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平的東西可以很貴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8/08/2025

當消費者買到物超所值,很「抵」的東西時,或許會用性價比高來形容。其實「性價比」是甚麼意思?性價比或CP值(後者為台灣慣用語),是從英文“cost performance ration”翻譯過來的,本身是一個專業術語,意指「性能」和「價格」的比例,如果效能愈高而價錢相對便宜,便可稱之為性價比高。例如一款新推出的手機版本,比上一代增加了一些功能,價錢卻與舊版本相同,這時我們便可以說新手機的性價比提高了。不過,有些時候人們會過於簡單地比較兩件東西或兩種體驗,便說「A比B更有性價比」,其實這些比較並不公平,甚或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例如,一次遊歷法國的經驗,與遊覽越南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前往越南的整體花費便宜很多,也能吃到正宗的「法國條」,卻不能說「不是法國去不起,而是越南更有性價比」。雖然「平嘢」不一定沒「好嘢」、「貴嘢」也不一定盡是「好嘢」,但現實中很多時的確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一味考慮低價,日後或需要為這低價的產品或服務付出沉重的代價。

早前,房屋署署長李佩詩表示為了減輕成本(無論是時間或金錢),直接從內地訂購標準化的組合屋,她更指出,由2025/26年度起,房委會將會應用第二代「組裝合成」(MiC2.0)建築法,MiC2.0的組件可以減省大部份臨時支撐,減少牆身厚度,讓整個安裝工序更容易,時間更短。然而,MiC已經被人質疑,因有些資助房屋的MiC單位經過執修後仍然漏水處處,業主求助無門。筆者不懂建築,不知道MiC2.0減少臨時支撐對樓宇結構有何影響,但曾飽受鄰居的談話聲及吵架聲滋擾,深知「牆薄」絕非一件好事。不知道MiC2.0的牆經過「瘦身」後,整體厚度有多少,是否足以「阻隔」鄰居所發出的聲音或噪音。先不談與近鄰能否發展出友好關係,如果建築物料不隔音,鄰舍之間已經難以維持互不打擾的關係。

能夠減少時間及成本去興建更多房屋,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更快上樓,當然是好事,但政府部門考慮節省時間及金錢成本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安全、居住者的體驗,以及社區的鄰舍關係?對入住MiC樓宇的業主來說,碰上漏水等問題固然感到非常憤怒及沮喪,對於政府來說,若果只管節省成本,一味引入裝嵌技術未成熟的MiC,縱然在財政上有所節省,卻可能賠上了自己的信譽,讓市民不再如過往一樣相信政府所興建的房屋、增加對政府的怨氣,甚或增加與鄰居發生爭執的風險,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真正性價比高的產品或服務,應同時考慮效能及價錢,而不是只看價錢。

 

參考資料:

海中地職人:〈漫談「性價比」〉,《HKese》,2025年5月25日。

蕭通:〈房署署長:20公營房項目已用組裝合成 新規劃項目將採用MiC 2.0〉,《香港01》, 2025年7月15日。

樂翹軒漏水爭議 收樓後4個月仍未能入伙!  全屋現「鐘乳洞」仍然漏水|房協|MiC|胡‧說樓市〉,YouTube,2025年6月13日

相關文章

當不完美的人生遇上狗醫生……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2/2025

受訪者:Vicky | 資深狗義工

「世界破破爛爛,小狗縫縫補補」,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流行著這一句話,無論是在facebook、Threads、Instagram或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都可以尋找到這句話或類似說話的蹤影:「世界破破爛爛,小貓縫縫補補」、「世界破破爛爛、鼠鼠縫縫補補」……生活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甚至感到人生沒有盼望之際,小動物的存在足以讓人感到溫暖、放鬆及治癒。或許這就是神創造牠們的目的,亞當雖則未有從眾動物中找到「相配的幫手」,成為他的配偶(創二20《新譯本》),但人類還是可以在眾多動物中挑選適合的動物擔任「助手」,甚至視之為家中的一份子,陪伴自己及家中的孩子成長。

