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超越死亡的生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8/09/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此書是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的作品,全書只有六章,但已充份地表達他對生命的啟發與了解、對死亡的觀察及體會。此書收錄了他在晚年時與醫生、物理治療師、禮儀師的對話,從死後生命、死後與復活之間、復活、審判、地獄等主題去談論生命與死亡,容易閱讀。透過雙方的對話,對死亡有不同角度的認識。

此外,作者又引用新約及舊約的經文、使徒信經等去談論死亡。這本書最終帶給我們一個充滿盼望的訊息,就是死亡並不可怕。舊約聖經傳道書七章1節指出:「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作者認為我們在世時最重要是認清什麼是死亡:它不是由神而來,而是屬撒旦。從聖經可見,上帝是直接引用「死亡」的字眼,可見是真實的,但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基督徒要勝過、跨越死亡,就要靠耶穌基督,那以後就不再有死亡,就只有「睡了」,就像耶穌對睚魯的女兒說:「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可五:39)他們睡了,將來是會被喚醒的。

大衛‧鮑森在晚年一直研究死亡的課題,相信他現在已經掌握死後生命是如何,因為他已在2020年5月安息主懷。

相關文章

生死教育講呢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死亡」這個議題並不簡單,從自己面對成長、身體的變化與衰殘;面對親人或友伴的老去與死亡、於生育中的流產胎、寵物因病或意外的離開;再到新聞中聽到的青年自殺、長期病患者的臨終照顧需要、壽終殯葬的各種儀式 … … 這許多議題有關於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世界、我與信仰等許多的關係與對死的看法,多元且接近。

「死亡」帶有神秘感,亦有許多民間傳說和禁忌,有許多人會不想亦不敢提及,生怕說了就會發生。為甚麼死亡有如此的禁忌?為何我們會恐懼去接觸?就連說個「死」字也不能?這些正正是值得大家去問的地方。作為基督徒,因相信耶穌已跨過、勝過死亡,我們也不必懼怕,可以多作了解這每人在世上正在邁向,亦必需要前往的「轉車站」及其間的過程。

此書分為四大章節,第一章「眾觀生死」,從哲學、法醫、人類學、社會學、公共衛生及不同宗教去看生死,擴闊讀者的眼界去看生與死。第二章「生死相安」,帶出了醫社合作如何幫助長者醫療需要、對於臨終者及喪親者的不同支援及輔導方式與服務,亦有對於生死工作人士心理的關注。第三章「生死熱話」內容觸及靈界與信仰、DNA、安樂死、遺體捐贈、動物離逝、流產與青年自殺等議題,內容雖不是很詳盡,但也足夠讓讀者作出反思,與及平日也應多作關注。而最後一章「生死之旅」,是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碩士生及講師在經歷過到台灣的生死教育學習團之後的得著分享,對歷史、死亡體驗,作為年輕人、父母的得著等回顧。

這書多角度的點出多個有關「死亡」值得我們探討之處,作為接觸這議題的開始,並不沉重,也可以作為與青少年一起傾談這議題的一本指南。及早與青少年談生論死,可以建立他們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反思人生的意義及方向,過無悔人生。

青少年不能或缺的生死教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5/01/2025

在電影《破.地獄》中,有不少「金句」,其中一句是:「人一出世就在倒數」。對於較為年長的朋友來說,在年月的流逝中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在經歷轉變,人不會一直的年輕,總會有一天由壯健慢慢的衰老、身邊的親友慢慢地離開……歲月在教導人慢慢地去接受及面對老、病、死,如能自我反思、與人討論、或找方法去了解,這會是接受「死亡教育」的一種方式。但青少年呢?他們仍在成長階段,身邊的同學、環境都是充滿朝氣,仍有很多時間可以追夢,甚至揮霍,「死亡」彷彿離他們很遠。

然而,了解「死亡」對於青少年來說其實也是重要的,因為不少人了解到生命有限期,才會珍惜光陰,找人生目標及方向,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經歷到老、病。當「朝見口晚見面」的同學或老師,甚至是至親的家人突然因意外、急病或輕生等原因離世,面對一些不可預知的狀況,對青少年來說,他們會感到很突然,亦會手足無措,不懂如何表達感受和消化事件。而華人社會普遍對「死亡」這題目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視之為忌諱,青少年心中即使帶著很多疑問、恐懼,哀傷的情緒,亦可能不懂抒發。

香港學校的課程涉及眾多課題,能給予「生命教育」的空間不多,亦沒有完整的框架及內容要求,要找尋機會與學生探討「死亡」更是不容易。在教育局網站中有一份名為「推行生命教育初探」的教材,[1] 當中提到「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加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珍惜自己、關愛他人和環境的信念和行為」,這些都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情,以助學生尋找到做人的方向。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是從積極人生的方向中去讓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及探索生命等。雖然教材中有提及「生死教育」,並將它列舉於生命教育相關價值的範疇中,但之後並未有提供應用、內容、相關價值觀及它對學生的幫助。

2024年9月,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連同香港生死學協會發佈《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2] 當中有受訪學生表示,因覺得生命不到自己控制而感到無奈,亦有受訪同學指有認真想過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報告又依據受訪學生對死亡態度的總平均分指出,學生對死亡的態度傾向接受,受訪學生中有人表示對死亡產生較強烈恐懼和擔憂,亦有部份學生逃避去想死亡。報告指出「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評價與其生命意義和死亡觀呈統計學上顯著關係,反映良好的生死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自殺念頭和行為的產生。」[3]

那麼「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及「死亡教育」又有甚麼不同,青少年可以如何學習及理解呢?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梁梓敦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少學者或機構對於「生命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如透過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並從中體會生命意義及存在價值,培養尊重及珍惜自己與他人的情懷;或教導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活、豐富人生;或引導人們從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宗教等脈絡去理解生命意義及生命現象,及找尋多元化的方式來展現生命意義。[4]

有部份生命教育工作者會採用的教育模式是將人作為核心,探討人與他人、環境、自己及宇宙/信仰的關係,有關死亡的課題就會放在人與宇宙的範疇中,當中會包括靈性超越之途徑、尋找永恆價值、生命歸宿等內容。[5] 而「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其中一個主題——死亡是生命裡的一個階段,但它不等於整個生命教育。梁梓敦就指出「死亡教育」是教導學生認識和探討死亡,從死看死;但「生死教育」是教導學生先了解死亡,然後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死看生才是生死教育的最終方向。他認為生死教育是一種方式,讓人透過了解死亡,經討論及反思後,而達到「及早預備」和「活好當下」為目的。[6]

如果暫時校園未有空間觸及這題目,就由家庭或教會開始,與青少年談論「死亡」而毋須忌諱,透過不同的材料,如名人離世、災難或自殺新聞、歷史事件、家居環境生態、電影、文學作品、歌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題材來展開對話,來讓他們表達感受,說說他們學校或同學的故事,師長亦可以趁機了解他們對死亡的想法,並把自己的經驗與他們交流,回應他們的疑問,與他們一起反思。


[1] 張永雄:〈推行生命教育初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網站: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NewWebsite/Life_understanding/edb_02.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9日)。

[2]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香港01》,2024年10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深度報道/1057152/香港欠缺生死教育-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3]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4]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載伍桂麟等編:《生死教育講呢啲》(香港:明窗出版社,2020)。

[5]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6] 梁梓敦:〈生死教育,What’s next?〉,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https://www.hkcss.org.hk/upload/pra/PB33/專題文章5_生死教育Whats%20next.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由瓊瑤輕生說死亡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12/2024

一代愛情小說著名作家瓊瑤逝世,讓人感到非常惋惜。《還珠格格》、《煙雨濛濛》、《一簾幽夢》……多少早年暢銷的作品,雪泥鴻爪,成為某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瓊瑤生前留下了不少名作,也留下了一封遺書。瓊瑤期盼在遺書首句安慰她親愛的朋友知音,深情寫下「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這可能嗎?既然是她的朋友及知音,又怎能夠對她的離世無動於衷、不傷心不難過?除了喜愛她的讀者,曾與她合作過的影星如林青霞,在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後已表示「心好痛」。瓊瑤認為自己是「翩然」離去,但事實上,她的輕生並非輕輕的走,也不是沒有帶走一片雲彩,死亡並非個人的事,如果是的話,瓊瑤又怎會對亡夫平鑫濤一直念念不忘?日光之下,生與死本來便是界線分明,生者與死者不能再度往來相知,死者已矣,活著的人卻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名作家與一般人的分別,在於前者善於用文字打動人心,自自然然便有能力感染及影響其讀者群,不過,縱然作者的觀點經過深思熟慮、文字出於千錘百鍊,也難保其觀點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作者動之以情,便容易得到讀者接受及同情——說故事的人,總有一份魅力。瓊瑤的遺書如她的小說一樣,筆觸細膩,用字優美、極具匠心刻劃出「主角」的情懷。以往,瓊瑤是對愛情侃侃而談,今次,她談的卻是死亡。瓊瑤的遺書太唯美,美得無論是否她的讀者,對於她自殺身亡一事,大都看得較為正面:「遺言寫得好美,希望我老了也能像她一樣瀟灑地離開」、「也算是一種浪漫」、「符合文人氣質」、「她比任何人都更重視、尊重自己的生命的價值。」真的是這樣嗎?瓊瑤真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嗎?還是如她在遺書所言,她更重視的其實是「自主、自在、自由」?又或是,對瓊瑤來說,生命的價值必須與生活質素掛勾,否則便是一文不值,可以徹底捨棄?就如遺書所指:「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只「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事實上,甚麼是生命的價值?是內在及外在東西賜予生命有價值?還是「生命」本身便是有價值?

瓊瑤力勸年青人要經得起打擊,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她認為要像她一樣,活到80多歲,才選擇如何面對死亡。2024年10月24日,外號沙白的上海女子,在瑞士通過輔助自殺手段離世,沙白離世時才43歲,即使老父極力挽留,也因敵不過紅斑狼瘡20多年的折磨而選擇輔助自殺。瓊瑤認為自己活得夠久了,已經盡力燃燒過,所以她有資格選擇輕生,瀟灑離場,至於年青人,還是好好活下來,經歷「磨練」,但對年輕的沙白來說,她同樣認為自己已經活出了極好的人生,43歲,足矣。可見,誰有資格選擇死亡其實與年齡無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等不及自然死亡的人,他們都有想要結束生命的原因及理由。如果單單出於同情,是否便要抹去界線,容許他人,甚至幫助他人爭取自決死亡的權利?如果贊成情非得已,卻仍需設下界線,那麼,又由誰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除了法官,是醫生嗎?是護士嗎?是兒童的家長?還是自己?

