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
1. 引言
1. 引言
在古代中國,學子入學的啟蒙書本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新聞稿
對於法庭拒絕明光社介入MK案的訴訟,本社深表遺憾,我們深信任何涉及改變香港婚姻制度的討論,不應由法庭處理,應交由立法會討論,深入研究任何改變對本港的家庭、特別是下一代的成長會帶來甚麼影響,婚姻制度不能單單考慮個別人士的訴求和權利,應考慮對社會整體的影響。
本社於2016年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所做的全港性隨機抽樣調查顯示,接近7成受訪者不認同更改婚姻法對性別的要求,反對將必須由男和女締結的婚姻改為不分男和女。我們希望法庭雖然拒絕我們介入訴訟的申請,仍然能全面及正確地了解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婚姻的真正看法。
就MK一案,表面上是個別人士的訴求和權利,但實際尚未開審,自本社申請介入訴訟後,就先後有另外多個機構走出來為同性戀社會運動保駕護航。判辭第22段清楚可見,法官以擔心有關的介入會如洪水湧入,拒絕所有的介入訴訟的申請,可見案件在社會上爭議甚大。
《被陶造成前鋒的後衛——回望我和明光社在風雨中的成長》
作者:蔡志森
出版地:香港
出版:明光社
出版年份:2017年
性別認同是複雜的課題
踏入8月份,暑假轉眼已進入下半場,家中孩子作息是否大亂,天天「機」不離手 ?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裡,智能通訊設備、網絡科技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然而學生過度沉迷上網的現象卻引起大家關注。經常處於網絡虛擬世界,面對現實生活時會覺得無從入手;沉迷上網,更會漸漸不喜歡或不懂得與人面對面接觸溝通。
明光社20週年講座──誰的火棒誰去接之社關三種情,已於6月29日晚上假旺角浸信會舉行。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為講員,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及青年信徒鍾泰來先生為回應嘉賓,分享了他們在社關路的經驗及看法。當晚氣氛愉快,與會者亦於互動環節踴躍發問,討論熱烈。
香港性文化學會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社關部 合辦
最近,台灣大法官同婚釋憲,判決通過同性婚姻,成為亞洲首例,影響深遠。事情發展經過究竟為何?判決理據是否足夠?港台兩地關係密切,台灣通過同性婚姻,香港教會應該如何面對及回應?
誠邀各位參加這次講座。
選擇沉默是容易的,信仰不是堅離地,要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活出信仰,相信是不少信徒的挑戰。
以往很多人對社會的不公義敢怒而不敢言。但近年社會的撕裂在於不少人誤以為敢言等於正確,忘記了自己可能真心地錯誤。敢言的人其實最需要敢於自我批判和反思。
明光社與一眾關心香港社會風氣的弟兄姊妹並肩走過充滿挑戰的20年。
1997年上帝呼召一眾董事成立明光社,守望香港社會。20年來我們由1個同工發展至近20個同工,不同的弟兄姊妹先後參與這容易被標籤和攻擊的事奉,經歷無數風風雨雨。回首過往,上帝的恩典時刻與我們同在,適逢明光社20週年,我們希望透過感恩崇拜將讚美歸予上帝,並提醒自己時常懷著從祂而來的盼望,繼續肩擔及實踐上主交託的使命。
歡迎所有關心香港社會風氣的主內弟兄姊妹參加,與我們一起獻上感恩和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