狗狗的威力絕對不能小覷,美國女子體操隊成員Simone Biles曾在東京奧運因空中失感退賽,其後不但跨越心理關口,在巴黎奧運拿下三金一銀的好成績,她所率領的隊伍也奪得了團體金牌。對Biles來說,美國體操協會認證的治療犬Beacon可謂功不可沒,牠感知運動員的壓力,並可以紓緩他們緊張的情緒。[1] 紓緩他人情緒的不單有Beacon,一隻身處厄瓜多爾,名為Aldo的狗狗,也撫平了小朋友害怕看牙醫的恐懼情緒,[2] 可見,這個世界不能只有人類存在,其他動物可以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幫助及啟迪。今期「我有話說」,便讓我們一起聆聽資深狗義工Vicky及她身邊的愛犬,特別是Happy,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

因為有「你」——才能撐過死別

Vicky從小到大都喜歡狗狗,視牠們如朋友及親人,在鄉村長大的她,兒時家中的狗狗都是自來的,曾經有一隻狗,沒有人教過牠,卻懂得每天定時去到路口迎接她和哥哥放學。有一天,這一隻「懂得看鐘」的狗狗,誤食有人擺放的有毒食物,Vicky和哥哥目睹狗狗中毒嘔吐,由於當時二人的爸爸不在,兩兄妹惟有模仿爸爸的做法,試著為狗狗「解毒」,遺憾的是無法救回牠的性命,之後在回家的路上,兩兄妹再也看不見這條忠心的狗狗搖著尾巴接他們放學。嚎啕大哭之後,傷心仍在,但淚水沒有沖洗掉Vicky仍然想要飼養狗狗的念頭。

長大後的Vicky,在適合的時候,接二連三收養了幾隻狗狗,可惜狗狗的年歲比人類短。分離從來不易,更何況生死之隔,視狗狗為孩子的Vicky,每一次面對狗狗離世,都讓她傷心欲絕。當時那麼傷心,她是如何撐過來的?Vicky反思過後,確定這全是狗狗的功勞,因為還有其他狗狗在她身邊需要照顧,所以她的生活習慣沒有太大的改變,也令她比較容易從喪「子」喪「女」之痛中走出來。從昔日三隻狗狗圍繞身旁,到現在只剩下Happy,與Happy在一起的每天,Vicky都覺得非常充實。

因為有「你」——感到人間溫暖

明光社

Vicky認為人與狗的關係可以親如家人,只是牠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雖然牠們不會說話,但牠們給與人的回應及支持,是讓人實際感受得到的。先不談牠們會在門口歡迎你回家,你不開心時,你與牠們傾訴,牠們總會安靜聽你說話,也會作出一些回應,彷彿明白你的感受。Vicky一直以為自己在照顧狗狗,但她後來體會到,其實是狗狗照顧著她。

Vicky分享到除了她,她昔日的外傭也有同樣的感受,這位外傭亦喜歡向家中的狗狗傾心吐意,當她與家人用視像電話聊天後情緒會變得激動,第一時間前來安慰她的總是狗狗,牠專注的凝視,對工人姐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安慰。Vicky亦親自見過有些鬱鬱不歡的人,因為與狗狗相處後而變得有活力;也曾目睹一位獨居的女士,在獨力照顧四隻狗狗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建立自己;也有人因為要飼養狗狗而努力賺錢。狗狗亦可以改變人的個性,Vicky相信小朋友若與狗狗一起成長,性情會變得更好。

狗狗不但能安慰人,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香港人很冷漠,愛與人保持距離,但只要與狗狗一起外出,往往會碰到不一樣的香港人,總有人會因為飼主拖著狗狗出行而發出會心微笑,甚至上前來跟飼主和狗狗打招呼。養狗狗的確可以擴大人的生活圈子,認識更多人,與他人連結,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更會化身為親善大使,助Vicky與陌生人打開話題,以及令她感受人間溫暖。Vicky曾遇過一位外賣員,看見Happy後,突然停下車來慰問Happy發生過甚麼事,Happy實在被很多人疼愛,Vicky也盡力與Happy一起回饋他人給牠的愛,Vicky與Happy曾遇過一位經常獨自散步的老人家,日子久了,每當遇上他,Vicky都會主動與他打招呼,希望他能感受到他人的關懷。

香港有許多愛狗之人,但如果Happy不是缺了一條腿,Vicky認為以Happy為主角的故事,應該會重寫。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亦讓Vicky感受到「當神關了一度門,總會為你開一扇窗」,在生活中有失總有得,失去一些東西並不一定會很慘,事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得到的更加多。