正常人都有惻隱之心,不樂見他人受苦,甚至受盡折磨而死,但讓安樂死立法,便真的是回應生命中「不想活」的好方法嗎?荷蘭醫生Gerrit Kimsma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推動安樂死合法化,30多年後,荷蘭在2002年成為首個允許安樂死的國家。一開始,還是經過專業人士去診斷一個又一個患有「不能忍受」及「病情沒有改善」的申請者,評估他們是否有資格接受安樂死。幾年後,12歲以上的未成年兒童,只需要父母同意,便可以安樂死。近幾年,甚至有一些哲學家及學者開始討論死亡權,認為死亡權利是人權的一部份,即是所有人對死亡有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亡。參照外國的例子,安樂死一旦立法,可以安樂死的條件只會愈來愈放寬;合資格的「被安樂死」病患只會愈來愈多。今天,有不少人贊同瓊瑤,認為要到了80多歲才可以自決死亡,沙白雖然是長期病患者,但進行安樂死時還是太年輕,批評她是自我及任性,但相信假以時日,只要社會把「同情心」及「諒解」無限放大,並且當死亡變成人權時,到時可能無論是80多歲、40多歲,甚至更年輕的人想自決死亡便可進行安樂死,大家都不會當成一回事。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出生時沒有四肢,他曾經活得很苦,認定自己不能結婚姻生子,試圖自殺,但他最後還是選擇活下來,故事的後續是,他與一位漂亮的女士結婚,有幾個可愛的兒女,他到處演講激勵人心,表示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這並非童話,是真實的故事。假若當時力克真的選擇輕生,他又怎能看見生命中,原來還是有如此美好的一面。

死亡只會終結生命,惟有活著,卻能帶出生命。


參考資料:

〈瓊瑤逝世丨驚傳家中輕生!FB留「最後說話」:我已經「翩然」的去了〉,星島頭條。2024年12月4日。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entertainment/3407618/%E7%93%8A%E7%91%A4%E9%80%9D%E4%B8%96%E4%B8%A8%E9%A9%9A%E5%82%B3%E5%AE%B6%E4%B8%AD%E8%BC%95%E7%94%9FFB%E7%95%99%E6%9C%80%E5%BE%8C%E8%AA%AA%E8%A9%B1%E6%88%91%E5%B7%B2%E7%B6%93%E7%BF%A9%E7%84%B6%E7%9A%84%E5%8E%BB%E4%BA%86

羅嘉欣。〈瓊瑤離世丨瓊瑤離世早有預告秘書前1天收遺書恐涉遺棄罪 林青霞悲痛發聲:心好痛〉。香港經濟日報-Topick。2024年12月5日。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68710/%E7%93%8A%E7%91%A4%E9%9B%A2%E4%B8%96%E4%B8%A8%E7%93%8A%E7%91%A4%E9%9B%A2%E4%B8%96%E6%97%A9%E6%9C%89%E9%A0%90%E5%91%8A%E7%A7%98%E6%9B%B8%E5%89%8D1%E5%A4%A9%E6%94%B6%E9%81%BA%E6%9B%B8%E6%81%90%E6%B6%89%E9%81%BA%E6%A3%84%E7%BD%AA%E3%80%80%E6%9E%97%E9%9D%92%E9%9C%9E%E6%82%B2%E7%97%9B%E7%99%BC%E8%81%B2%EF%BC%9A%E5%BF%83%E5%A5%BD%E7%97%9B?mtc=10004

陳雅蘭。〈過世方式太特別!非粉看完瓊瑤的遺言覺悟了〉。今日新聞、yahoo!新聞。2024年12月4日。https://hk.news.yahoo.com/%E9%81%8E%E4%B8%96%E6%96%B9%E5%BC%8F%E5%A4%AA%E7%89%B9%E5%88%A5-%E9%9D%9E%E7%B2%89%E7%9C%8B%E5%AE%8C%E7%93%8A%E7%91%A4%E7%9A%84%E9%81%BA%E8%A8%80%E8%A6%BA%E6%82%9F%E4%BA%86-133959091.html

朱加樟。〈滬女赴瑞士安樂死 老父:不接受也要接受 年輕人一定要愛惜生命〉,《香港01》,2024年11月4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277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陳儀芬。〈走在世界安樂死的最前方-荷蘭、比利時〉,大人社團,2016年12月7日。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60

《夢境》(Wonderland) ——把握時機陪伴眼前的真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6/09/2024

隨著人工智能(AI)的深偽(deepfake)技術發展愈趨成熟,AI模擬特定人物的行為舉止、聲線等已經變得愈來愈逼真,內地有公司最近就利用AI生成技術,為客人「復活」已故的人,據稱「需求火爆」,一年內完成超過650張訂單。[1] 客戶們下訂單背後的心態為何,中間有沒有界線?實在值得我們反思。而在本年上映,並於Netflix上架的韓國科幻電影《夢境》(Wonderland),就以這個題材發展出三條主要的故事線。

明光社

戲中的白李(湯唯飾)、具晶麟(裴秀智飾)及徐海利(鄭有美飾)都有使用到「Wonderland」公司所提供的AI虛擬服務。海利是該公司的首席策劃人,她的父母離世後,她一次都沒有在夢中見過父母,但卻能透過Wonderland的服務與父母再次溝通,甚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身患重病的女強人白李,就自己訂了服務,打算死後在系統中「復活」,成為自己兒時夢想的考古學家,並讓女兒及母親與自己溝通,保持聯繫。而晶麟的男友因在醫院昏迷,她使用服務就為了仍然能感受到男友時刻的關心、陪伴。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主要使用服務的人為的是解決「陪伴」問題。仍在世的人,因親人離世,需要時間面對及接受親人已經永遠離開。但如果能與生成式AI交流,對用戶來說,不在身邊的人就恍如住在系統中沒有離開,父母仍能與女兒溝通,陪伴成長,男友仍能關心女友,形影不離。那就是以「模擬」對話及聊天,來緩解思念。

明光社

電影中還有一個AI系統管理者盛駿(孔劉飾),他常出現提醒在系統中已死去的白李:這是夢境,但只要你相信它就是真!這不就是每位服務使用者的心態嗎?大家都知道系統中的故人是數碼人,但仍然選擇去和他/她(其實是AI)溝通,回應「它」的關心及提問。

最後,電影有兩條小副線:一位婆婆的孫子已死,為表達對孫子的愛,她毫不吝嗇地讓他在外國過著奢華的生活,卻讓自己陷入要支付巨額費用的苦況;還有結尾彩蛋片段中,兩位長者透過Wonderland服務對話,認出對方是自己年輕時的情人,並為以前不告而別的事而道歉。生命中,我們有可能忽略或錯過了很多時機,未有好好對人表達自己的心意,在對方不在時,才會感到遺憾,想去作出彌補。

沒錯,AI「復活」的「數碼故人」像真度相信會愈來愈高,但畢竟也是虛擬出來的「幻象」,長期與它對話及「相處」,也只會讓自己繼續接受不到親人已離開的現實。對著它說多少次「我愛你」、「對不起」,也始終不如可以把握時機對真人說出心底話,好好和他/她相處及擁抱他/她。

有說「五道人生」可為臨終病人提供紓緩治療,就是在病人離世前與親友一起回顧人生,雙方可以好好地「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以及「道諒」。人生有很多未知之數,要說的話還是及早說吧。


[1] 一条:〈AI換臉是善或惡?有人藉此詐騙 有家屬「複活」已逝親人陪伴餘生〉,《香港01》,2024年3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知性女生/997676/ai換臉是善或惡-有人藉此詐騙-有家屬-複活-已逝親人陪伴餘生(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9月19日)。

獻出自己的心臟吧!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1/11/2023

由2013年經歷了10年動畫化的時間,漫畫《進擊的巨人》最後一集已經在最近完成播映,結局也引發了坊間的討論,也可算是討論度高的一個動漫作品,當中蘊含許多需要深度探討的課題。其中討論得最多的,當然是有關存在意義、何為自由、種族仇恨等問題。故事的內容講述一個有巨人與人類的世界,而巨人與人類之間有壓倒勝的力量差距,巨人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敵,所以人只能生活在城牆之內,這面牆分開了巨人和人類,而城牆內的人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僅存的人類。故事中的世界十分殘酷,也有很多令人難以想像的情節,可能上一幕大家激起鬥志,反抗巨人,下一幕便是屍橫遍地。不過隨著劇情的推進,故事所帶出來的謎團漸漸解開,觀眾後來才發現原來所謂的巨人本來也是普通人類,令人類變成巨人的情況是牆外世界的人一手造成,結局更加有許多令人震驚和精彩的部份。故此,筆者嘗試從中抽取一些課題討論一下。

存在的證明
死亡可以說是圍繞著整個故事,生命也一瞬即逝。所有對抗巨人的士兵,都會宣告「獻出自己的心臟」這句話,因為身邊同伴的死亡是常常發生的事,而人面對死亡都渴望「死」得有意義。每一次出征討伐巨人,士兵都預計自己會有很大機會死亡,甚至有些角色臨死前仍問自己的隊長:「請問我對這次行動有做出貢獻嗎?」而故事中被稱為最強戰鬥力的兵長里維亦有個習慣,就是每次都盡量收集同伴屍體衣服上的徽章,這是死去同伴存在過的證明,他認為只要這些逝去的人仍然存留在自己的記憶中,他們就能成為他的力量。他面對一個瀕死的士兵如此說:「你已經十分活躍了。然後……從今以後也會繼續活躍下去。因為你留下的意志將會賦予我『力量』。」故事中的女主角米卡莎,在初期以為男主角艾倫已經死去時,她一度失去意志而放棄對巨人的抵抗,後來她領悟到,自己需要活著,艾倫才能在她回憶中活著。

筆者不禁回想起神經學家Viktor Frankl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提到,有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的老人家來尋求心理治療,老人家指出妻子過身已經兩年,但自己仍未能釋懷。Frankl則回應他:「那如果你先她而去,你太太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呢?」老人回答:「那實在太可怕了,這樣的痛苦,她怎麼能夠承受得了呢?」Frankl回應道:「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但是作為代價,就是你還活著,並且代替她陷入到當下的痛苦之中。」[1] 這揭示了人仍然能為亡者賦予意義,能在極度的痛苦中找到意義。

存在的意義不一定有偉大的作為,也可以是在人世間中體驗到愛或美好的事情。艾倫的哥哥吉克在過去一直認為一個肯花時間與自己玩耍的導師夏維爾,比自己爸爸更親密,更令他感受到愛,因為自己的爸爸只是不斷灌輸革命思想給一個需要童年的小孩子。而夏維爾會關心他,和他一起玩傳球遊戲,但他認為:「雖然丟球、傳球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但若然只是為了跟夏維爾玩傳球,要他再次出生也可以。」傳球遊戲本是並沒有特別意義,但當中能享受與重要的人一起歡笑,感受到他人的愛,這些美好時光亦足以支撐他的生命意義。但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痛苦淹沒,忘記了自己或許也有與他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在不完美的情況下,其實生命亦存在成長的亮點。[2]

