會有一個疑問,為何這所教會如此有活力?增長如此迅速?或許可從這本由該會的創堂牧師所撰寫的書找到一些答案。

陳牧師將教會擴堂的點滴和他牧會的心得輯錄成書,此書一開始便是一場壯麗的建堂實錄,記錄了教牧同工、教會領袖和會友擺上了「真哪噠香膏式」的奉獻,不少會友傾出所有為教會籌募購堂的資金。但其實教會的成功不在於購入的堂址有多大,會友人數的多寡,而是信徒生命的成長。因此,此書接著便是講述了教會的兩大使命——使人作門徒和關愛扶貧。

此書不是一本門徒訓練手冊,也不是扶貧行動記錄,而是結集聖經教導及實踐的見證集,記載著一個個教會會友作門徒的故事,當中看到不少生命的改變,而這些生命也促成了教會的增長。

每所教會都有她們自己的特色,此書所述的內容未必能完全套用到另一教會上,但此書談的不是建立教會,而是建立門徒。正如書中的一句話:「作門徒不是口號,而是一個必然的徹底翻身的旅程。」作為信徒,也許要問問自己,生命又有沒有被神徹底翻身呢?

是旦主義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9/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是旦主義》一書的作者許龍杰是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他提出「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本書不談深奧的理論,而是從診療室裡的真實對話,以及日常生活的困局中,提出另一條情緒出路。「是旦主義」(sidanism)提倡的絕非消極躺平,而是主張「認真的事是旦,是旦的事認真」。面對生活的各種不如意,是旦主義提出要接受(acceptance)真實的自己、解決不了就放下(jump over the problem)、活在當下(mindful life)的生活態度,它鼓勵人推開社會上過高的期望,並為真正在乎的人和事物保留力氣。當社會要求人要每刻都笑容滿臉,作者鼓勵讀者輕拍自己的肩膀:「黑吓面、頹廢一輪,明天又是新一天」。他還說出一句令人釋懷的話:「解決不了就放下」;跳過難題、繞道而行,這種放過自己的勇氣,反而讓人在亂局中找回行動的主導權。 

這本書的動人之處,在於接納人生的真實和人的軟弱。作者不鼓吹永遠積極的人生態度,反而說做人就是苦多樂少,鼓勵讀者留意生活裡的小美好,這就是幸福。對於人生各樣困苦,作者不會給讀者灌「心靈大補湯」,反而用「是旦啦,食碟混醬腸粉再上路」的格言來勉勵讀者,讓精神繃緊的讀者發出會心微笑。面對各種人生考驗,容許自己偶爾跳題、偶爾留白,可能是在高壓社會裡的另一個選項,讓人尋找到新的出路。

存在的藝術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或許有不少人聽過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但它只是「藝術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除此之外還有《聆聽的藝術》以及這次會介紹的《存在的藝術》。

進入《存在的藝術》內容前,筆者認為由台灣諮商心理師蘇俊濠為本書撰寫的導讀,能讓人有充份準備才進入本書的主要內容。他能精準地分析現今世代的常態,從而引入佛洛姆的思想對當今世代的反思。蘇俊濠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性經濟、性解放、性自由等,其實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自戀和商業化所奴役,將自身「物化」再加以性化的產物,人們還會用一句「為何不可?」(Why not?)來合理化這樣的行徑和現象。而在網絡上,現今所掀起的風潮,就是人們都被影像催眠而變得自戀。另外,一些怪誕、無聊、低俗等等的內容,讓人沉醉於「幼兒式的滿足」,同時這也是利用性、攻擊、犯法等的流量密碼換取金錢的荒誕現實。

佛洛姆在《存在的藝術》中所帶出的主軸,就是「重存在還是擁有?」的問題。當一個人注重「擁有」,著眼點便會放在「我擁有了甚麼」而不是存在的本身。人們容易被商業化的社會所影響,不斷量化自己的一切,例如以網絡上的點擊率和「like」的數目來決定自己的價值,或成為著重感官刺激的肉體,他們同時對「我是誰?」的問題怕得要命,他們不敢回答,也不懂得回答。