因為有「你」——明白缺憾不能奪去本身的價值

狗狗可以成為一股動力,推動人成長,有時候牠們也可以成為人生路上的醫生及導師。

Happy是缺了一條腿的狗,但牠並非天生如此。Happy是一隻唐狗,幼年時被人棄置在垃圾桶中,Vicky輾轉之下領養了Happy,當時Happy的一條後腿已經腐爛,Vicky與獸醫商量後,忍痛把腿割掉。輸在起跑線的Happy,在Vicky的悉心照顧之下,Happy不見半點自卑,康復後更能如常靠著三條腿走路,更與牠的「爸爸」「媽媽」征服過不少山頭。不少人認為唐狗普通,所以不及其他名種狗矜貴,甚至對牠們存有偏見,認定牠們不討人喜歡,或生性兇惡,難以接近,但Happy這隻三腳唐狗原來一點都不普通,也不凶惡,更天性開朗,惹人憐愛和歡喜。Vicky與丈夫不時帶著Happy行山,不少行山客看見Happy都會感到驚訝,主動走過來問候Happy的情況,Vicky談到當中有一位老人家,每一次見到牠都很開心,但Vicky事後才知道,這一位老人家原來是怕狗的,但唯獨不怕Happy,或許是因為牠沒有腿卻能跑步如常,牠的殘缺打動人心,讓人失去戒心之餘,也教人憐惜,在旁人眼中,Happy有別於其他四肢健全的唐狗。

Happy與人的真摯的互動一再出現,讓Vicky想到,Happy是否有潛質成為狗醫生?Happy的自信及自在,令牠成功考取了「醫生牌」,多年來,Vicky帶著Happy到老人院及殘障人士等機構服務,之後Happy更考上了動物老師的牌照,考取狗教師牌照的程序與狗醫生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若要成為動物教師,動物本身必須是領養回來,或是拯救回來的,因為動物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入到小學校園,向小朋友講解繁殖場飽受虐待的動物慘況、動物的權益,當中也包括野生動物,如雀鳥、野豬及猴子等的權益,以及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講解內容不會聚焦於猴子等野生動物襲擊人類的事件,而是讓小朋友明白人類曾對牠們做過甚麼事情,以致牠們有這些行為。

明光社

狗教師傳遞的不是知識,而是與學生作生命的交流,很多次入校的經歷,都教Vicky非常感動。Happy曾經去過一間小學,一開始小學生都因稚氣而口不擇言,批評牠很惡、很醜,但當他們聽完演講後,他們有所轉變。在與動物互動環節中,他們會主動走到Happy身旁,鼓勵牠,為牠打氣。更有一次,當Happy自己走上學校的禮堂,全場的小朋友自發性的拍手歡呼。Vicky很感動,覺得這一班小朋友懂得尊重生命,她一直相信從小教導小朋友尊重生命及愛護動物,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當日,Vicky如此鼓勵小朋友:「這條樓梯對Happy來說很小事,我與牠行過香港很多山,動物如Happy,牠們不會覺得自己身體有缺陷,有甚麼問題,牠做到的,人類都可以做到。」Vicky更希望小朋友明白,每個人的成績,高低是有分別,但Vicky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小朋友不要太注重自己的成就,或與他人比較。不過,接受缺憾並不等於坐困愁城而不求援,幼時的Happy在垃圾桶裡,因懂得發出聲音求救,才能被人發現。當有需要時,人要懂得求助及爭取,千萬不要因著自己的「失去」——就像Happy失去了「一條腿」,便輕易放棄,連弱小的幼犬也不會選擇放棄,人只要願意也可以再次站起來。一旦覺得生存下去沒有意思,這樣人生便會真的完結。

因為有祢——人生自有意義

神創造動物,每一種都有牠的智慧及生存方式,足以啟發人去思考生命。耶穌叫憂柴憂米的人看看天空的飛鳥(太六26);箴言中的父親力勸懶惰的人去察看螞蟻(箴六6-8);耶和華亦通過不同的動物,讓約伯領會到自己只是微小無知的人類,並且謙卑下來(伯四十15-四十二6)。人類常以萬物之靈自居,絕頂聰明的人如所羅門王,都會好好研究動物,從牠們身上學習不一樣的功課(王上四29-34;箴六6-8)。

