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人生總有鳥事在發生──面對挫折的必修課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2/10/2025
專欄:好書推介

《人生總有鳥事在發生──面對挫折的必修課》是一本讓人一邊讀,一邊嘴角不自覺會揚起的書。作者蘇‧撒爾維把挫折比喻成「跌在身上的雀屎」——天空有鳥飛過、底下有人行走、雀屎落在某人身上,其實是生活裡自然發生的事,這個平實的比喻讓人有一種釋懷的感覺。作者透過不同情境,例如穿著正裝去面試、參加重要聚會時卻黏上雀屎,描繪出挫折如何打亂我們的計劃,讓人心裡一沉。書中最動容之處,在於作者不否認挫折帶來的困擾,也不空談理論,而是以活潑的文字和插畫帶領讀者思考: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是發怒埋怨,還是平靜處理。

在生活節奏緊湊的社會,我們往往習慣於追問原因、解決問題,甚至試圖避免任何狀況發生;但我們可能忘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無法掌控所有事情。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希望在生活困苦中喘口氣的人,讀完之後,彷彿能抖一抖肩、笑一笑,即使身上有鳥屎,也能像作者所說的把挫折變成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小故事。

相關文章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8/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非常適合習慣委屈自己以討好他人,並將他人看法與感受置於首位的人細讀。作者賈姬.瑪森(Jacqui Marson)指出,這類「體貼者」的行為模式,往往源於童年時習慣的討好模式,例如「我不該讓人生氣」、「我必須避免衝突」、「我一定要聽話」。這些信念背後,隱藏著害怕被討厭,甚至會被懲罰的恐懼,導致這類人習慣壓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本書的動人之處,在於作者用了整整四個章節詳細講述突破「體貼詛咒」的具體方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艱難處境或對話,當體貼者被迫面對他人激烈的情緒時,恐懼與緊張在所難免,對此,作者提出了名為「BEAR」的應對策略:

1.  呼吸(Breathe):運用呼吸緩解瞬間升起的恐懼
2.  稱頌(Eulogise):發自內心地肯定對方
3.  接受(Accept):全心全意、不帶批判地聆聽對方
4.  尊重(Respect):以彼此尊重的方式表達自身感受與想法

這個策略能安撫對方情緒,讓他們感到安全,同時也能令體貼者不用那麼擔憂自己會遭受攻擊。如果讀者嘗試實踐這些建議,便會發現那些預想中的恐懼多半不會發生;即使真的發生狀況,身為成年人的讀者也要明白,如今已非當年脆弱的孩子,能用理性與經驗來應對。通過逐步擺脫「體貼詛咒」的束縛,讓讀者找回善解人意與自我尊重的平衡。

如何辨識青少年的危機及求救訊號訓練

「永遠的父母:離婚以後,為孩子多走一步」危機辨識訓練

羅玉麗 | 項目統籌經理
10/07/2017

黃偉康博士為美國加州持牌執照臨床心理學家,於東南亞及美國有豐富的精神治療及教學經驗。5月24日晚上,黃博士為一眾家長、教師、社工和教牧提供了辨識青少年危機及求救訊號的訓練。

家校社會化 父母子女變疏離

黃博士提醒參加者,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可從小三的學業危機中出現,家長本應是支援系統內首要知悉及協助他們的解難者。然而,現實中父母多是後知後覺;兄弟姊妹較知得早及多。究其原因,與家校的社會化/功能化有關。

其一,成年人著重孩子的成就及行為,過於他們的努力及生命本身。這令到孩子認為親子關係與自己的表現掛勾,而非父母對他們單純的愛;穩健親密的關係建立因而受阻。子女大多會怕錯,父母會為了令他們成功而善後,塑造出低抗逆力、心靈如雪花般脆弱的青少年。部分父母會嘮叨孩子以助他們成長,這不但令孩子感到窒息,反而令他們失去自信。

其二,父母在衝突處理及情緒管理上(包括「正面」的情緒)欠缺正面的身教,孩子便只懂以抑壓、傷害或毀壞的方式來表達或尋求紓緩,直至不可收拾的境況。[1]因此,父母需要留意孩子的生活或病癥是否與情緒有關,或他們的沉溺行為是否為了逃避危機的防禦。若果父母愈能表裡一致又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欣然面對衝突,孩子愈能夠分享內心狀況並建設性地解難。

其三,父母(尤其父親)過早放棄成為子女的首要支援,交由外人擔當。尤其離異的父母,輕看了自己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及令孩子感到被遺棄的殺傷力!父母或前線工作者在孩子的不同階段及順逆境裡,需要爭取機會陪伴、耐心傾聽及開放的交流。青少年即使出現隱性的自殺危機,他們大多會因著生命中有這些依附的關係(attached relationship)而保持生存的動力。

3H著手 助青少年解困憂

積極時,青少年會與他們信任又能提供正面支援者分享。消極方面,他們會透過傷害性的求救方式,以求被逮捕,好讓問題獲得(家人的)關注及解決。要協助受困擾的青少年,可因應他們三方面的心靈狀況(3H)著手。

  1. 無助感(Helplessness):協助青少年提升自主及掌控能力,他們能從一項具體的行為轉變開始,例如:洗澡後才睡覺。
  2. 絕望感(Hopelessness):協助青少年尋找盼望、出路及生存的理由,支援者可分享自己如何走過相關的經歷。
  3. 主觀的痛苦(Heartache):支援者坦承無法完全明白他們獨特的痛苦。

最後,教會是家庭以外理想的支援群體,因導師及教友關係有助青少年安心分享並有正面的學習榜樣;並能協助整個家庭應對危機。基督信仰有助個人或家人之間的饒恕、復和及重建關係,讓青少年順利渡過危機,強健地成長。

 


[1]青少年表達憤怒會以i) 向內的方式,例如:自我遊說不應不滿家人師長、缺乏學習動機、自殘、節食至病態、偷竊、吸毒、濫藥、酗酒、上網成癮,自殺……等;ii) 向外的方式,例如:謾罵、說粗言或恐嚇性言語、性行為、暴力、武器襲擊、縱火、虐待動物、與不良友儕結黨甚或加入黑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