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理財不是貪
「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這金句對一些基督徒來說影響深遠,彷彿關心自己的財富便是貪心,是不屬靈的表現,於是教會很少在講壇及主日學討論有關理財的問題。但諷刺的是現實上大家卻擺脫不了「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六21)這真理,那個基督徒不用思考衣食住行的問題呢?
理財智慧=本業致富
過去幾年樓價、租金不斷狂升,加上持續的高通脹,令升斗市民包括不少基督徒都生活得非常辛苦,究竟我們有甚麼出路呢?其實,理財是否一定牽涉投資,如不投資,我們可以如何理財、抗通脹?如真的要投資,不同年齡、財力的人,可以有甚麼不同的投資產品、市場可供選擇呢?
踢爆「私影」危機
以前的「沙龍」,現今的「私影」,又或一家大小在節日或子女畢業禮時,於影樓拍的「全家幅」,原意都是好趁青春留倩影。本來,這只是簡單的「我購買攝影服務」,然後得到質素較佳的專業照片作為生活上的留念,但近年卻出現多宗因「私影」而遭受性侵犯的個案,以及身邊有年青人以「私影」賺錢,容許純粹欲拍性感照片的攝影師拍下多張賣弄色情的照片,形成現代「私影」的危機。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小組查經一:不用盡,不拾回
小組查經一:不用盡,不拾回
熱身遊戲:請各組員將自己的上月/上周的零用錢/人工畫一個圓形圖,並向組員分享自己使用金錢的比例。
讀經:(註︰查經部份經文乃用《和合本修訂版》)
利未記十九9-10
「你們在自己的地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的角落,也不可拾取莊稼所掉落的。
公義之行 始於足下
自從1974年洛桑會議之後,不少教會和信徒對社會關懷的意識無疑是逐步提高了,但在教會的日常運作上,社關就好像環保一樣,大家在原則上不會反對,但又不會十分積極參與,不過是葉公好龍。
何謂社關?
基督教信仰跟其他宗教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包括基督徒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而並非靠「行善積德」而來的。然而,基督徒斷不否定行善的意義,而且按照神的心意,我們在得救後更加應該行善。
豐盛髮廊︰良心消費 助人自助
信徒可有想過,透過消費,也可關心社會,援助弱勢?其實香港有超過300間社會企業,它們要成功營運,全賴你我身體力行,作出良心消費。
作為社企之一的「豐盛髮廊」,其義務董事紀治興表示,社企是一盤為公益而做的生意,它的產生是為了幫助弱勢社群。換句話說,消費者光顧社企,不單止可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也能夠直接幫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