都市人承受著不少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出眾,大家不妨看一看Happy這位狗醫生兼狗教師,活得無比自在及自信,不以失去一條腿為恥。當然,牠活得自在的底氣在於牠有一位好主人,這位主人不會輕視牠、否定牠。事實上,狗狗的價值觀與人類不同,正如一位牧師曾在講壇上說過,狗狗的價值在於主人怎樣看牠,主人視牠是名種狗,牠便是名種狗。因此,即使Happy不是出身於名門,只要主人視牠如珠如寶,牠便會自覺非常有價值,這種價值,不會因為缺了一條腿而失去。今天在校園、在職場,有不少人,甚至連信徒都覺得人生充滿遺憾,人生沒有意義,活著沒有盼望,但如果創造主視你為珍寶,又有誰可以貶低你的價值呢?如果耶穌能帶來的是豐盛的生命,又有誰可以把這樣的豐盛生命奪去呢?

到底最終貶低自己的生命的是別人還是自己?曾經有人捨棄Happy的生命,但Happy捨不得就此離去,牠要繼續活著,並且快樂地活著。牠慘敗在起跑線,卻用三條腿笑著跑往後的旅程。對,Happy缺了一條腿,可是牠還有三隻腳。


[2] 闕雁琳:〈看醫生爆哭「最萌牙助犬」陪看診 跳上診療台給小孩療癒抱抱〉,ETtoday寵物雲,2022年11月24日。https://pets.ettoday.net/news/2386859

日本男子「約會」女童後被捕

27/06/2024

日本早前發生了一宗案件,一名50歲日本男子懷疑透過社交媒體認識了一名未滿13歲的女童,並於去年12月在賓館與她見面,據稱他以30,000日元的條件觸摸了女童下腹部。涉案男子承認有與女童在賓館見面,聲稱以為女童已有16歲,並否認有任何猥褻行為。日本警方以猥褻罪、違反兒童買春法和色情法等罪名逮捕了該名男子,並會作出深入調查。

暑假將至,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空餘時間上網,或會接觸到意圖不軌的人,以金錢或禮物來引誘他們傳送裸露照片,甚至相約他們見面,並藉機觸摸他們的身體。作為成年人,我們應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保護和尊重兒童,不能利用他們的單純和無知,作出任何形式的性剝削和猥褻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教導兒童明白身體是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任何形式的交易都會傷害身心健康,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成熟的人要教導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金錢,而不是用身體去交換,這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質享受,但那種快樂是短暫的。相反。人的生命、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和愛才是最寶貴的,不應以金錢犧牲這些的寶貴的事物。因此,即使面對金錢誘惑,也要堅決拒絕一切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不當要求。身體和人格比任何金錢都更加珍貴,這是作為人的根本底線。

參考資料:

〈大阪12歲女童沉淪「爸爸活」,50歲大叔花6千買春被捕〉。Japhub日本集合、yahoo!新聞。2024年6月23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E5%A4%A7%E9%98%AA12%E6%AD%B2%E5%A5%B3%E7%AB%A5%E6%B2%89%E6%B7%AA-%E7%88%B8%E7%88%B8%E6%B4%BB-50%E6%AD%B2%E5%A4%A7%E5%8F%94%E8%8A%B16%E5%8D%83%E8%B2%B7%E6%98%A5%E8%A2%AB%E6%8D%95-123248459.html

 

 

社會不安,這個你我早已知?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0/07/2023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舉辦了「婚離從來不易——教會能否成為同行者?」週年研討會,嘗試與教會一起探索離婚,再婚的問題。其實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而這些年間,在香港社會日子也真的一點都不好過。遠自 2019年社會運動所帶來的撕裂,到之後疫情帶來的深度創傷,再加上各樣的政治壓力,香港人,您還好嗎?

答案顯然是不好的。

近一兩年,香港社會出現了幾個「新名詞」:「國際大刀會」和「街頭MMA」。以往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華洋共處,中西文化合璧,「國際大都會」一向讓不少港人引以為傲。但自從 2019年,經歷了「反修例」社運及疫情以後,社會氣氛完全被改變。不少人也覺得,香港人比以往躁動,日常生活磨擦更見火爆,因小事初則口角,繼而動武(這就變成了街頭MMA:MMA 原是指「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是搏擊運動的一種,而並不是指街頭打鬥的意思),甚至在一些打鬥中真的動用武器(網民以說笑形式,將原來的國際大都會,改成國際大「刀」會,實在不無諷刺),彷彿街頭動武變成了生活日常。