而著重「存在」的人會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何、如何貢獻他人,不斷尋求學習以及了解自己。至於如何邁向重視「存在」的心境,佛洛姆強調一個人要進行「自我覺察」,在寧靜的空間,感應自己的內心世界。書中亦有提及一些操練,某些操練涉及其他宗教,讀者當然不必試著做,只是認識一下別的宗教內容,亦無傷大雅。書中提及的操練重點,主要是將人導向重「意志」而不是「感官」的思考模式。

「重存在還是擁有?」的問題,現代人難以回答,但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是可以選擇的。如果想要感受「存在的藝術」,便要試著擺脫一切商業世界所賦予的假象,如「自戀」、「流量」、「性自由」等,這樣或許可以幫助你活在當下。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筆者年幼時說話發音不準,會將「哥哥」說成「多多」,在小學二年級時經學校轉介到當時教育署的言語治療服務接受評估,重新學習發音。多得言語治療師的幫助,讓昔日口齒不清的我,長大後成為一個「靠把口搵食」的人。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的作者高展鵬先生(高sir)是一位資深言語治療師,有近20年幫助言語障礙小朋友的臨床經驗,他將言語治療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式,以及言語障礙小朋友和其家人生活上面對的挑戰和困難,化為一部簡單易明的小說。

此書讓讀者了解到一句簡單的語言表達,背後涉及多種語前技巧和複雜的口肌功能,「牙牙學語」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筆者年幼時發音不準,原來只是口肌功能出現小問題,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問題已有所改善。但一些有言語障礙的小朋友,尤其是自閉症患者,他們對這世界的理解與其他小朋友不同,而身體的一些特殊狀況,也會令這類小朋友遲遲未能說話。書中也有大量對言語障礙小朋友家庭的描述,當中的情節雖然是虛構,但卻能反映不少面對言語障礙患者的苦況。他們經歷自責、悲傷、無助,需要社會大眾以及親友的體諒和支持。

多謝高sir的分享,令言語障礙患群體被更多人看見,希望社會大眾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援。

 

越工作,越自由

08/05/2025

《越工作,越自由:最大的探索,最豐盛的人生》
作者:Emily Liu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遠流出版
出版年份:2023年

一個準大學生開學前去百貨公司當兼職售貨員不算奇,一個大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兼職擔任英文導師,同樣不足為奇,但有人在每次攀上事業高峰時,都會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另覓新工作,則會讓人好奇,不禁問為何如此做?此人正是《越工作,越自由》的作者,要知道她不是因為工作怠倦才離職,正如她書名所言,她可是愈工作愈快樂。

一般人不愛上班,老是想著毋須上班的日子,又或是只想透過上班賺取生活費,作者可不是如此想,她區分了工作(work)及職業(job),認為職業是單獨存在的,不同職業列出了不同條件,等待人去應徵以滿足各條件,它像一件均碼的制服,因此有人穿得舒服,有人覺得不合身。工作卻不一樣,它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由人替它賦予意義,就如一件度身訂造的衣服。作者從不追求職業,只要她覺得一份工作沒有給予她自主性及目的性,縱然坐擁最高位置,她都會退下來,尋找另一份對她生命有意義的工作。

甚麼是生命意義?在作者眼中,如果一份工作,既能證明人的自我價值,又能達成其生命特殊目的及意義,便是一份有生命意義的工作。這裡說的目的並非追趕業績,而是它讓人感到自由,喚起人工作的熱情。生命意義是內在的,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探索自己,而探索和創造是她生命的主調,她的才能是領導者。

作者建議人們可以把工作視為蒐集個人能力拼圖的遊樂場,在每一項新的工作中,可以設定自己為老闆的角色,訓練自己的自主性而不是認為自己是社畜,她亦提議人要保持好奇心,對每樣事情都保持謙卑的態度。作者一路走來,便是如此,而每每到了能力無法再提升時,她便辭職不幹,轉移到完全不熟悉的行業去。大學生時期她成為了英語老師,畢業前已經進身英語學校的管理層,但她發現可以學習的東西差不多了,於是主修日語的她便跑到日本石油探勘公司,文科出身的她每天與理科出身的男性一起打拼,之後她被邀請到一間企業集團工作,新工作很不簡單,因為老闆開宗明義要她成為她的分身,替她下達命令,作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但她對老闆的位置不感興趣,她只想繼續探索與創新,最後她於英國及美國擔任全球流行預測分析師。

