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波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馬會最初聲稱只為四大歐洲賽事開簡單彩池,但到了今時今日,已經發展為24小時不眠不休的大賭場。明光社每年世界盃前後也會舉辦相關活動,研究賭波對青少年的影響,提倡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無賭欣賞足球賽事的文化。
四年一度球壇盛事世界盃即將於南非舉行,除了一眾球迷引頸以待欣賞精彩的賽事外,非法外圍賭波的經營者亦開始積極部署,務求藉此大賺一筆。據資料顯示,每逢世界盃舉行期間,非法賭波活動特別猖獗(表一),以2002年為例,警方共進行了70次行動,成功拘捕131名涉嫌開設非法賭波的人士。行動中共檢獲約5760萬元的波纜,較2001年非世界盃舉辦年份的2000萬元增加了接近兩倍。特區政府及馬會更以打擊非法外圍為理由,於2003年通過賭波合法化(正式名稱為足球博彩規範化)。
筆者的中學時代,賭波尚未合法化,然而班中已有同學購買六合彩,更有數位男同學集資組成「地下莊」,開足球盤,暗地裏給同學小額投注。時至今日,中學生要接觸賭波資訊的途徑更多更廣:足智彩網頁、網上即時賽果、報紙賠率報道……有如潮水。以下為筆者與一位參與賭波的「九十後」青年對話。
「如果當時我未夠秤,可唔可以將本錢退給我?」剛年滿十八的阿凱(化名)嘆謂,曾經萌起要與馬會理論一番的傻念頭。在短短一年多的賭徒生涯中,他曾經贏過,更用派彩的金錢獨自到上海旅遊。畢竟這種風光日子只是過眼雲煙,迄今他總計失去了二萬多元。
世上萬事,最易莫過於花錢;花錢方法,最快莫若賭錢。賭便如毒,一旦沾上,萬難戒除,最後大都落得家破人亡之下場。但賭錢吸毒,何者為害更甚?今時此刻,竟有人說:「賭博100%衰過吸毒!」
破產、賣樓、債台高築,對賭徒來說是閒事,但對在政府擔任了二十六年汽車維修員的光哥,因為賭,最後要在晚上兼職倒垃圾來籌錢還債,真是名符其實的「賭波賭到倒垃圾」。
債台,往往不是一天就築成的。光哥初時都是賭波,以為簡單,一注就三千多元。就是因為尋求刺激和成功感,最終欠下巨債。頭一次因為欠下百多萬,最後賣了一層樓,在申請破產的四年間,他沒有賭波,但即使如此,仍有七十萬債。
記得,當日曾經訪問康復中的賭徒,當時好緊張,亦不懂得怎樣提問和怎樣寫。豈料,他們不但沒有少看我們是中學生,還樂意分享他們的經歷,令我們的信心頓時大增,讓我們了解賭波的禍害,比任何的廣告宣傳的「效果」更大。及後,因為我們漏問了受訪者的資料,還被迫去補問他的職業,始知道他原來要在晚上做倒垃圾的工作。聽到時心裏反應很大,還以為問了職業就可以完成綵訪工作,怎料導師還咄咄迫人,要我們問他「倒垃圾」的情況,這令我感到難堪和「尷尬」,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去完成。整個過程我們明白到記者綵訪的工作的困難之處。
歐陽慧珊 何嘉琳
粉嶺禮賢會中學
由去年在幼稚園樓下興建投注站後,馬會最新的—輪賭博宣傳攻勢是推出「足智即場睇」和「即時足球戰報」,馬會超越了原本只為接受賭博投注的角色,「兼任」傳媒,在其網站上直播本港電視台沒有播放的足球賽事……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在爭取賭波合法化的時候,馬會聲稱只會接受一些重要賽事的投注,但是真正的發展就是連一些大家完全不熟悉的南美以及歐洲賽事都包括在內,目的就是「唔好畀佢停」,務求令賭波的人每日都有更多賽事可以投注,現時一日開二三十場球賽的波盤亦只是「閒事」。 |
2008年12月,民政事務局完成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本港賭博評估研究報告,成功訪問2,088人,發現每10位受訪者中,超過7位在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逾1,200名賭民中,34%受訪者首次參與賭博時仍未年滿18歲;有超過50%表示,是在18至29歲期間首次賭博。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在青少年階段初次賭博的人,逾50%是受朋友、同學或家人影響,對此情況表示十分關注。」[1]遺憾的是2009年本港博彩文化的消息,大都是衝著青少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