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賭波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馬會最初聲稱只為四大歐洲賽事開簡單彩池,但到了今時今日,已經發展為24小時不眠不休的大賭場。明光社每年世界盃前後也會舉辦相關活動,研究賭波對青少年的影響,提倡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無賭欣賞足球賽事的文化。

賺得世界盃,賠上年青人

24/05/2010

在香港,政府、馬會、傳媒和外圍莊家應是世界盃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可以轉播賽事的商場、酒吧和茶餐廳;以及啤酒、汽水、薯片和零食的供應商亦應坐享其成。在利益掛帥的香港,賺到盡是很多人(包括大財團和大機構)的心態,就像在香港的富豪榜名列前茅的多是地產商,但有些地產商的銷售手法卻和不良海味店差不多!
 

從足球反思世界

24/05/2010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實,足球在大英帝國的殖民時期已開始傳至世界上不同角落,但足球真正連繫世界不同國家,可推算至兩次大戰期間,首屆世界盃亦是在這段時間在烏拉圭舉行。不過,二次大戰以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加上保護主義掛帥,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只容許球會註冊一至三名外國球員,而蘇聯更限制將東歐球員『出口』至其他西方國家,因此,全球化在九十年代前尚未在足球世界出現。
 

還我「清純」體育版!

24/05/2010

作為一個「只睇波、不賭波」的普通球迷,筆者只想看到有一份只講體育,不講賭波,只重球品,不計賠率的「體育版」。但現時香港報刊的體育新聞,基本上已與波經融為一體。究竟我們能有「乾淨」一點的體育版嗎?
 

同學心聲

18/05/2010

記得,當日曾經訪問康復中的賭徒,當時好緊張,亦不懂得怎樣提問和怎樣寫。豈料,他們不但沒有少看我們是中學生,還樂意分享他們的經歷,令我們的信心頓時大增,讓我們了解賭波的禍害,比任何的廣告宣傳的「效果」更大。及後,因為我們漏問了受訪者的資料,還被迫去補問他的職業,始知道他原來要在晚上做倒垃圾的工作。聽到時心裏反應很大,還以為問了職業就可以完成綵訪工作,怎料導師還咄咄迫人,要我們問他「倒垃圾」的情況,這令我感到難堪和「尷尬」,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去完成。整個過程我們明白到記者綵訪的工作的困難之處。
 
歐陽慧珊 何嘉琳
粉嶺禮賢會中學
 

關鍵字 賭波

賭波賭到倒垃圾

18/05/2010

破產、賣樓、債台高築,對賭徒來說是閒事,但對在政府擔任了二十六年汽車維修員的光哥,因為賭,最後要在晚上兼職倒垃圾來籌錢還債,真是名符其實的「賭波賭到倒垃圾」。
 
債台,往往不是一天就築成的。光哥初時都是賭波,以為簡單,一注就三千多元。就是因為尋求刺激和成功感,最終欠下巨債。頭一次因為欠下百多萬,最後賣了一層樓,在申請破產的四年間,他沒有賭波,但即使如此,仍有七十萬債。
 

關鍵字 賭波

足智之「謀」── 馬會在世界盃前之部署

24/03/2010

由去年在幼稚園樓下興建投注站後,馬會最新的—輪賭博宣傳攻勢是推出「足智即場睇」和「即時足球戰報」,馬會超越了原本只為接受賭博投注的角色,「兼任」傳媒,在其網站上直播本港電視台沒有播放的足球賽事……

馬會全力催谷賭波誰人最受害?

27/02/2010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在爭取賭波合法化的時候,馬會聲稱只會接受一些重要賽事的投注,但是真正的發展就是連一些大家完全不熟悉的南美以及歐洲賽事都包括在內,目的就是「唔好畀佢停」,務求令賭波的人每日都有更多賽事可以投注,現時一日開二三十場球賽的波盤亦只是「閒事」。

滲入暑期、校區和超市 ── 2009本港博彩文化事件簿

26/01/2010

2008年12月,民政事務局完成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本港賭博評估研究報告,成功訪問2,088人,發現每10位受訪者中,超過7位在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逾1,200名賭民中,34%受訪者首次參與賭博時仍未年滿18歲;有超過50%表示,是在18至29歲期間首次賭博。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在青少年階段初次賭博的人,逾50%是受朋友、同學或家人影響,對此情況表示十分關注。」[1]遺憾的是2009年本港博彩文化的消息,大都是衝著青少年而來。

關鍵字 東涌, 調查, 賭博, 賭波, 賭馬

我要做個「不賭翁」

12/02/2009

身處在「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香港大都會,賭博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由家人每星期「刨馬睇波」,同事「夾份買六合彩」,甚至是「人人講股」,投資投機分也分不清……我們應如何自處?聖經又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賭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