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廿年需要幾番新?
陳永浩、馬迅榮
| 陳永浩博士: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 馬迅榮: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9/10/2019
1.引言
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
康貴華醫生
| 資深精神科醫生,後同盟創辦人及顧問。多年來以整全的角度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及情緒困擾,促進受助者的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健康。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性教育可以教甚麼及怎樣教
莫林天欣博士
|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BSc in Psychology, MA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EdD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及認可輔導督導,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超過20年經驗輔導青少年、家長,以及成年人,幫助他們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現全時間投身輔導工作,為資深國際學校輔導員,並於大學任教,作碩士輔導課程的督導,於學校,教會,及社區提供心理健康及生命成長講座。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馬迅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引言
「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題目中的誰,到底是指甚麼人呢?
由大學生現況看青年人性教育有何需要
梁林天慧博士
| 現任香港神託會專業培訓顧問。曾任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顧問。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之課程包括家庭及個人輔導,社會政策、社會服務管理等。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有需要用血淋淋的大相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8/10/2019
民陣召集人再被襲擊,《蘋果日報》以頭版上半版無格仔刊登〈岑子杰再遇襲重傷〉,封面大相血淋淋。同一宗新聞,同一張相,《東方日報》和《明報》則放在內版處理,《東方日報》將相片血淋淋之處打格,《明報》則將相片縮得較細,至於《am730》同樣放在頭版,但只放在角落位置,並選用了另一張相對較廣角的圖片刊登。
如何幫助信徒了解不同意見的人……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雷競業教授(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 | 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6/09/2019
在紛亂的時代,在政見不一的時代,牧者可以如何向羊群傳講神國的訊息?是否隱藏自己的政治立場,又或是在講台上完全不談及社會當前的狀況,這才算是良策?今次「我有話說」訪問了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雷競業教授,希望他的分享,可以為牧者和信徒帶來一些啟迪。
司法機關代替立法機關的趨勢
26/09/2019
在《基本法》的精神下,香港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三者互不從屬,從而達到互相監察和制衡的作用,防止極端政權出現,保護整體市民的權利和利益。可是,這個行之有效的制度近年出現一些轉變,愈來愈多時候出現了司法機關代替立法機關的情況。
墮胎的抉擇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19
《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列明:「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1] 生命權(the right to life)是人最基本的權利,無故剝奪他人生命是不人道的惡行,應受到法律禁止及制裁。
當焦慮型情人遇上逃避型情人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19
有些情侶明明彼此相愛,卻因溝通模式和情感需要的不同,對彼此造成傷害。兩位心理學系榮休教授金.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與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