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熱血甲子園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4/09/2025

每年暑假日本都會出現一股棒球熱潮,因為全國各地的高中學校棒球隊會齊集在兵庫縣的阪神甲子園球場,參加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簡稱夏季甲子園。雖然香港並不流行棒球運動,但筆者年青時經常看一套棒球主題的漫畫,對比賽規則略知一二,亦知道日本高中棒球生的夢想,就是代表學校到甲子園參加全國大賽,爭奪全國第一。筆者曾在八月期間到日本旅遊,親身到訪甲子園球場觀看比賽,感受那份緊張而熱烈的氣氛,如今,透過網絡也能觀看各場賽事的直播。今年,沖繩縣的代表學校「沖繩尚學」在全島居民的打氣下,奪得首次甲子園冠軍。

甲子園比賽的吸引之處,來自於學生們的熱血與執著。參賽的主要是高三學生,他們整個中學生涯艱苦練習,為的就是能站在甲子園球場上,而對大部份學生來說,甲子園可能是他們棒球生涯的最後一戰,所以他們每一次投球、每一次揮棒、每一次奔跑,都是拼盡全力,毫不保留。輸掉比賽的隊伍往往一邊痛哭,一邊拾起甲子園球場的泥土,帶回家作為他們青春歲月的紀念。勝出比賽拿到全國第一的固然高興,但其他隊伍的選手們在場上搏盡無悔,他們的努力亦得到社會的欣賞與尊重,他們的父母和學校亦會為他們感到驕傲。

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結果往往無法盡如人意,但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是否站上頒獎台,而在於是否全力以赴,是否在過程中超越了自己。無論是學業、事業還是個人夢想,我們都可能會遇到挫折與失敗,但只要堅持努力,每一步的付出都將成為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回到我們身處的香港,當我們為張家朗和蔡俊彥拿到「世一」而高興,為學校誕生DSE狀元而興奮時,不要忘記鎂光燈後仍有一大班努力不倦的人,他們的付出也應得到欣賞及稱許。

相關文章

足球隨想

林俊 | 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21/08/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來英國前,最熟悉英格蘭的超級足球聯賽,簡稱「英超」,它是舉世矚目的比賽,也是現代職業足球比賽的典範。足球比賽基本上每隊是11人的,整隊的表現至關重要,決定了球賽勝負,每個球員的表現會影響其他10個隊友。而且,球迷的參與度也十分重要,精彩、緊張和扣人心弦的球賽會叫球迷如痴如醉。

我在60年代已是英格蘭曼聯及香港南華(現已退出球壇)的球迷,它們比賽的勝負和表現,每年的盛衰,我都關注。它們的球隊文化是為了爭勝不遺餘力,是為了給在勞苦中生活的球迷,享受到球隊勝利的快樂而戰。

我看教會生活中的部份情況也是如此,教會若帶著使命,按主的心意存在和運作,她必定有扣人心弦的作為,會叫人為教會有生命力的表現而陶醉。尤其是教會過去現在在宣教上都有感人的歷史,縱然也有許多瑕疵,還是有使人敬佩的故事。上帝的宣教團隊,2000年以來,宣教士前仆後繼,創造了許多世界紀錄,改變許多不良的現象。但是現在卻又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

從曼聯這支往昔在英超表現傑出的球隊近

10多年來的低沉,啟發我去思考和比對球會和教會的運作。我發現曼聯這球會已經完全降服於商業模式,由買賣球員、聘用或辭退領隊或教練、決定球員出場的原則、制定球員薪酬等,都是根據廣告商、球衣銷售商等等的角度去考慮。它失去了爭勝的雄心、對球迷的使命、以及對球隊成敗的承擔。球員怕受傷失去出場機會,怕承擔失球的責任,在球賽中散步多於跑步,只想等候個人入球機會,而不願藉合作製造入球機會。他們看個人成就高於球隊的表現,所以球隊成績僅在護級邊沿掙扎。

今天我們的世界包括教會也在成功哲學的影響下,看個人或所屬門派的成就多於上帝國度的團隊的成就。教會怕做艱難、危險的事,也害怕參與缺乏支持、後勤、不易看到果效的事工。這個心態不只影響海外遠方的宣教,也影響對本地宣教的想法,結果只會失彼也不顧此!我們不再多有扣人心弦的經歷,缺乏見證上帝帶領的奇妙故事!這樣會令教會失去遠象和活力。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充滿宣教精神的教會,栽培有普世異象的信徒,預備上主的差遣,把握任何海外和本地的宣教機會,配合上主的宣教計劃。這10天我由英國來到巴黎,在華人教會中服侍也宣教,求主憐憫我體力能力智力的不足,繼續使用這五餅二魚,祝福別人。