而Frankl亦指出:我們身邊的人與事可能會突然被奪去,變得一無所有,即使一切痛苦都是無法改變,一切悲傷都是註定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人類仍然有選擇用甚麼態度去面對眼前一切的自由,而這個自由,就是人類最終極的自由,是別人無法奪取的。[3] 就如二次大戰之中的猶太人,突然被所謂的「極端民族主義」奪取了親人、朋友、生活環境,但他們仍抱著再一次看到自己親人的盼望,也在集中營中利用自己的專長去幫助別人。而仍然被恐懼和絕望佔領的人,就只能如行屍走肉般等待死亡的來臨。

獻出自己的心臟
在《進擊的巨人》故事中,作為面對巨大威脅的士兵,一些人本著為國捐軀或希望為自己的家人獻上自己的性命來作戰,所以《進擊的巨人》之中的士兵都是以「獻上自己的心臟」作為宣告和敬禮。人在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經歷,都會造就一個人看見一些需要,而這個人會被眼前的需要牽動著,然後回應這些需要。例如德蘭修女看見許多貧窮人的困苦,看見貧窮人時,她覺得自己像看見了耶穌,故此她畢生投入關懷貧窮的工作;[4] Frankl則在集中營中看見有著人生意義的人與失去人生意義的人的分別,他其後發現人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重要性,故此他創立了「意義治療法」;在《進擊的巨人》中,一位爸爸為了守護自己的子女,決定不再怯懦,鼓起勇氣面對巨人,獻出自己的心臟參與作戰;在看似平凡的日子中,也可能會有一位少年在電視螢幕看見人口販賣的新聞,為他們感到痛苦,所以畢生參與反人口販賣組織的工作。

《進擊的巨人》裡有一個人物叫肯尼,在與兵長里維的交談當中指出:「人總需要沉醉於某些事物,才能夠活下去。」其實這句說話也沒有錯,若然正面地看待這句說話,大概意指:人需要找到自己願意花心機的事情,就是自己活著的理由。進一步推進的話,人若能找到願意「獻出自己心臟」的事情,再恐懼、再害怕、再痛苦的事情,也摧毀不到自己生存下去的意志。Frankl在他的著作中曾引用了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說話:「知道為甚麼而活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痛苦。」[5] 而不明白為何而戰的人,往往都會成為逃兵,而在現實世界之中,找不到意義的人,便會輕視自己生命的價值。

從以上討論可見,《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脈絡帶出了,人面對極端的環境時,使人不得不談論存在價值。看見朋友、親人、同伴被殺,在這極度的痛苦下,可能自己在下一秒會倒在血泊之中,生命還有甚麼意義呢?可能我們往往也被痛苦和絕望佔據了我們的思緒,看不見人生中其實仍有許多美好的時光值得我們宣告:「可能我就是為這一刻而誕生於世界上。」你的人生有甚麼美好的時刻?又有甚麼值得你去追尋,可以令你「獻出自己的心臟」呢?


[1] Viktor E.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oston: Beacon Press, 2006).

[2] 樹洞香港:《心理輔導入門課程:敘事治療與實踐》。

[3] 翰林小書僮:〈《活出意義來》讀後感:選擇面對苦難,是一個人的終極自由〉,關鍵評論,2021年2月20日,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87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4] 宋雲龍:〈《在窮人身上看見了耶穌》〉,喜樂少年,2012年11月25日,網址:https://jy.catholic.org.hk/archive/detail/775/?back=%2Farchive%2F%3Fsub_category%3D2%26page%3D11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3日)。

[5] 許煌汶:〈《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醫院《活出意義來》〉,安寧照顧基金會,網址: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250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大地,春回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7/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法國

法國母親節是在5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父親節則跟著國際的步伐,同為6月的第三週星期日。在普世大地慶祝雙親節時,想起了《大地》這首歌,回憶94年我在比利時進修時,父親突然心臟病發逝世,面對「迫不得已的話別,沒說再見」,還有很多在歌詞中的描寫,都在說當年的我和今天的我的分割,也在說當年的父親與祖父、祖國的分割。大地就算每年春回,永沒變遷,但卻事過景遷,物是人非了!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遺憾。

「……在那張蒼老的面上
亦記載了風霜……
迫不得已的話別 沒說再見
……這刻在望著父親笑容時
竟不知不覺的無言
讓日落暮色滲滿淚眼
……千秋不變的日月
在相惜裡共存
姑息分割的大地
劃了界線」

(《大地》作曲:黃家駒,作詞:劉卓輝)

大地承載著人們人生十常八九的苦難,可幸當春回大地時,還有一些花兒,它們像人面上的微笑,揩抹一下在風霜裡人的汗水和淚水,撫慰一下夢想破碎帶來的蒼涼、創傷的心境。

上主的日出日落,月貌花容常在人間,提醒我們要「在相惜裡共存」,不要因為世途險惡而互相踐踏,不要給魔鬼利用去製造人間地獄,不要與魔鬼共舞,主耶穌的福音使人敢於在人人自危中傳遞仁愛和安慰,只給祝福,抗衡恐怖和威脅!主在受苦受死後復活顯現時,就對著驚恐的門徒,告訴他們祂已成為平安祭,締造了神和人之間的平安了,門徒也因得這平安受差遣,也為他們以外的人成為平安的見證,讓平安感染他人,作和平之子的宣教。人生誠然處處遺憾,分辨是非對錯重要,但卻不一定要結怨謀害,有主能彌補人的遺憾,為人伸冤,讓人還能在相惜裡共存。人生有太多分割,可免則免,不可免也求共存,互相祝福,不需求個你死我活。

在苦難中生活也許是生命的必修科,因為人世間有太多仇恨,仇恨又因人性的驕傲使然,追逐千秋萬世的功名,造成了不少人間地獄,活在地獄中又那能逃過苦難!尤其是在華人的歷史,歷遍了多少代的創傷,在歐洲的華人,臉上記載了他們歷盡的風霜。但願上主憐憫,在異鄉打拼中,仍保半夜敲門也不驚的平安,不用骨肉相殘才得自保。

風雲上的夕陽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法國

在圖盧茲常刮起強風,現在冷天真是感到風蕭蕭兮易水寒。我在黃昏默觀,看著日影西斜,雲隨風舞,變化萬千,夕陽餘暉下思念我親愛的姑姐,她近日忽然在沉睡中離世了。在黯然神傷之餘,再勾起自己爸媽離世的傷口,有數天墮入失落的情緒中。正如一位弟兄的安慰,我們已離世的親人雖然現在只能活在我們的懷念中,但他們許多榜樣是會持續的活在我們一輩子的生命中。

姑姐是上帝給我在世生活的天使。記得年少時,姑姐看到我家窮困,常常靜靜地給我家資助,她很有情義,她慷慨但更會考慮到我父親的感受。她常在週末叫我和弟妹到她家住,煮好吃的給我們吃,這種種的親情,使我每次返家都感到捨不得,且暗自垂淚。

她很有憐憫人的心懷,更愛護她在內地多個親人,竭盡所能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親友。但她並不是閒著的,她一人要照顧家中七個男士(她有六個兒子),相夫教子。雖沒有傭工,但家裡十分整潔和有條理。她很聰明好學,從電視中學會做出很多美味的餸菜,照管兒子們也十分妥當,她得到他們的尊重和愛護,並能作家中的調解者。

現在她的兒子皆成家立業,按各人的才能在各方面貢獻社會。她讀書不多,不諳學術,卻活出生命的真理,也成為她丈夫、兒子甚至許多親人的天使。她謙厚坦誠和堅強,是我心中很佩服、敬重和懷念的姑姐。她在移民加拿大後有機會決志信主,如今能安然睡在主懷,叫我稍感安慰。她在加拿大定居後,我實在太少對她盡孝,感謝我在加國的妹妹代為照顧她。

從她的人生,看到她像《聖經》中的以諾,養育兒女,與神同行(創五21-24),生命在一步一腳印中走完。她心靈單純,一生憑良心做事待人,寬容大度,更持家有道,勇於承擔責任,能任勞任怨,縱遇人生憾事,也默然承受,有強大的心靈,她是我的人生裡其中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學習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實踐上主給我們人生的召命。人生雖常遇風高浪急,但在順應所處的環境中,因著雲上的夕陽,依然可以有絢麗奪目的美景。

今天我們是被拋進一個難以估計的世界,不知道如何計劃未來,常感不知道怎麼辦,決定的對與錯很難評斷,但我們還是有責任去盡力而為,承擔決定,也承擔後果。忠於自己的責任、職責、承諾和使命,任主帶領我們一步一腳印的前進,縱使平凡,也心安理得,可以安然入睡,能在人生旅程中,觀賞沿途風光,也給相遇的人一個微笑和問安,給需要的人一雙扶持的手,給哀傷的人一個安慰的問候,鼓勵不和的人互助諒解,體諒大家在人生中各有難處,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作鹽和光。

死亡,這麼近,那麼遠 專訪黃民牧師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7/01/2023

求生,人們一向認為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活在世上,最重要不是為了生存嗎?接著才是滿足各項的需要;求死,人們敬而遠之。然而,在現今的社會,卻有一些人他們不願意求生,卻希望求死。原來「死」這個傳統上忌諱的字,在今天愈來愈多人正在尋求,與我們這麼的近。

資深生死教育工作者黃民牧師最近從加拿大返香港,面對香港最近出現一些照顧者受不住壓力而造成的倫常慘案,筆者問他有何看法,他說:「病痛不是最慘的,若人缺乏愛,關係破裂,才會生不如死。」曾經在醫院、院舍擔任院牧的黃牧師看透生死,亦經歷了很多臨終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大部份院友在離世前都對家人不捨。曾有一個患上癌病的女孩,她知道自己患病後,卻希望運用餘下的生命去幫助別人,她在網誌記述她的抗癌經歷,結果共有1,100萬的瀏覽次數,她在遺書中更勉勵別人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生命寶貴,但他亦明白為何有些人會選擇以結束生命去解決問題,他稱:「這些人可能是感到人生沒有意義、心理上失落、恐怕被人隔離和遺棄、怕負累別人或社會及擔心在經濟上成為家人的重擔等等。此外,中國人的心態是不想麻煩別人、家醜不出外傳,所以儘管生活情況並不理想,也不願意求助。」

明光社

在病痛當中,是否一定要以死作為最後的出路,黃牧師卻不認同:若有病痛,其實他們可以接受紓緩治療去減輕痛楚。筆者也曾接觸專門提供紓緩治療的醫生,他曾用「Botox」(肉毒桿菌毒素)美容方法來替病人紓緩病患,也曾試過用嗎啡來紓緩痛楚。黃牧師又舉例稱,民間有很多平台去幫助照顧者,可以支援照顧者的身心靈健康及提供不同的建議。政府雖然資源不足,但總有不同的基金可以協助,病患者、照顧者必須要主動向社工求助。照顧者在家庭當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所以照顧者要先照顧好自己,才可以照顧別人。他們要學懂主動求助,請教會幫手,找鄰舍幫手;照顧者的課程也可幫助他們知道更多的方法;病人自助組織,讓不同的病友可以互相支持,互通資訊。