而近期更發生「無差別傷人事件」,當中更揭示了社會缺乏給予弱勢群體資源,長期支援和照顧不足——本港早前曾於一週內連接發生隨機斬人和倫常命案,兩單血案,合共奪去五條人命,而不幸的是,其中一宗案件的疑兇有精神病紀錄。事件暴露了原來香港精神病患者嚴重缺乏支援,醫管局現時只有385名精神科醫生,醫生與患者比例低至1:761,人手嚴重短缺程度是連半世紀前、已過時的指標都追不上。[1] 另一方面,社工日益流失,但要處理的精神病患者個案卻不斷增加,現時一位社工可能需要支援約40個以上的患者,相對外國多出一倍。

諷刺的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去年9月發佈2021/22年人類發展報告。在全球指數連續第二年下降的情況下,香港在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方面卻得到0.952分(由0-1計算,以1分為滿分),排第4位,教育和生活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屬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僅次於瑞士、挪威和冰島。[2] 為何香港明明有著驕人的國民收入,人均壽命長,和教育成就,近來卻成為了悲傷無望,經常見血的都市?

其實,只要多找一些有關社會發展的調查數據,不難找出問題所在。例如計算社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香港自千禧年後,系數數值愈見增高,由2006 年的 0.533 上升至 2016 年的 0.539,是 45 年來的最高值。即使在計算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稍為下跌至 0.473,參考樂施會教材中的資料,情況仍是較主要已發展經濟體為差,如美國為0.391、新加坡為0.356、日本為0.330。[3] 事實上,有研究指出,當堅尼系數達 0.4 時已需要正視所帶來的社會不安與動盪,香港堅尼系數高達0.5以上(即使計算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仍高達0.473),社會不穩,早已有跡可尋。[4]

而多年以來香港發展帶來的問題,可在「社會發展指數」清楚呈現出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1999年制訂「香港社會發展指數(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SDI)」,集合本地及外國專家為香港建構一套客觀、科學化的指標系統,透過收集及整理官方統計數據,追蹤本地的社會發展進程及評估本港整體社會和經濟的需要。每兩年發表一次的社會發展指數,研究團隊會將最新的指數跟1991年的基準年指數(該年指數為100)作比較,以此了解社會發展趨勢。2018年的社會發展指數為227,較2016年高出21點,顯示整體社會發展錄得增長。[5]

可是在整體數字下,不同領域中的指數差距巨大,充份顯示出社會發展失衡,問題極為嚴重。在2018年的分類指數中,「家庭團結」及「房屋」兩個領域更是比基準年(即1991年)更差、持續處於負數,發展嚴重倒退(附表)。事實上,「家庭團結」指數由1998至2018年這二十多年來,一直處於負數;而「房屋」指數則自2002年開始下滑,2010年跌至負數,往後急劇倒退,2018年更成為社會發展指數中表現最差的領域。

明光社
 

而眾所周知,房屋問題已成為本地貧窮的主要和結構性因素,更形成了無可挽救的惡性循環:樓價租金上升,家庭生活空間卻縮窄,結婚門檻不斷提高,亦令市民難以組織家庭,就算能完婚,低收入人士亦要面對住屋和生活基本開支持續上升,就算他們能負擔起沉重的房屋支出,住房面積、質素仍會影響生活,構成生活壓力,誘發家庭成員產生負面情緒。另一方面,貧窮問題亦不利於「家庭團結」,增加引發家庭危機的風險,而若情況導致露宿人口增加,或是家庭離異、虐兒等,社會也缺乏可負擔房屋為這些家庭成員提供出路。[6]

明光社

當眼前社會只顧經濟發展,推動一樣又一樣的「新發展」,數字固然亮麗,但造成社會不公,社會上流的機會減少,貧富不均等問題亦日益加劇。「婚離」只是顯現社會問題中比較輕微的一小部份,更多隱藏的問題,如家暴,精神壓力,社會冷感,對前景失望和不滿等,就像一個又一個隱形的計時炸彈,可能在未知的時候,因不知的原因爆發。以往,社會還有不同的「安全閥」,如言論自由,民主投票制度等,可供市民表達意見,讓市民「消消氣」。可是在香港及中國政治以「國安」為名,持續實施高壓管治下,香港市民連「鬧政府」(其實這在西方社會,甚至國內一些地方都十分普遍)這個可供發洩的渠道都沒有了,社會不安,隨時爆發,這個你我早已知?只怕主事官員,以為攪個「開心香港」就能解決問題,然後笑說不介意。