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主調都是探索和創造,但「只有你的內在渴求,可以在夜晚呼喚你,在白日帶領你,堅定地往你要去的方向……任何無畏懼的探索,都會構築一條對你獨具意義的道路。」就如作者提到一位服務員,當他隨時留意客人的一舉一動,把服務做到極致,她認為這位服務員已自主地工作,而不是視它為一份job。

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二冊)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十年磨一劍,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在慶祝一百週年的時候出版了《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一冊),十年後出版了第二冊,能夠在書中榜上有名,首先第一個條件是已經跑完當跑的路,回到天父的懷裡。第一冊所記述的主要是與聯會息息相關的華人教牧和在不同領域有貢獻的信徒領袖。而第二冊則添上許多與香港早期教會發展有深厚淵源的傳教士,包括大家較為熟識的何明華、劉福群、汪長仁、戴紹曾……不少名字聽起來還以為是中國人,那一代的宣教士對中國和香港的感情十分深厚,有些甚至退休後亦沒有離開,死於香港。

另一方面,第二冊記述了許多大家更為熟識,不少更是大家聽過他們親身教導的華人教牧和信徒領袖,如金新宇、李非吾、麥希真、陳喜謙、張慕皚、沈宣仁、費明儀、聶錦勳……對於一些他們曾經牧養或教導過的弟兄姊妹來說,相信不少片段仍歷歷在目。

讀人物傳記的最大得著是溫故知新,每個年代也有每個年代的難處,但每個難關都有神忠心的僕人繼續在牧養和帶領祂的羊,我們所遭遇的並不是甚麼空前絕後,令人痛不欲生的世紀大災難,先賢無論在任何環境,都繼續忠心服侍、至死方休的精神,讓我們看到神奇妙的帶領和作為。香港的信徒有時目光太窄,只看到眼前的難處,只看到自己的堂會,而缺乏了歷史感和國度的視野,將自己的問題放得太大,忘記了我們其實是與歷代的教會和聖徒相通的。

由於本書收錄的名單很長,書中很多人物的生平事蹟都只能簡單概述,就像一些小品文章一樣,不過,正好方便讀者可以在不同的時候偶讀幾篇,從不同人物寶貴的人生經歷中刺激我們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奉的態度。「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

閱讀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無論是在報章、電視、網絡都會看到很多文章、報道……那麼,甚麼是「新聞」?如何分析和閱讀它們?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在2023年撰寫了《閲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一書,根據他以往任教了10年的一個碩士課程科目——「新聞理論與分析」,把理論與現實世界具體個案連繫起來,以此來教導學生。這書的結構也源自當年的碩士課程大綱,李立峯向讀者解說大眾所看的新聞有著甚麼變化,也講解了一些影響新聞生產及內容的重要因素,如政治經濟、新聞機構、消息來源、專業主義、文化意義及科技實踐等,使讀者了解香港現時媒體的狀況。

此書有許多例子讓讀者了解到,香港的新聞媒體能夠生存,不少是靠著背後的財團支持來營運,新聞工作者的報道要面對不同的商家或政治的期望,大眾看到的訊息或評論,也可能是跟著新聞機構自己既有的立場,連評論也是媒體「友好」慣常受訪以回應事件,因此其評論角度也是可以預知。上述的一些情況令專業的記者需要花心力為自己爭取專業空間及新聞自由。

不同的媒體都在努力寫「新聞故事」,不論立場如何,其社會意義也是促進人們對社會多元的認知,並能增進同理心。作者指出,如人們能對生活經驗的多樣性有充份理解,以及對他人有基本尊重,可以幫助解決社會矛盾和衝突。另外,此書內容亦有討論網絡、直播、自媒體如何讓人反思新聞的專業、為何新聞總是傾向負面,並探討辨別真與假新聞與傳媒素養的關係。

透過此書,我們可以學習判斷甚麼是好的新聞,並了解到新聞的專業,更懂得如何去支持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及媒體,讓有價值的新聞,更好的新聞能繼續出現、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