黃牧師又用信仰去談生命:「生命的主權在主手中,生命的開始由神決定,生命的終結也是由神決定,因此神是禁止由人去奪去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約伯也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故此,只有上帝才可以結束我們的生命。而上帝是有恩典給受苦者,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從《聖經》可見,上帝是會幫助我們面對苦難,即使我們在病患、痛苦當中,我們仍要相信神是會給予恩典。

死,是否就一了百了,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黃牧師引述一個荷蘭人的故事稱,因著妻子受病痛的折磨,他與妻子決定讓她接受安樂死。但妻子用安樂死結束生命,並沒有帶給這位荷蘭人快樂,他最後卻出書記述自己因太太離開而更感到遺憾及失落。若他重新再考慮會否讓妻子接受安樂死,他會選擇與太太堅持到最後的一刻。

我們若能正視死亡,我們會更尊重和愛惜生命。黃牧師續稱,人的生命是可貴的,患病的路並不易走,但相信總會有出路。他舉例:香港有公營及非牟利機構可以提供藥物援助,分擔藥費,包括有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另外,也有一些機構、非牟利社區藥房,病患者也可以向它們申請援助,包括香港藥學服務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醫護行者、樂善堂社區藥房等。

談到有一些國家可以令人合法地安樂死,他認為情況並非人們所想的簡單。現在,這些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她們當初立法的本質、界線已經模糊,她們現在寬鬆至連患精神病和兒童也可以合法地用藥物令人致死。試想,你認識的兒童當中,他們真的懂得甚麼是死亡嗎?這個情況令人十分憂慮。他總結稱,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其困難與缺乏,我們要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努力去活好每一天。

資料庫

別讓照顧者成為孤島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21年12月出版的《第63號專題報告書: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在十六萬多有特定照顧者的長期病患者中,有54.9%照顧者表示在參與統計前的一個月曾因照顧而感到有精神壓力。[1] 2022年8月,一名患有腎病的81歲女子在住所內暈倒,最終不治。由於她身上的靜脈導管曾遭損毀,警方遂作出調查。據悉,該名女子曾向86歲的丈夫表示心口痛,丈夫其後將靜脈導管剪斷,他亦被警方拘捕。[2] 類似的慘案亦令大眾關注「以老護老」的社會現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賴君豪就曾表示,按他們估計,全港現時約有一百三十萬名照顧者,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儘快建立一套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讓他們獲得應有的支援。[3]


[1] 〈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統計處,2021年12月17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scode=380&pcode=C0000055(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5日)。

[2] 〈病妻靜脈導管遭剪 八旬翁涉誤殺 事主曾稱心口痛 多年鄰居:兩人恩愛未聞吵架〉,明報加西網,2022年8月6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20806/HK-gca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5日)。

[3] 呂穎珊:〈照顧者|社聯倡有系統掌握照顧者狀況 加強支援助覓喘息空間〉,《香港01》,2022年12月31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852473/照顧者-社聯倡有系統掌握照顧者狀況-加強支援助覓喘息空間(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5日)。

一紙定生死?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6/01/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很多年前,一位在癌症醫療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們,很多癌症病人只會在用盡了醫療保險可以保障的限額前,接受癌症方面的治療,之後就回家讓其自然發展。

最近有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從香港來美國醫治癌症,由於醫療費用龐大及沒有買美國醫療保險,故此我們的朋友就透過GiveSendGo之類的籌款網站發起醫療經費募捐行動。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籌得近四萬美元給這位香港朋友展開治療,讓他邊籌錢邊治療。雖然所籌得的金額在整個治療方面的支出中只是杯水車薪,但大家都在期盼能為一個有可能被挽救的生命出一分綿力。

幾年前有一位朋友,她約60出頭,帶了一份預前指示(Advance Directive)的文件來找我們,希望我們能為她的生存意願(Living Will)做見證人。這類的預前指示主要是在人們仍然清醒時寫的,立願人可以概述若果自己陷入昏迷、無反應、已到了末期(terminal condition)或在不可逆轉的狀況(irreversible condition)下,期望醫務工作者應該採取甚麼行動,例如如何延長生命或處理痛楚。立願人可要求停止所有維持生命的治療(Life-sustaining Treatment),除了保持可令病況紓緩一點的治療外,醫生可允許立願人盡可能溫和地、自然地死去。當然,立願人也可以指示有關醫生等用盡各種方式維持自己生命,即使昏迷和無反應的生命。

預前指示可以使立願人的家人朋友或受託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醫療願望。其內容可以千變萬化(可包括對死後捐贈器官和組織的意願),網上有免費的藍本可供使用,亦毋須聘請律師,只要找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簽署,或非遺產繼承人作該文件的見證人或到銀行找個公證人(Notary Public)作證便可。預前指示可以隨時撤回或更改,且跟立遺囑一樣,立願人可以定期檢討自己的想法和作出更新。在德州,假如發現立願人已懷孕,預前指示會自動失效。

當然,沒有立下預前指示的人,在遇事時,其家人也可以代為作出決定。多年前,我們其中一個長者朋友突然中風,即使用盡方法維持其生命,大概只可以成為植物人。家屬最後決定停止所有無必要的治療,讓這位長者朋友自然結束生命返回天家。

除了預前指示,還有一份醫療授權書(Medical Power of Attorney),立願人可以指定誰人在有需要時替自己作醫療決定,也可以把授權人按次序列明。我們也曾替家人作過指定代理人;若家人不幸陷入昏迷、無反應,或不能自行作醫療決定時,我們便成為了他的代理。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院外不要復甦指示(Out-of-Hospital Do-Not-Resuscitate 〔OOH-DNR〕 Order),容許急症室等非醫院內的醫療工作者可以按立願人的意願放棄施行復甦嘗試(包括心肺復甦、經體外心臟節律器〔transcutaneous cardiac pacing〕、去顫〔defibrillation〕、進階氣道處理〔advanced airway management〕、人工通氣〔artificial ventilation〕等等),讓立願人平靜而有尊嚴地自然死亡。假如發現立願人已懷孕、有其他特殊或不尋常情況,院外不要復甦指示會自動失效。

年滿18 歲者就可以設立以上兩種指示,立願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喜好、財政狀況和可承受的治療苦楚等等來考慮指示的內容。雖然立願是一個非常簡單易完成的程序,但身邊所認識的人會這樣做的,實在非常非常少。

畢竟要為自己做一個生死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立願的內容會否造成個人的信仰或生命倫理層面的掙扎,或造成對家人的擔子和壓力?倘若停止所有維持生命的治療,是否太早放棄?是否等於不相信神蹟?繼續維持生命的治療又是否等於浪費資源心力?要定好自己的生存意願的難度好比我們想自己活多少歲數一樣;我們大多數的朋友都說希望見到自己的兒女成家、可以抱孫、帶大兒孫、再野心大些的就希望可以四代同堂。可是,當我們到了四代同堂時可能又會想活得更長一點,達到一個目標時又會有另一個目標;總是不想為自己定一個死線。

明光社

三個月前看見一盆深紅色花的小幼苗,花的顏色非常吸引而且只剩下一盆,不買就沒有了,心想這證明它很獨特,所以搶手好賣,可惜,它當時已奄奄一息,整株植物已近乎凋謝,但我們最後也把它買下來。回家後積極搶救,悉心照顧,它當時就像入了ICU一樣,現在卻長得非常茁壯,花兒迎著聖誕盛放。

究竟生命是甚麼?何時是盡頭?誰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即使只有一線生機應否不惜代價拯救?站在生與死線上,如何保持平衡?

我們無法爭取留在世上多一秒或少一秒。但一紙定生死最弔詭之處是:「我做抉擇,你來執行。」立願人所定下的,有多少能執行,自己亦不得而知。誠然,預前指示的確可給立願人仍清醒在世時得份安心;人要離去,除了它還有甚麼可以令自己去得安心?

 

生榮死哀,優雅走完最後的路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5/06/2021

踏入2021年,疫情以外最叫人傷感的,是見到一則又一則的名人訃聞。不知怎的,今年真的有份「死得人多」的感慨,或許是筆者的歲月漸長吧!生老病死的經歷,無可避免,也令人感受良多。

明光社

在中國人文化中,提到死亡,總會有所忌諱,這或許是我們不想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永別、分隔、不安和恐懼。而在以往的華人文化中,人的死亡,要做到「生榮死哀」,就是對逝者的尊重,這往往表現在喪禮的排場、花費上。以往華人離世,最好是安息於自己家中,以求「壽終正寢」,認為死在自己家裡才叫吉利。[1] 而辦喪禮的地點,今天多集中於被稱為「大酒店」的殯儀館,不過早年香港還沒有專門的殯儀館設施,較富裕的家庭大都會選擇在家中舉辦喪禮,然後出殯。可以想像,在當時的唐樓,要搬運逝者的棺木是何等「大件事」:通常做法是要在唐樓外用竹條搭建一至兩層的大型斜台,仵工接著將棺木由家中抬出,經斜台搬運到街上,沿途還有送殯的儀禮樂隊,以及大批親友相送,可想而知是那麼勞師動眾。[2] 而在喪禮中,主人家為要表達出對逝者的哀慟,除了自己傷心外,更有請專門的「哭喪人」於喪禮上「感動落淚,痛哭一場」,以其表達出哀思和孝道。[3]

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端,生榮死哀,風光大葬,儘管表達方式或許有不同,但原來同樣重要。例如在網上瘋傳的「黑人抬棺」舞蹈短片,叫人驚喜也驚訝的是,原來在非洲有些國家喜歡以勁歌熱舞送別亡者,他們也會特別設計別開生面的「棺材」給死者,希望能在歡樂中,透過死者所喜歡的物件歡送家人。在歡迎的氣氛下送別亡者,看來與華人文化格格不入,甚至會被視為大不敬,其實是當地人對死者的最高敬意,當中更蘊藏著一個非洲少年Benjamin Aidoo的另類創業故事,非常感人勵志。[4]

我們都相信生命是獨特而珍貴。可是在香港,人走到盡頭的時候,卻滿滿是冷冰冰的遭遇。今日香港寸金尺土,不單影響到在生的,連人死了也要排隊輪候場地、火化爐、骨灰位等,通通都是供不應求,並且所費不貲。殯葬儀式固然花費不少,不幸的是很多時也是「貼錢買難受」,花了錢買回來的卻是難堪與無奈。殯葬工作從業員未必會對逝者予以尊重、流水作業式的進行各項儀禮,使人們連安排一個莊嚴、高雅的喪禮也變得十分困難,此外還有殯儀館的環境擠迫,節奏急促,彷彿連葬禮都要「快靚正」,人死了也要被時間追趕著,在有限的時光裡,喪禮缺少了對逝者追思、懷緬的空間,甚是可惜。

