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To Kill a Mockingbird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11/06/2015
這段時候,除了忙於改卷,還需要抽空替學生寫推薦信。寫得多了,有點麻木,遇到出色的學生,寫得較為暢順,但碰上一般的同學,想了半天,也未必找到他們突出優勝的地方。
保障基本住屋權利 政府責無旁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6/2015
華爾街日報的臉書在六四當天貼上一條為時48秒的短片,瀏覽量在短短數天已達50多萬。短片中的旁白巧問觀眾:「用約400萬港元(約51萬美元)可以在香港買到甚麼單位?」答案是相等於標準籃球場「鎖匙圈」大小、或類似一個美國車位大小的180平方呎的豪宅。
你認同怎麼樣的愛情?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6/2015
已故女歌手梅艷芳有一首名為《不信愛有罪》的歌曲,歌詞提到「難道愛還分錯對,不應該就不可追,難道愛都都會有罪,寧願錯而不要對,一心向幸福追,無限愛心怎麼會有罪。
網民取代巿民 言論誰負上責任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8/05/2015
近月閱讀新聞,特別是社交網絡媒體,往往用如此格式寫標題:「社總指何君堯自稱社會工作者疑違法╱網民:你不如話你是個性工作者!男性工作者啦!」網民取代了巿民,成為社會普羅大眾的代言人。
重建生命的豐榮 與受傷心靈同行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的議題,我們大多只是從報章得知,然而原來卻是那麼遠,這麼近。在香港,基督教團體基督豐榮團契服侍在柬埔寨的人口販賣受害者, Heather這位神學生更親身走進受害人群體中一段時間,與她們同行。這次同行不僅讓Heather看到女孩們的需要,更再次肯定她服侍這群女孩的呼召。
生活,還是生存?論標準工時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1/05/2015
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小市民每天營營役役,只求兩餐溫飽,有瓦遮頭。可是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的香港下,這卑微的願望卻是如此遙不可及。面對通脹無情的颷升、樓價肆意地上揚,普羅市民只能任由經濟發展扭曲他們的生命,在不斷的加班、加班、再加班之下,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或許已成為一種虛妄。
我愛爆嗎 ?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1/05/2015
傳媒被視為第四權,負責監察政府,故此報道不時會與公眾利益有關。但在現今著重新聞娛樂化的環境下,就如劇集《導火新聞線》中身為報章總編輯的汪海藍希望頭版「夠爆、夠juicy」一樣,因為公眾興趣往往比公眾利益更優先,更能吸引讀者,並且獲得更好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