[1]  林穎嫺:〈港精神科醫生數目未達50年前指標一半 思覺失調患者診症僅5分鐘〉,《香港01》,2023年6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90568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 指數值根據出生時的平均壽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三項指標計算出。陳曉寧:〈2022人類發展指數:香港排第4名穩贏新加坡 台灣升至19超日韓〉,《香港01》,2022年10月1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台灣新聞/826029/2022人類發展指數-香港排第4名穩贏新加坡-台灣升至19超日韓?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堅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學者堅尼以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市民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所作的指標,堅尼系數是以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表達。堅尼系數愈小,年收入分配愈平均;堅尼系數愈大,年收入分配愈不平均。參:〈樂施會教材套:《香港的貧富差距》〉,樂施會,網站:https://www.oxfam.org.hk/tc/f/what_we_do/27933/87870/oxfam_inequality_teaching_kit.pdf

[4] Yong Tao, Xiangjun Wu, Changshuai Li, “Rawls’ fairnes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larming level of Gini coefficient,”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s, No. 2017–67 (2017).

[5] 社聯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涵蓋14個發展領域,包括經濟、政治參與、人身安全等,並分析五組社群的發展:婦女、低收入人士、兒童、青年及長者。參:〈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0年12月23日,網站:https://www.hkcss.org.hk/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

[6] 〈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

面對寒冬要轉型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與行動)
20/07/2017

近來又有傳媒集團因為紙媒寒冬而被迫要壯士斷臂,把自己創立而曾具有江湖地位的「兒子」賣出……見著紙媒一份份、一本本的倒下、賣盤,不禁令人感到可惜。

集八卦消閒、報道時事於一身的流行雜誌,面對網絡的發展及網民的習慣改變,市場的情況也就改變了。不是讀者八卦的心態改變了,而是這些資訊在網絡已經太多,而且很多藝人還會使用社交媒體親自向大家分享、直播。我們拿著手機於無聊時,手指往上掃,碌呀碌呀,無數報道及短片都可以看到,八卦新聞、爆料文章在大家眼中的價值還有多少? 而時間方面,我們還需等一星期一次才可看到的八卦新聞嗎?經過編採和印刷,再運送到報攤,很多都已過時了吧……

而新聞時事方面,網民已習慣了可以即時知道,以便可以緊貼現況。當拿起每天出版的報章都已經變得有點麻煩,看到的內容都覺得「昨天不是已在網上看過了嗎?」的時候,雜誌的時事報道,或被娛樂化的報道可以給我們甚麼價值?

面對新時代科技及市場的改變,要不就是適應它,另覓轉型新方向,要不就是放手。放手容易轉型難,傳媒要繼續生存,就要細察讀者的偏好與習慣,亦要令自己變得有價值。如要比快,紙媒與網媒比,實在輸蝕(快,不是不好,但傳媒畢竟有其責任要報道有質素的新聞,若為了快而缺少查證,犠牲其準確性,實在連自己的公信力也輸掉!)而且當大家都在報道類似的內容,或是不盡不實的內容,又有何獨特或如何可以顯出其價值?

反觀,如果可將紙媒的缺點變為優點,以時間專心做好人物專訪、對時事作深度的調查、專業的分析等,為讀者提供獨有的資訊,而且在排版設計上花心思,這才會讓人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記者是一種專業,應有其操守、有其底線、有其對社會的責任及影響力,與一般人在網上隨時上載在的隨意分享應是不同的。作為讀者/網民,無論在紙媒或網媒所看到的專業報道,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們花了心力、功夫去採訪與編撰,他們都需要生存和值得尊重。如該媒體的報道手法是你所認同的話,除了在社交媒體中轉載分享外,請付款購買,或給它們經費上的支持,讓它們可以繼續營運下去。若所有良幣皆被劣幣驅逐,損失的將是普羅市民。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7月20日

書櫃斷捨離,化作隨街跳的蛤乸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03/02/2017

早陣子在清潔家居及執拾物件時會想起「斷捨離」,即如何減少家中物品,並割捨和離開家中不重要與不需要的物品。但是,每人對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執著。有些人見到靚衫總是想買,有些人則是對鞋、手袋、廚具等不同的物品難捨難離。

書櫃可會食滯咗?