基督教所講的死亡,就像人完成了神給人的責任,人生終結並不是壯志未酬,而是像一首歌有它結束的時候。哀傷在基督教是一種非常高貴的情操,接納哀傷的情感,能使人有時間、空間去懷緬、紀念逝者,這比排場和花費更加重要。較早前,英國菲臘親王高壽而終,在其喪禮之中,除了有各種皇室禮儀,更叫人感動的是一些細微安排,處處看到皇室對親王的認知和懷緬。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他的安息禮中,並沒有一般基督教喪禮儀式中的慰勉或講道等禮序,而在安息禮中,在宣召時也選了一段「非一般」的經文:

《便西拉智訓》/《傳道經》四十三章11至26節[5]

「看看彩虹,你要稱頌那創造它的主。彩虹的光芒多麼壯麗,它成輝煌的弧形,環繞天際,由至高者親手鋪展。隨他所命定的,雪花紛飛;閃電快速執行他的審判。正因這樣,倉庫就被打開,雲彩猶如鳥群在飛翔。藉著他的大能大力,雲彩積厚,冰雹被粉碎。他一顯現,眾山搖撼;他一願意,南風刮起。他的雷聲震動大地,掀起旋風和北來的風暴。他散發雪花,如鳥群飛降,又如侵襲的蝗蟲落下。白皚皚的雪花,美得足以耀目;看見它的飄落,莫不心中驚嘆。他又降寒霜如同撒鹽,使凝結變成尖銳冰柱。他使寒冷北風吹起,晶瑩冰塊凝結水上,凡積水處都被覆蓋,就如水面披上鎧甲。他吞噬群山,烤焦曠野;又像火燄,毀滅草原。濃霧如靈藥快速治理百病,旱熱逢甘露能使人得舒暢。主用謀略平靜深淵,並在其中安放島嶼。航海的人述說海的險惡,我們的耳朵聽見都驚駭。海中的造化既怪異又驚奇,多種多樣生物和大魚之獸。藉著主,他的使者無往不利;主一發令,萬有就聚合而成。」

經文中描述的,既有壯麗大地,也有雷聲震動,眾山搖撼,叫人對主深存敬畏。這看似與安息禮拜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精心的安排。菲臘親王出了名熱愛大自然,以其封號命名的「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多年來,讓全世界的青少年人有機會多去接觸大自然,透過野外活動,學習與人相處,解決困難,鍛鍊體能,認識自己,健康成長。上面一段來自《便西拉智訓》的經文,據聞是親王自己選定的,他自己也說過,在大自然中,最能感受到造物主的浩大,經文恰好將親王熱愛大自然的一面呈現出來,使整個安息禮十分立體與人性化。

儘管在今天,殯葬儀式有各樣的不足,但只要多花一點心思,我們也可在儀禮中,讓逝者生榮死哀。就如很多逝者生前未信主,或是家人採用其他宗教儀式舉行喪禮,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不會參與那些殯葬禮儀,也很容易就被在場的殯葬工作人員「分隔」出來,令我們未能為逝者盡上一點心意。其實,我們可以在喪禮中,為逝者寫下心意卡,或準備紀念冊等……由小小做起,讓逝者優雅走完最後的路,也為親友們帶來點點的安慰。


[1] 對比之下,今天醫護進步,家人若有危急重病,多數都會先送到醫院,反而覺得在家離世是不吉利,甚或怕死人會影響樓價!這實在是多麼諷刺。

[2] 梁鳳縈:《殯儀》(香港:嘉出版有限公司,2007)。

[3] 在今日香港,已經鮮有哭喪人在喪禮儀節上出現。然而在內地,「職業哭喪人」還是存在的。參〈職業哭喪人: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新華網」,2019年4月6日,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2019-04/06/c_1124332350.htm

[4] 卡洛兒:〈黑人抬棺meme爆紅 加納勁歌熱舞送別亡者 原是非洲少年創業故事〉,《香港01》,2020年4月1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熱爆話題/462193/黑人抬棺meme爆紅-加納勁歌熱舞送別亡者-原是非洲少年創業故事

[5] 《便西拉智訓》另稱《傳道經》,是基督新教次經裡其中一卷書,天主教則譯作《德訓篇》。《便西拉智訓》被天主教和東正教接納為舊約聖經正典的一部份,但基督新教則不將《便西拉智訓》放到舊約聖經正典中,聖公會傳統視它為次經。

你需要P.U.S.H.嗎?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2/06/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不知疫情何時受到控制?我們該如何努力適應疫情下的各種生活新常態?這種挑戰要維持多久?有沒有良方可以推動我們「疫」來順受、「疫」水行舟?

疫情期間我們參加過婚禮,想與喜樂的人同樂。會場限制觀禮和飲宴人數,很多人想參加卻不能。枱面設置膠板分隔嘉賓、拍照還得要戴上口罩或集體閉氣三秒映一張「見到樣」的相。我們同時也參加過喪禮,想與哀哭的人同哭。會場沒有因疫情關係而限制參加喪禮的人數,但出席的人卻非常少。我們決定與疫同行,去了人生第一次最長途的旅行(road trip),住了幾間酒店,每次都先用自備的消毒液抹過整間房間和冷氣隔塵網才安心入住。中途在油站便利店休息、加油,卻因受到進到店內購物的人數所限,超額的客人需要在店外排隊輪候,並保持六尺人距。我們也曾因應防疫措施的要求得先獲得COVID-19檢測報告,才可登機或參加某些現場聚會。誠然新常態新防疫措施確實帶來少許不便,但卻也帶來不少創意思維和對舊體制的反思。

疫情前,我們最怕到政府部門換身份證和駕駛執照,每次都要親身去並且在非常人多的大堂輪候,等叫「號碼」。最經典的一次,我們足足花了六個多小時才能換領一張少年駕駛執照!但疫情下,現在改為網上預約,預約時會得到一個輪候號碼,而每次只限某個輪候號碼的持有人才可以入大堂辦手續。疫情期間,我們只需用半小時就完成整個領證手續。既然可以那麼快和簡便,為何從前要花這麼長時間去做同一件事?

同樣,疫情前我們最怕到郵局,因為總是大排長龍。疫情期間,我們寄包裹回香港只需自己估計它的重量和貼上郵票,然後投進郵筒。若郵費不足,郵差會把郵件寄回給我們,並在包裹面寫上要補貼多少郵費,既方便又省時。疫情期間,我們幫親友申請綠卡,已不用在相關部門的大堂排隊等叫「號碼」,簡單在網上申請便可以了。希望還有更多僵化了的運作,可以有所改善,而相關的部門能作出反思和更有創意的安排。當然,極端份子和極權領袖以疫情為由,採用「奇特」和「古怪」的新措施來達成心願,就是另一回事。

疫情期間看牙醫或打疫苗也非常方便,不用在大堂長時間等待,只須按預約時間在車上等候短訊,收到短訊才入內,還有drive-through打疫苗(無需下車便可以打疫苗)等等方便快捷的新措施。此外,購物和點餐方式亦層出不窮,如:curbside pickup(路邊取貨), drive-through(無需下車即可接受一些服務), Uber Eat(食物外送),DoorDash等等送貨服務,即使小型超市和餐館推出的服務也不遑多讓,不會因堂食方面的限制和受禁足令所影響。

疫情的確限制了人們的面對面見面的機會,但人們的心靈卻可透過資訊科技的幫助而拉近了。或許朋友數量可能少了,但友誼的質量卻提升了,因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以前人們可以隨隨便便相約出來喝咖啡吹水,只要你有時間就可以赴約。但現在約朋友必須比以前用更多心思去安排才能見上一面,如要預先約好Zoom,Signal視像或FaceTime的時間;與對方有默契地安裝同一套資訊App通話才可以成事。這令我們想起,移民前幫香港家人開設了Skype戶口,方便日後聯繫。疫情下,若要面對面與友人傾心事,就要找一處露天但不怕風雨不怕太陽晒的地方見面,因此郊野公園、狗公園、大學露天茶座就成為了我們常去的地方;亦只有最親的人和最好的朋友才會跟你去這些地方。

同時亦因疫情的險峻,它隨時可以奪去人的生命。我們都有一種感覺和作好心理準備,隨時要面對死亡或失去摯愛摯友;所以大家更加珍惜現在的身邊人(以及透過網絡接觸到的海外親友),更加享受上主賜我們在日光之下勞碌所得的份。數以百萬計的死亡數字,不能不叫人深思人生意義和為死亡做好準備。感恩有一位朋友,因疫情失去了工作;但他反而多了時間反思生命意義,並在這一年間信了耶穌和受了洗。

九七前,聽一位牧師勸勉人們不用太擔心,因為人生有三大限;就是九七、死亡和主再來。我們不知哪一樣先來,所以不要過度擔心九七,只要積極正面地生活云云。現今我們同樣面對人生三大限:就是受COVID-19感染、死亡和主再來。去年疫情剛開始時,我們和一位有世界排名的癌症研究專家聊天,問他對疫情的看法。他從科學醫學的視覺和經驗分享道:「SARS時香港都攪得掂,無理由今次美國攪唔掂嘅。」兩三個月後,收到他受感染的消息,感恩他最後死裡逃生並康復過來;原來我們真的可以與死亡走得很近。

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三大限中哪一樣先來,但卻可以選擇如何積極活在當下,並且積極面對不知仍有多長的未來。有些人用錢和時間寬鬆了,實行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有些人卻想如何才能把錢和時間用得更有意義和對後人更有影響。我們最近剛好有朋友一家大細放下安舒的生活和安穩的工作,去了南美宣教;有朋友發起捐錢支持在柬埔寨興建女子學校。這個疫情對你的人生又有甚麼啟發?你會如何重新規劃未來?

自2020年初疫情開始,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很多提醒市民防疫的告示牌或宣傳牌,寫著:「必須戴口罩」否則不能入內購物或得到服務等等。以前戴口罩入銀行會被人懷疑你是賊,現在戴口罩入銀行才會被招待。世界似乎被此病毒顛覆了,被它牽著走,我們甚或永久不能回復從前的種種「正常」生活方式。但在眾多告示牌中最令我們感動的是以下這句話:We 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s!在這變幻無定的疫情下,我們能期望有甚麼事情會發生?甚麼能成為我們積極前行的推動力(P.U.S.H.)?

生與死的距離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28/04/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只是數十秒之間,就成為生與死的距離。

清明長假期的首日清晨(4月2日),台鐵太魯閣號列車事故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列車在進出隧道之間,僅有數十秒的時間。縱然駕駛員發現障礙物時已緊急刹車,但能減低的速度極其有限,脫軌列車直衝入隧道內,在猛烈的撞擊下,車卡在狹窄的空間內扭曲、變形。乘客頓然在黑暗中,受傷的、驚惶的、不能動彈的、或立時死亡的……一切都發生在這幾秒的瞬間。

意外引發台灣內外的關注,在台灣亦帶出不同範疇的討論:鐡路安全的監管/改善、承包商的違規/隱瞞、相關官員的問責/下台、賠償/捐款的運作……是人為事故?還是純粹意外?是一時的疏忽?還是一連串的巧合?