真正的比賽勝利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19/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早前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的冠軍賽,中華台北隊以4比0擊退日本隊,不僅是首度稱霸12強賽,也是球隊史上第一次奪得國際一級賽事(奧運、世界棒球經典賽〔WBC〕、12強賽)的冠軍,創下台灣棒球史的最佳成績,此次結果同時也中斷了日本隊在國際一級賽事連勝27場的紀錄。總決賽的當天,台灣各處都有現場大型戶外的直播,務求讓民眾能夠一同即時支持自己地區的球隊,為自己的隊伍打氣,結果,當然是不負眾望的贏了比賽。球隊回台後,也一一的走訪各地區,感謝民眾的支持,場面盛大且熱鬧,不同地區都有封路措施,商店亦為此推出優惠。

筆者不熟悉台灣的棒球運動,原來在台灣的國中高中大學基本上都有棒球隊的課外活動,球隊一方面到學校挑選人材,一方面也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工作的機會,如在學校做教練提升學生對棒球的興趣。追本溯源,台灣的棒球運動當然是源於日治時代,日本人將這項運動帶到台灣,後來也有不少台灣人投入這項運動。然後又有不少現役的球隊送球員到棒球發展達世界級水平的日本深造,以致讓台灣的棒球技術水平提高,球隊可以參與國際比賽。

當筆者再深入了解台灣的棒球歷史時,發現台灣不是第一次在國際舞台贏取獎項。在1928年出現了一支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這支球隊是由「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成立(簡稱「嘉農」,為現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1931年嘉農在日本甲子園名將近藤兵太郎的調教下,勇奪甲子園大賽的台灣代表權,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電影Kano就是將嘉農球隊的故事改編成電影,讓觀眾認識這件事。

當年的嘉農和現在贏到冠軍的中華隊一樣,原本都是一支從不被看好的隊伍,民眾對他們本來也沒有甚麼期待。有的旁觀者甚至會取笑與嘲弄他們,就如台灣隊長陳傑憲在奪冠後所說:「我們一路不被看好,被當笑話,但我們做到了!」而當時嘉農的近藤教練也不是沒有失敗過。或許在外人看來,這是烏合之眾的球隊,然而,在教練眼中卻是求之不得的球隊,原住民跑得快、漢人打撃強、日本人防守穩固,其他人看來基本上是一支「雜牌軍」隊伍,但近藤教練卻看到每個隊員的優點,並努力讓他們的優點得以發揮。這也很像現在的中華隊一樣,也是有原住民和台灣人的一支「雜牌軍」。

不過球隊的能力,不是在球場外被證明,而是要在球場上展現出來,從而獲得肯定。Kano電影中,隊員一次又一次地挺過去,最後嘉義農林的學生進軍夢想的「甲子園」。雖然他們沒有創造贏得冠軍的奇蹟,但他們卻贏得對手和所有觀眾的敬重。中華隊的教練和隊員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不放棄,一次一次的調整心理,一步一步的登上冠軍的舞台。賽後中華隊的彭政閔教練受訪,眼眶泛紅地說:「其實我們每次都差一步。這一次我們終於達到了,非常開心,謝謝這些小朋友幫我們達成夢想。」

筆者覺得其實無論是昔日的嘉農或是今天的中華隊,要不要贏已經不是問題,重點是:整個團隊能夠成為一體、一起面對困難、一起圓夢!一開始是教練要帶球隊去甲子園,最後是教練謝謝這群學生帶他來到甲子園。一開始的中華隊都沒有想過會贏到世界冠軍,他們只有一直的不放棄,才能真正的奪得比賽的勝利,這勝利不在乎獎牌,而是一同經歷困難和堅持圓夢。

聖經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2-4)願主幫助我們,我們在走信仰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不少的冷嘲熱諷,以及不信者的攻擊和指責,甚或是政權的壓迫。然而,筆者覺得在這些景況中,我們有時是教練,有時是隊員,無論如何,都能夠熱愛神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這就已經是贏了比賽,勝了世界。