書本,相信對於不少朋友來說也是難捨難離,因為在買的時候就是由於它是新出版及想看其內容,而且每本最少索價七、八十元,甚至百多元。但由於自己沒時間看就一直將之存放在書櫃中,等待主人有空時,才被拿上手「寵幸」一會兒。亦有可能是書本實在太好看了,看完後主人就一直將它放到書櫃裡,幻想著有天會再看多一次。可是經過多年了,書本仍未被重看過。

上述兩種情況有否在大家身上出現?又有多少書在大家的書櫃中一直被閒置呢?這邊廂,買回來還沒有看的書,藏上了多年,新書都變舊書,看又不想看,丟掉又不捨得;那邊廂,又繼續不斷買書,多到要存放到書櫃外。若出現這情況就代表是書櫃消化不了,變得不太健康。

細心清一清 

是時候大家該清一清書櫃,把常用的工具書、名著和具有紀念價值的書留起來,其他的就真的要想想是否還值得留下。這時,也就是讓我們了解自己需要甚麼的機會。

當對某些書本的去留感到猶疑時,就可以先把它們放在一處,待幾個月後再回顧過去這段日子還是未碰過它們的話,就可以把書送出與人分享了。這總比囤積在家好吧。

愛心漂一漂 ——漂書是「隨街跳的蛤乸」

除了與朋友分享,其實還可以透過「漂書」與其他人分享。不少人還未有聽過「漂書」,其理念就是把書本捐出來,讓它們四處漂流,其他人看完又可以再繼續漂給其他人。

筆者為漂書義工,每月都會與友人在屯門區出動一次漂書。每次經過漂書檔的路人都會問「係咪要俾錢架」,就算經過解釋後,還是會不放心,以為是以物易物,一定要自己帶一本書來才可以取走一本書,其不相信的眼神就是表達了:「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但漂書正正就是這樣違反常態,將東西送給懂得喜愛它們、欣賞它們的人,因此才會顯得出其價值。如只是將物件收起不用,反而會失去其應該被運用的價值。那正是把知識及文化互相交換流傳,總好過一直把它們困在家中的書櫃。

曾有書商舉行舊書回收後,將賣剩的舊書當作廢紙回收。筆者建議倒不如連繫一些有需要的機構或學校,將別人捐出的書本漂出,總好過棄掉。

有興趣將書本漂出的朋友,可聯絡:「書送快樂」、「精神書局」、「香港遊樂場協會漂書行動」、「Flow Bookshop」、「樂活書緣」、「救世軍」、「香港世界宣明會」或其他漂書站。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2月3日

Me Before You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06/10/2016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最近和太太看了一套改篇自一本小說的電影,Me Before You(《遇見你之前》),電影院內觀眾的反應十分好,有時笑個不停,有時亦有低頭啜泣。

故事很簡單,話說一位傻大姐為了生活,雖然沒有接受過護理訓練,卻硬著頭皮去應徵照顧一位富二代。這位富二代從前過著奢華生活,年輕俊美,亦熱愛運動,但因一次意外,導致神經受損,頸項以下癱瘓,要坐在輪椅上,長時間被照顧。因為健康日漸轉壞及痛苦難當,他希望以安樂死來終其一生。

女主角接觸他後,溝通漸多,以其活潑性格溶化了病人緊繃的情緒,而且,更日久生情。滿以為可以用愛來治癒痛苦,豈料他始終如一,堅持以安樂死來了結餘生。

橋段就是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加 Intouchables (《閃亮人生》)。幾位主要演員演得好,加上靚人靚景,故事簡單,所以大受歡迎。電影值得討論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誰掌控生死的問題。他要以安樂死結束生命,並也獲得批准,在瑞士執行意願,但其實安樂死這個議題,就算於民主文明的國家,都未有一致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地方,自殺是違法的,但為甚麼安樂死卻可以呢?

跟著是主角覺得自己沒用,所以用死作為解脫,問題是沒有用處的人就要在世界消失麼?有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算身體有缺陷,仍可活出精彩一生,例子不勝枚舉。若然殘廢便等於沒用,那麼世人千萬身體要健全,否則患有嚴重疾病的人,不都要了其殘生嗎?

主角的父母有錢,可以花費巨額款項,照顧兒子。現實是很多人,既沒有足夠財富支撐無了期的醫療費用,亦因生活忙碌,撥不出時間支持家中病人,能夠像片中主角一樣,起居飲食及日常治療,都被悉心照顧,更有私人飛機可以「呢度去、嗰度去」,足矣!