「死亡」大概是我們最不想面對,又絕不能迴避的事情。若人能確知自己離世的日子,三個月、半年、一年,大抵我們更能規劃或妥善地運用所擁有的人生。把握僅有的時間,留給家人一些說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去一些想去的地方、吃一些想吃的東西……或是為世界(社會)留下點點的貢獻或痕跡。但假如,你/妳的生命還有三年、五年,這將會是怎樣的想像或計劃?你/妳會花更多的心思,想法子去延長自己的生命?或是會計算自己的積蓄是否足夠三、五年的花費?或是認為時間還多,晚一些才準備吧!只是,死亡的來臨,從來也無法預估,更不由我們掌握。臨到就只有幾秒的時間。

「讓我再擁抱她一下,可以嗎?」一個失去了六歲大孩子爸爸的哀號。

「手牽緊別走散」媽媽對已罹離的女兒及女兒男友的哭喊。

平常不過的擁抱、牽手,在死別的突然下,成了永不能實現的願望。在生與死之間,原來可以漸老、生病也是一種幸運,是值得獻上感恩。

若是天災,我們無語問天,默默承受;若是人禍,我們追究問責,據理力爭。

是天災?還是人禍?剎那間失去生命,剎那間失去家人,甚或剎那間失去自由……在世界不同角落,50人在車禍中數十秒之間喪命、700人在70天內被軍方殺害、[1] 12人海上逃亡時被拘捕、47人積極爭取落實民主卻被拘押……當無常變為日常,生與死或留與去,不再由我們估計;當黑暗或苦難可以隨時來襲時,我們除了「不要習慣」外,更需要堅持每天,好好地過活;關心問候家人與朋友;善待留心鄰舍的需要;記念支援正處於苦難中的人。

或許,我們是無法完全體會及理解受苦者的傷與痛、哀與愁,失去自由者的無奈與憤慨。一句「明白」似乎也來得有點牽強。大概我們只能多學習以「他者」為念,不僅作旁觀者,嘗試多聆聽他們的哀鳴或吶喊、渴望與追求,嘗試與他們同哭共悲,在他們有需要時跟他/她分享一杯涼水。或許,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一封書簡、片刻陪伴、點點關注、默默地祈禱……所花的可能是十數秒的時間,但能突破生死、苦難的限制,讓愛進到黑暗之中,存留在永恆之內。


[1] 陳凱俊:〈【緬甸政變衝突】70天700人被殺 民眾無心過潑水節上街抗議軍政府〉,yahoo!新聞,2021年4月14日,網站:https://tw.news.yahoo.com/緬甸政變衝突-70天700人被殺-民眾無心過潑水節上街抗議軍政府-054039585.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4月26日)。

 

死,可以是一個「完美句號」?

活動花絮

吳思源先生 | 分享嘉賓: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 | 整理:馬迅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09/09/2019

提到死亡,中國人或許總會有所忌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帶來的不安和恐懼,但如果能為人生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用回家的心態看死亡,其實它並可怕。研究中心在「2019生命倫理對談:吾.工.道」請來愛百合牧養總監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先生,在7月23日帶領參加者思考死亡,及如何與親人走人生最後一程。

明光社

吳先生以一張在馬來西亞古晉拍的照片作為開始,他說在那裡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橋,傍晚時份,有很多人在橋上行走,由河的一邊走到另一邊。這情景令他聯想到,黃昏就像人生正在步向死亡。步向死亡聽起來好像不吉利,但他認為理性一點看,人出生以後,自然會步向終局,而死後則會進入另一個世界。

他又指,人無法控制自己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如何及因何而死。他指自己從事臨終的牧養工作,發現不少人患有重病,最多人患的是癌症,但他們往往不是因癌症而死。而死亡來臨時卻讓人覺得整個世界都反轉了。他認為如能及早在思想和感情方面作準備,便能操練自己迎接自己和至親的死亡。對於迎向死亡,可從信仰思考、實際關懷、了解死亡三方面去探討。

信仰思考

吳先生指出了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死就像人完成了神給人的責任,像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四7)人生終結並不是壯志未酬,而是像一首歌有它結束的時候。

他分享到,他認識一位主內弟兄,其父親在聖母醫院離世,後來院方在醫院的小聖堂,為其父及其他逝者舉行彌撒。神父在彌撒中讀出逝者的名字,為他們祈禱,將他們交給天主,並為他們每人點了一支蠟燭作為紀念。那位弟兄參加彌撒後覺得溫暖,他回想陪伴爸爸走過最後一程,看到他藥石無靈,他無法釋懷。但彌撒之後,他感到安慰,那一刻他才能接受爸爸已死的事實。

吳先生指出,死亡有時超越人所能理解的,有時卻是美好的終結,但無論是哪一種,人的感情上總會難捨難離,未必能欣然接受至親離世。因此,教會、醫院和社福機構才看重臨終服務。

實際關懷

談到臨終關懷服務,吳先生以日本為例,因為人口老化,有些人終身沒有結婚,親人又比自己早一步離世,在乏人照顧的情況下,他們在家中死後,才被人發現,這便是「孤獨死」。因著這樣的社會現象,日本亦開始有不同的關懷行動,讓人能夠「尊嚴死」。吳先生指,其實香港亦有類似的情況,有很多獨居長者因家人無法照料,而要孤獨地死去。

了解死亡

吳先生引用榮格學派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的說法,一個人如果要成熟,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學習與生命中各樣負面東西交朋友,當中包括了死亡,而死亡應該是人類潛意識中最可怕的未知數。希爾曼指跟死亡「交朋友」,不等如催促對方早日來臨,而是如果人能將死亡視為朋友,而不是具威嚇性的陌生人,人的生命可以不再一樣。

吳先生指對基督教來說,死亡是人生命的完成,神帶領人進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但因為人的肉眼看不到來世,只看到現世,因此對現世不捨是很正常。對於天家,人感到不明白、不知道、不了解是很自然,但憑信心操練,人能夠嚮往天上的家。學習放心、放下已知的,並有信心、信靠迎向未知的,他指這對臨終牧養是有很重要的意義。

吳先生指出面臨人生最後一程,臨終者和家人難免難過和不捨。有時他見到病者家人無法放手,作為關懷者除了表示體諒,亦會提醒他們要明白臨終者心中的意念,勉強拉著他,只會令他感到辛苦。

他認為三善四道可以幫助臨終者和其家人。三善可以幫助臨終者,即善生、善別和善終。善生就是在生時好好生活,活得良善;善別就是知道自己患病時,與人好好話別;善終就是對過去的生命,能有好的總結。四道則可以幫助臨終者的家人,即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道愛就是家人說出自己對臨終者的愛,以及讓對方知道,自己領受了他的愛。中國人比較含蓄,但吳先生指,愛是需要講出來,不能夠「心照」就算。逝者若臨終時感受到家人的愛,他的遺容也會很安詳。道謝就是要對臨終者道謝。道歉就是請求臨終者原諒,或向臨終者表示,原諒他從前所犯的錯。吳先生指出,人如果帶著遺憾而死,就會鬱鬱而終,因此道歉是重要的。道別就是跟臨終者說再見,家人可以表示會好好照顧自己,讓他安然離去。

完美句號

死亡可以是「完美句號」嗎?吳先生認為人生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中間總有遺憾,不過句號代表著一個階段的完結,這包括了喪事平順的完成。喪事牧養包括了儀式、音樂和靈堂擺設。當然儀式並不能令逝者上天堂或下地獄,如果遇到親友為儀式爭執,他就會作調解。他指,人的死亡可能會帶動家中的矛盾和張力,但如能妥善處理,便能為那個家庭帶來祝福。

最後,吳先生也指出,哀傷在基督教是一種非常高貴的情操,可是近年有些教會,卻不容許送喪時表達哀傷,認為哀傷是沒信心的表現,他不同意這種講法,認為這是對人性的抹殺。面對逝者,留戀和不捨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高貴的感情,反而接納哀傷,給予機會表達哀傷,才能為逝者寫下終結。

延伸閱讀

上野千鶴子著,賴庭筠譯。《一個人的臨終》。台北:時報文化,2017。
邁克.默瑟著,左婉薇譯。《優雅走向回家的路:在那天來臨前從容準備》。台北:上智文化事業,2018。
盧雲著,羅喬匡譯。《念母親:盧雲跟父親談生死》。香港:基督教文藝,2017。
瑪麗蓮.麥恩泰莉著,李小釧譯。《憑著信心說再見:以愛活出人生最終章》。香港:基督教文藝,2018年。
亨尼.舍夫、安奈莉.凱爾著,王榮輝譯。《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台北:商周出版,2017。
安琪拉.歐唐納著,譚璧輝譯。《穿越痛苦,看見愛:臨終的祝福》。台北:光啟文化,2017。

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惜生知死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3/07/2018
明光社

非常感謝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博士及其研究助理袁以真小姐的支持及幫忙,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於2018年6月1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順利完成,是次合辦活動共有168人參加。

明光社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博士致歡迎辭時提到希望研究中心的「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訪談報告,除了可以啟發大家,也盼望大家可以實際地運用當中的內容。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不想自己的身後事會麻煩到別人,有些卻忙於處理至親的喪禮。他建議大家可以早些與至親好好溝通,在臨終前預先交代親人做甚麼,因為能完成死者的心願,對生者來說帶有醫治及釋放的作用。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雷競業教授在「我信身體復活」的主題演講中提到,身體是美麗及被祝福的,人與人的關係是藉著身體的接觸和溝通而建立。我們靠著肉身在地上生活,而人在地上所做的事,被洗滌過的經歷會延伸至天上。死亡是不能掌握,並且會隨時來到,死亡的可怕在於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撕裂。我們要以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無遺憾的人生是成為他人的祝福,把握現世的光陰去安慰及鼓勵他人。對別人好不是當他們死亡時才去紀念他們,而是當他們在世時,我們去「打擾」他們,關心他們。

 
 
明光社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中心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及高級研究員招雋寧先生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的訪談,為大家展示死亡這課題所涵蓋的範圍是非常複雜及廣泛。受訪者多偏向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有人打算做無言老師,他們亦不喜歡麻煩其他人,特別是喪葬方面。受訪者有15位是基督徒,但有趣的是有受訪者不想家人用火葬處理其遺體,原因是他們怕痛;也有受訪者表示將自己的骨灰灑落大海中會「感覺」太冰冷。死亡牽涉傳承,有些受訪者希望可以把奮鬥、艱苦及貢獻的精神留給下一代。有受訪者表示很開心可以參加是次訪談,因為平時沒有人「夠膽」跟他討論這個課題。病牀前努力傳福音及為病患祈禱仍然是大部份受訪者所看重的,因為他們相信永生十分重要。盼望透過分享受訪者對死亡的看法,引起大家的共鳴。

