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樣子不一定決定「命運」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7/03/2021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Your face, your fate」,一句「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道出了以貌取人這個社會現象。

噢! 孩子嚷著要跟我結婚怎麼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與時並進的性罪行及刑罰改革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7/03/2021

法改會於2020年11月發出諮詢文件《性罪行檢討中的判刑及相關事項》,[1] 當中很多新訂罪行的刑罰建議,都能達到更有效保護性罪行受害人,新增窺淫罪

出走後安枕無憂? 探討網絡移民潮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3/2021

於2021年1月初,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向世界不同地區的用戶發出通知,要求用戶答應新的私隱條款,否則就會於2月8日刪除用戶的WhatsApp賬號。

基督教機構不能沒有基督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1

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了超過20年,時移世易,看著不少機構正默默的改變。與時並進,不斷改變是好的,不過,在變化之中要看清哪些是必須保持不變也是十分重要的。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1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3/2021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扭轉比例失衡的迷思,由反亞裔暴力事件說起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6/03/2021

師範教育學者對反亞裔暴力保持緘默

這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如果你忍受不了,請不要讀下去。

重溫「漂一本有聲好書」之《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

11/03/2021

《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的作者區結成醫生,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對他來說,醫療、生命與倫理這些課題是他要面對的「日常事」。「日常事」並不等於一成不變的事務,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技術必然會帶來新的倫理反思,醫生是倫理實踐者,區醫生看待倫理也相當實際,他認為「『倫理』就是關於選擇對的事去做,和弄清楚道理。

百年一遇的災難?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1/03/2021

從天氣預報中,我們知道2021年2月14日將會是一個特別的情人節。

情人節黃昏開始落霰,一粒一粒的落在耗盡心力搭建的菜田上。人真是多麼的渺小,甚麼偉大的建設可以一夜化為烏有!

AI醫學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3/202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經在很多行業中被應用,如日本、中國、韓國先後推出24小時不用休息的AI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