成功人生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26/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之前「AI教父」黃仁勳回台,到不同的地方去演講、訪問和參觀很多時台灣的傳媒都日夜貼身追蹤報道,務求讓這「成功的台灣人」彰顯他的光芒和成就。因此,在黃仁勳來台灣的一個多星期,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是關於他的,不是去夜市、吃晚餐、就是去大學演講、他的電視訪問,比總統還要熱爆。總而言之,無論是街頭巷尾、地鐵公交車,都有他新聞的身影,包括穿甚麼衣服、家裡有甚麼人等。原本對他不太熟識的筆者,在認識台灣人這事上,又認識多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現代的社會一直受到資本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總是要我們追求成功卓越,追求耀眼的個人光芒,追求無論是事業或人生都是站在不敗之地,講求的是正向主意,這是世界的遊戲規則,我們好像一生都為了追求這些而努力不懈。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人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包括我們生而為人的軟弱和脆弱的特質,疲累的限制等,這些都是世界拒絕的軟弱。我們的世界總是拒絕我們脆弱,因為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攻擊,怎麼你會這麼弱?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藐視,怎麼你會不夠強?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羞辱,怎麼你會這麼丟臉、這麼沒用?因為這樣的遊戲規則,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就會在我們的周圍出現,靠近我們脆弱的心靈。我們的心受傷了,會痛、會敏感、會有情緒的起伏,我們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親近、同理和包容。這樣的社會令我們失去了天父創造人時給予人的愛和神所看為的好。

筆者覺得無疑黃仁勳的確是一名成功人士,媒體的報道往往是一面倒的報道他的豐功偉績,甚至連基督教機構、媒體都會報道他的人生,美化他的成功人生,並且以此來提醒信徒應該有的行為,然而,他卻不是一位基督徒。筆者覺得台灣的教會和基督教的媒體是否需要美化或引用他來作為一個信仰的追求點呢?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祂本身的教導是怎樣的呢?基督徒應該追求的信仰生命又是怎樣的呢?基督徒的價值觀是否與世界的不一樣呢?

聖經論到我們的主祂並非一名「成功人士」,他是被世人嫌棄、羞辱、出賣、受盡痛苦、被釘十字架的主。我們的主是一位怎樣的神——祂是自甘卑微的上帝,並且透過切實的行動,道成肉身、走到人群中,容讓自己親身經歷受傷痛苦的主。我們的主飽受人與人的疏離、甚至被世人隔絕、孤單無助,在釘十字架時經歷了門徒四散。這樣的救主在世人眼中是失敗的、是脆弱的、是丟臉的、是被藐視的。祂面對的是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其實我們的主反而是用「愛和饒恕的生命見證」來彰顯祂的人生,十字架的核心是神對軟弱、無助的人的愛和饒恕,當我們死在過犯中時,主耶穌的犧牲就是用生命的見證贏了世界,所以,能夠勝過世界和成功人生的,是看見自己生命的軟弱,並與那位帶著愛與饒恕的救贖主相遇。

聖經在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29節這樣寫到:「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神看我們的成功並非世人所看的成功,耶穌向我們表明一件事:沒有人是祂不能用的、沒有人是祂不能救的,沒有人是祂不願意給機會的。祂的唯一條件是,人願意「悔改歸信」。只要願意,耶穌都願意陪伴到底,因為福音的大能不是從萬人中找出優秀人才來使用,而是顛覆改變人的生命,成為合用的器皿。

與目標相符的行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5/2018

偉大、美善的目標究竟需要以怎樣的手段來配合?當我們目標正確的時候,就算未至於不擇手段,但是否也可以合理地使用一些極具爭議的非常手段?例如一般來說,社會人士多認為賣淫或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是不合宜的,但是否只要不涉及金錢交易就沒有問題?若果是協助弱勢群體,是否更可以令整個行動加上光環?又例如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若由粉絲花錢購買偶像的產品,轉變為粉絲用錢去捧紅偶像,會否令兩者的關係變得更複雜?又例如基督徒從政人士若高調宣揚自己的基督徒身份,令社會人士感到他所支持的價值觀好像就等於香港普遍信徒的價值觀,這會否變成「騎劫」信仰?今期《燭光》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近年熱門的趨勢,希望引起大家反思和討論。

此外,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到了,轉眼之間賭波合法化已15個年頭,打擊外圍是馬會多年來不斷推廣賭波、賭馬的藉口,究竟外圍的影響實際有多大呢?而在有關性別承認的爭議中,當中涉及一些人數極少、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的群體(如雙性人),究竟我們是否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訴求呢?更重要的是,當大家有所爭論的時候,其實是否針對相同的範圍,還是各說各話呢?校正焦點,應是就所有社會議題討論前應有的態度,希望今期《燭光》可以為大家討論這些複雜問題時,提供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