 
 
明光社

愛百合機構牧養總監吳思源先生在「從喪禮到牧養」主題演講上提醒我們,華人辦理喪禮時,多注重場面,害怕失禮人,害怕忽略了某些應該邀請的人。而在喪禮的佈置上,則害怕花牌的先後次序放得不好,往往未能把心思及時間放在與生者一起悼念死者,以致忙亂於喪禮的籌備,反而未能藉著喪禮去釋放自己的哀傷。因此,生者的哀傷,往往在籌備喪禮之後才出現,教會可以在清明或重陽為到弟兄姊妹已過世的親屬祈禱,與他們一起紀念死者,陪伴他們慢慢回復正常的生活。死者的家屬或許對死亡不解,牧者不需要在生者面前急於為神辯解,只需要聆聽、同行、諒解、分擔弟兄姊妹的哀傷,與哀哭的人同哭便足夠了。

 
 
明光社

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教授在「死而無憾的人生規劃」的主題演講上與大家一同反思哲學家海德格的存在論。海德格主張人要真實存在,需要認清自己的獨特及目標式的意義,縱然立身於不是出於自己選擇的世界,也要為自己創造自己存活的環境,把還未實踐的目標帶到現今的存活。現今的社會境況異化了自己的存在,例如有人花了20年供完自己的物業,卻仍要為下一代再花20年供樓。存在是屬於自己的,人卻甘心將自己的自由奉獻出來,自己捆綁了自己,把自己的自由奉獻給日常的事務,建立物質,任由這些物質成為自己的枷鎖。人要面對自己的死亡,人擁有過去、現在、將來,整個歷史的傳承便在於自己的存在,時間空間一直發展下去,在此真實的境況中,人要承擔將來的責任。人要站出來,回看自己的存在及現在,人不是從檢討過去,而是從展望將來開始,把握現在活出理想,這樣人生便會無憾。

 
 
明光社

大銀力量總監及《大人雜誌》總編輯陳曉蕾女士在「『好走』有選擇」的工作坊上指出,在香港,鼻胃喉灌食及呼吸機拖長了病人的死亡過程,當有醫生詢問病人是否願意使用呼吸機時,病人才知道可以選擇回家。香港的病人其實可以拒絕治療,只是病人沒有足夠的知識,不知道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現代人思想臨終時有五個選擇:1. 選擇嘗試以不同的藥物醫治自己;2. 拒絕治療;3. 終止一個無效的治療;4. 紓緩治療,減少痛苦;5. 安樂死(讓專業團體幫助自己死亡)。香港的病人如果知道他們有權利選擇拒絕治療及紓緩治療,減輕死前的痛苦,不需要接受勉強醫療,或許也不需要爭取安樂死。

 
 
明光社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伍桂麟先生在「留愛人間——無言老師」的工作坊上分享到醫學院解剖室外有一些黑色的牌子,上面刻上了捐贈遺體者的名字。伍先生善用環境的佈置提醒學生,他們用作解剖的遺體,都是有心人捐出來的,而並非無人認領遺體,這些捐贈者都有家人,在重要日子,家人會在牌子的旁邊放上鮮花,放置飾物等。伍先生以塑造環境帶出無言老師的價值,他們不僅幫助實習醫生得到知識或技術,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價值觀給學生,好讓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有抱負的醫生。到了最後,同學會寫心意卡,感謝無言老師的貢獻。伍先生強調訓練一個醫科學生,不單讓他學習醫術,也要讓他們懷著一顆仁心,顧及病人及家人的需要。

明光社董事樓曾瑞先生是「留愛人間——無言老師」工作坊上的分享嘉賓,他早前決定死後也加入無言老師的行列,認為做無言老師是一件榮神益人,及利己的事情。哥林多前書提到信徒將來有一個不能朽壞的榮耀、強壯及有靈性的身體,為此,他認為不需要執著污穢的屍體。樓先生寧願實習醫生在自己身上多切幾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切錯一刀。他笑言從自私的角度想,這樣做不但可以省去一大筆殮葬費,更可以省去家人籌備喪禮的時間及心力。樓先生一生致力教育工作,現在更為到將來可以在大學「任教」而高興。

 
 
明光社

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創會顧問陳一華牧師在「既知死,選擇生」的主題演講上提到,當大家認識到甚麼是死亡,便會思考到當如何生存。他鼓勵大家用幾條問題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例如有沒有重視自己的健康,把「放題」變成放縱?有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愛自己的情緒及屬靈狀況等?患了病的時候,是怨天尤人還是勇敢面對?陳牧師指出生命不在乎長短,他的外孫朱瑋恆雖然只生存了10個小時,但他的出生卻極具意義,這個來到世界的小嬰孩可以與家人有身體接觸,讓一家人完完整整的團聚,並拍攝一張全家福。他也促使父母參與生死教育的工作,而他小小的身體更成為全港最幼小的無言老師。

 

書籍推介——惜生知死

23/07/2018

2018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為大家獻上文集——《惜生知死》。一如既往,文集主要結集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的講員的文章。簡單來說,今年研討會的主題為死亡,讓我們「知死」:多去認識及了解死亡,從而「惜生」:懂得珍惜生命,活現更好的人生,並且成為他人的祝福。

文集中,郭鴻標牧師相信人有生存的權利,也要向神為自己的生命負上責任。相對於今日社會以「自決原則」(Autonomy or Self-Determination)作為決定生命事件中的首要考慮時,基督徒的生命倫理卻不會將「自決原則」視為絕對價值。

吳思源先生分享到教會在處理會友或肢體喪葬時,很多時都只處於被動的位置,最多就是對家人作出安慰,或是在安息禮中分享訊息而已。其實教會可以在喪葬禮儀中(包括禮儀前和禮儀後)加入牧養元素。

李少秋教授為讀者闡述海德格的存在主義的核心:「當人面對自己的存在,就絕不希望虧欠自己的生命」。考慮「存在」與「時間」,明白人生的意義,人才能過無憾的人生。

陳曉蕾女士認為今日的死亡被高度醫療化,我們不能接受一個人「老死」,而只能接受一個人「病死」,我們卻忘記了人的而且確是會老去的。而怎樣面對人生終結的問題,病人應怎樣掌握生命自主,甚或要求不同的「死亡選擇」等議題,也是社會需要討論的。

伍桂麟先生是推行「無言老師」計劃的發起人,他告訴大家參加者在離世後捐出遺體,讓醫科生能有機會作解剖學的學習,並提升未來的醫學技術。這個計劃打破了參加者原來的「生命句號」;在他們的人生終結後,透過教導醫學生認識人體結構,讓他們的生命延續下去。

陳一華牧師指出,死亡是有定時的,乃人生必經的階段;死亡是一種靜止狀態,但並非所有事物的終結。從基督教信仰看死亡,死亡有它正面的意義,讓人反省自己的人生,重建與家人的關係等。當人能面對生命短促這現實時,反而能在死前作更好的準備。

透過是次研討會與文集的出版,我們盼望能使關注長者事工或是臨終服務的教牧同工、社工,或是需要照顧臨終者的親人家屬,更加了解「惜生知死」的種種,不論是計劃自己、親友和主內肢體的生前安排與身後事時,都有更詳盡的了解和認知。

 

《惜生知死》
主編:吳慧華
出版地:香港
出版: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2018年
訂書連結http://ethics.truth-light.org.hk/le/bookstore

生死、科技、神明?

李均熊博士 |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
23/01/2014

創世記是關乎人生死的意義,而不是生物之源的科學教本。就如在創世記六章一到四節,記載了一段耐人尋味的事件: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上帝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上帝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現代的聖經學者都留意到這段記載與近東神話(甚至希臘神話)相似:神明(神的兒子)與人類結合,並且生出偉大的英雄、巨人,但是卻使神明忿怒,降下災劫。雖然經文很多字眼我們都不太了解(誰是神的兒子?),但在文學上其中心卻是十分突出:以上帝的兒子們、人的女子們的重複(粗體字)組成一個倒影結構,突顯中心耶和華的說話:「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換句話說,本段可能的解釋,就是經文作者借用了當時流行的神話,經過其神學洗禮,使這些神話元素帶出一個核心信息──就算尋求與神明聯合,人在世的日子也是不可能沒有盡頭的。聖經作者一方面傾覆了神話世界人追求無限永生的自然欲求,另一方面是要人意識他只是有限制的受造之物。
 
現代的醫療科技,是否就是我們的神明呢?我們是否祈求與「神明」結合,以致我們找到不死的生命,離開我們受造的限制,滿足我們要成為上帝的慾望?但上帝再一次提醒我們,人只「屬乎血氣」,意思就是我們只是受造之物,上帝本來在我們內裡的生命力量(「我的靈」的意思)並不會長久居留在我們裡面。
 
在某程度上,醫療科技帶來「福」,也為我們帶來了「禍」,當我們以為能控制自己的生死,其實我們卻帶來很多道德上困難──因為我們壓根兒不能凌駕在死亡之上。延長在世的生命變成延長在世的苦痛,那是否這些醫療科技開發時所想像得到的呢?
 