最後,女主角原來有一位要好的男朋友。但為了照顧病人,兩人聚少離多,感情疏遠。兩者選其一,她撇下了舊相好,投進新相識的懷抱。雖然她不是為了錢財,卻是甘心情願,但我卻為她的前度不值。但為了成全灰姑娘的故事,鋪排末段生離死別、賺人熱淚的場面,達到預期效果,也不計較了。

如此故事,我更喜歡2014年那套亦是改篇自同名小說The Fault in Our Stars 的電影,同是說年青人患上不治之症,唯靠互相扶持,走完美好的一生。

大家若有興趣,可找來兩套電影一看,作個比較。

 

不隨波逐流亦可活出漂亮人生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1/08/2014

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貼上價錢牌,為每一件東西賦予「價值」。為了吸引人消費,這個制度還為這些價值訂下不同的「標準」,對美醜有一個標準、對好壞有一個標準、對成敗有一個標準。

人的價值亦被貼上高低的標貼,假如沒有達到這些被定義的標準,這便成為你的「罪狀」。諷刺的是,活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卻往往順從這個社會加諸自己身上的價值,甚至將自己人生的意義交由這個制度決定。

近期在電視節目裡,我們就看到一群女士為了自己如何未能達到這些社會加諸她們身上的標貼而大聲疾呼:「樣子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好」、「性格不夠溫 純」等等。然後,節目的「導師」就如同救世主一樣為這些陷入低谷的女士提供「出路」,恍如接受了這些美容服務、所謂的「心靈訓練」和「歷奇訓練」等等就能 成功「翻身」。

在輔導的專業裡,輔導員會以基本的技巧—優點模式(Strength-based approach),去協助處於低谷的朋友發掘自己的潛能、價值、希望和轉變的可能。同行者並不會將一個人所呈現的問題歸咎為個人的問題,而是從家庭、社 會、文化、工作等作宏觀的評估,然後協助這些人士轉變。

可惜的是,我們在電視節目裡看不到上述的優點模式,卻只看到「教練們」以「問題模式」(Problem-based)的取向,不斷強化當時人的弱點和身處的困難。又或是他們會為參加者加上無理的負面標籤,以悲觀、懷疑和譏諷的語言去批判她們的弱點;並將個人所呈現的問題簡單地歸咎是個人的問題。經過一輪體無完膚的批評蹂躪後,「教練」就將自己應對問 題的一套方法(coping skills),又或是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加諸在這些女士身上。

這些女士 要在眾目睽睽下披露自己的弱點,換來的不是勇氣的肯定,而是強化了無能無力感。也許,到了節目尾聲,這些女士看上去確實是有點轉變:變得更符合這個社會加 諸在她們身上的標準,以證明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服務如何有效。不過她們的內在需要是否真的得到滿足?她們的根本問題是否得到處理?當節目過後,她們在 沒有這些「服務」的「協助」下又怎樣面對生活呢?挑起了問題而又沒有妥善處理,就像揭起瘡疤而沒有妥善包裹一樣,只會引發更多的後遺症。

在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一書中有一句話—「要追究自己的價值,就像要衡量一個沒有單位的物質那樣。」人,沒錯是需要得到別人認同。不過,盲目跟從這個社會定下的標準,或許真的如衡量一個沒有單位的物質一樣,根本沒有意義。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1/8/2014

給倫理和價值觀一點空間盤旋

在高舉自由和人權等大道理之後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4/05/2010

良好意願,沒有倫理和道德的制衡,是兩刃的劍,既能幫人,但也害人。

在時下很多的社會運動中,不論是反高鐵,土瓜灣塌樓重置,到永利街保育,同理與公理之下,社工,案主,每個層面的持份者,個個都有道理,有理說不清。當社會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看來公義,又可能不公平時,是不是「攪手」們來一個大快人心的社會運動,就能簡單地解決問題?又或是當一些自由、人權大道理至上,偏偏又和我們心中那些說不出但又實實在在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相衝突的時候,簡單以「是非題」解答是不是太過草率?

當這些「是非題」需要多加思考時,請給予自己和別人一個機會:當改良變成革命,神性變成唯我獨尊的一言堂,對事件本身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並不帶來好處。

讓我們都給倫理和價值觀多一點空間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