這不是說,我們不再作任何知識上的投資,恰恰相反的是,我們有著上帝形象,也是代表上帝管理這個世界的道德行使者(moral agent);因此,這些醫療技術是要加以管理,並且在上帝所賜的理性下作出選擇,以致這些技術的「福」能使生命豐潤,同時這些技術的「禍」可以減至最低。說到底,我們必須了解和意識到自己都只是有限的受造物,接受自己有限的受造性,體驗生老病死的苦如何成為我們受造的一部份,我們就能生得釋然,死亦能有應有的尊嚴了。

生命在生死的邊沿 —— 一個神學反省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主題演講)

鄭順佳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01/10/2012

引言

本文以基督教的角度出發,站在福音派立場,對在生死邊沿的生命,進行神學反省。簡言之,福音派是以聖經作為上帝的啟示,是上帝的道(Word of God)。當然福音派也有不少傳統。本文大體上以更正教為參照,依循奧古斯丁—加爾文—巴特的思考方向。在這框架下,對問題的釐訂和解答,全然取決於對上帝的道的啟示。這是本文採取的進路。
 
本文的起始點,在上帝的道的存有(the being of this Word of God),意即首先建立基督論和救贖論,作為反省的基礎,從而推展至人論,以生死邊沿的生命為焦點,繼而對生死邊沿的生命處理,作神學反省。[1]
 
本文的提旨如下:基於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和末後的那位,以及祂所宣講的福音,在生命起始的邊沿,生命是一善和一份上帝賜給人的禮物,因此否定墮胎和胚胎實驗。在死亡邊沿,生命是克服恐懼,信靠上主的存在形態,故否定自殺和安樂死。
 

基礎篇

讓我們從兩節經文開始,繼而以三步曲建立討論的基礎。[2]兩節經文如下:「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今在、昔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一8)[3]和「…『不要怕。我是首先的,是末後的,又是永活的。我曾死過,看哪,我是活着的,直到永永遠遠;並且我拿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一17-18)
 
首先,耶穌基督的「我是」,是一個「沒有時式」(untensed)的詞彙,意即耶穌基督不會變成「我曾是」(I was),只在歷史的時空中出現,隨即被歷史煙沒了。此說的支持有兩方面:(1)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基督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坐在全能父上帝右邊,可見歷史不能局限祂的存活,祂是那位永活者;(2) 根據約翰福音,耶穌基督從起始已經與上帝同在。如此的聲稱,區分祂的「我是」與別的「我是」。
 
其次,耶穌基督的「我是」,不是在(at)時間的起始與在時間的終結之「我是」(I am at),卻是絕對的「我是」。意思是祂的「我是」不是以時間為參照點,只不過是相對於時間的「我是」。反之,祂的「我是」本身就是祂的「是」(is)。祂的「是」,不在乎時間的起始和終結。此說建基於祂聲稱自己是首先的、是末後的(first & last),是阿拉法、是俄梅戛(Alpha & Omega)。故表示時間並不涵蓋祂。祂不是在時間之始才「在」,祂的「在」也不單是直到時間之終而已。祂在時間存在以先和時間終止以後,祂已「在」。
 
尤有進者,耶穌基督的「在」具更深遠的含意:(1) 若說祂「在」,祂的「在」是永恆的在(eternal presence)和非條件性的在(unqualifiable presence),是那位永活者(the living One)的「在」。(2) 起始是從祂而來、也在祂裡面(from Him and in Him),而終結是在祂裡面、也朝向祂(in Him & to Him)。簡言之,耶穌基督是時間之主(the Lord of time)。
 
第三,耶穌基督既是時間之主,經文(啟一17-18)進而把福音的「不要怕」與時間之主連繫起來。為何串連二者呢?這連繫又何以成立呢?從新約可得悉,這位成了肉身的「我是」,是奧秘的啟示:在祂裡面和藉着祂,上帝顯明了祂對被造物的大愛和恩慈。上帝的意願是使人與祂復和。這意願不是偶發的或片刻的,也不是出於一時衝動,不然另一刻可以改變心意。耶穌基督顯明,上帝復和的心意,既在時間之內,也在時間之外,是植根於上帝的恩慈,這是藉着基督的順從,揭示、確立、賜予我們的。
 
第三點帶着重要的倫理含意。它意味一切行動,都應在福音賦予的秩序下進行。不然會落入混亂、虛幻、不真實,偏離上帝在基督裡展現的實在。換言之,醫療的運用,一如其他領域,必須伏在這實在之下,由它掌管。也即是說,當以福音真理作為醫療運用的源頭、內容、回應。此中包括從耶穌基督的歷史,對人的揭示,來理解人。
 
因此在生死邊沿的生命問題,在神學角度而言,所提問的是:人類生命的起始和終結,是否符合上帝作為施恩的存有?如此提問,適用於未出生的胎兒:即墮胎和被用來作實驗的胚胎;也適用於被忽略、過度治療(overtreated),以及被殺害的人。對生死邊沿所採取的醫療行動,帶來釋放抑或審判,都是取決於福音。

 

生命:一善(a good)和禮物

當我們思考在生命起始的邊沿,在神學的框架內,所提問的是:醫療的運用是否合乎耶穌基督所展示的真理。若然不是,便會產生醫療運用的自我否定或自我膨脹,導致對胎兒生命的錯待。在這問題上,基於先前確立的基礎:根據奧古斯丁的人觀,過去有如現在,都是上帝在基督裡恩典的領域。因此,身體生命之善,成為思考醫療運用的前設。因此以醫療系統來毀滅胎兒,所前設的人觀有別於基督教的人觀。[4]這是我們的反省方向。
正如基礎篇所言,過去是耶穌基督的過去,這裡的「過去」指涉被造界。意即藉着基督被造的萬物,是不會就此消失的。這論點的支持有二:(1) 從耶穌宣告天國的來臨,並藉着祂的言行,天國開展和成形,例如瞎子看見,跛子行走,萬物從轄制的權勢得着釋放,所帶來的盼望,不是從被造界被贖出來,脫離被造界。換句話說,物質世界得着解放,卻非從物質世界解放出來(路七22)。(2) 耶穌基督身體復活,吩咐多馬把指頭探進祂的肋旁(約二十27),可見昔日的傷痕仍在。[5]
 
因此,救恩與創造並非對立,天上的、地上的、可見的、不可見的,一切都是祂所造的,也是為祂造的(西一16)。基督救恩所顯明的恩典,與創造之恩典都是出自同一位賜恩之主。可見創造與拯救的恩典具連續性。祂來了,為要使世界與它的創造主,關係得以恢復,或說使之與創造主復和。[6]
 
這救恩觀對身體的含義,昭然若揭。奧古斯丁指出:「聖徒復活時所寓居的身體,正是他們在此生經歷艱難的身體,不過他們的身體卻不會腐朽,肉身不會帶來沮喪或愁苦,他們的福樂不會因身體受影響。」[7]可見奧古斯丁以過去與未來的合一性,來建立他的論證。而這合一性的知識,來自耶穌基督復和的身體。救恩「是創造一切本性(nature)的創造主,賜予我們本性的禮物。它們不單是美善的,更是永恆的。此說不單適用於智慧治療的心靈,也適用於復活時被更新的身體。」[8]
 
於是引致當時極富革命性,挑戰當代思潮的觀點:身體不是監牢,而是聖殿。再者,這人論的前設可簡述如下: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上帝恩典的領域。如此前設帶着兩方面的含義:(1) 生活形態和實踐;(2) 從被造、復和及得贖來看性。這兩方面引出肯定生育後代之善,以及墮胎和殺嬰之惡。[9]
因此從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和末後的那位,對於現代醫療的定位,抱持正面和積極的評價。既然肯定人類生命之善,包括身體生命之善,因為基督徒的盼望包括身體的得贖。那麼就能確立醫療的位置,因為它為身體之善服務。而身體之善屬人之善,對人的過去、現在、將來都具適切性。反過來說,以醫療科技進行墮胎,當受到讉責,因為此舉違反生命之善。除非我們能證明兩方面:(1) 胎兒無份於與人類生命;或(2) 醫療所作的是基於(1)的信念。[10]
 
對於後者,我們只須翻翻醫學書籍,就可以一目了然。例如目前胚胎學的權威摩爾(KeithMoore)和巴沙爾(T. V. N. Persand),有以下的闡述:
 
人的發展從異體受精(fertilization)開始,當一個男性的生物接合體(gamete)或精子(sperm or spermatozoon)與一個女性的生物接合體或卵母細胞(oocyte)結合,成為一個單一的細胞——一個受精卵(zygote),一個極其專門化的全能細胞(totipotent cell)使我們每一個人的開始,成為獨一的個體。[11]
 
可見醫療科技與墮胎的合作,不能以醫療認為胎兒無份於人類生命來開脫。反之,這正是醫療所持守的信念,亦即對(1)的否定。
 
起始邊沿的生命問題,從胚胎研究與墮胎的法例可見。在英國,法例容許可取不多於14天的胚胎進行研究。背後的理解是研究後的胚胎會被毀滅,或在研究過程中死掉。含義是14天後個別的人的生命正式開始。可是一般來說,法例卻容許懷孕不多於24週的女性墮胎。含義是24週後的胎兒才算是人類生命。可見這兩處的立法基礎薄弱。[12]
一般而言,墮胎的理據主要有二:(1) 尊重母親的抉擇;(2) 24週前的胎兒不是人。對於首項理據,若母親不願意把孩子生下來,那麼在法例的限期前就可以進行合法墮胎,因為墮胎是女性的權利。可是這邏輯卻難以成立。若然一組人因著喜好可對另一組人進行殺害,那麼一組主人也可擁有奴隸,視之為貨物,這就是奴隸主人的選擇權(right to choose)。二者同出一轍。[13]
 
第二項理據涉及人觀。倡議的人認同我們理當尊重人的生命。問題是:胎兒發展到那一階段才算是人呢?他們認為人之為人,當具備某些屬性(attributes)或特性(properties),這些特性卻是早期胎兒缺乏的。例如擁有理性的能力。雖然胎兒具備理性能力的潛質,卻尚未成為人,仍只是一堆發展中的細胞而已。因此學者要求胎兒擁有某些特性,才可歸入人的類別,諸如自我意識、自發的活動、溝通、互動和自決能力。[14]
 
不同的神學家或倫理學者列出不同的清單,例如弗莱彻(Joseph Fletcher, 1905–1991)詳列人之位格的15項特色:(1) 起碼的理智(minimum intelligence);(2)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3) 自我控制(self-control);(4) 對時間的意會(a sense of time);(5) 對未來的意會(a sense of futurity);(6) 對過去的意會(a sense of the past);(7) 與他人連繫的能力(capacity to relate to others);(8) 關心他人(concern for others);(9) 溝通(communication);(10) 掌管存在(control of existence),即對自己的存在負責;(11)好奇心(curiosity);(12) 改變和改變的能力(change and changeability);(13) 平衡理性和感受(balance of rationality and feeling);(14) 特殊性(idiosyncrasy),即人各有異;(15) 新皮質功能(neo-cortical function),即高腦部份,使意識成為可能。[15]
這樣的人觀,假設「人」要成為人(to become human),甚至要到嬰兒後期或孩童早期才算是人。而且不同人擁有不同程度的特質。[16]如此說來,殺嬰豈非合理,毫無道德問題嗎?再者,不同人是否有不同程度的人性呢?人權是否有程度的呢?當然這類論點亦假設有所謂「魔術時刻」,從生物體變成人的一刻。這又有何證據呢?生物學給我們剛好相反的證據,人的發展是具連續性的!
 
從基督教人觀觀之,身體的生命當受尊重,不用附加特質。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上帝已在祂裡面所顯明的恩典,與祂創造的恩典是一致的。因此奧古斯丁堅持尊重和珍惜身體,包括自己的、別人的、未出生的、甚至已死去的身體。因為身體是創造主賜予的禮物,而非利用的東西。[17]
 
有學者提出把人作為位格者(person)定於人腦出現的一刻。如荷爾(John Hood)所說:「若我們既同意腦死亡是人作為位格者的結束,難道我們不能同意腦功能是位格的開始嗎?」[18]此說看來不無道理。可是它假設胚胎與腦死亡的人,是以相同的原理運作。無疑人腦發揮組織和配合身體各部份的功能,可是胚胎的運作與腦死亡的人卻迴然不同。誠如司華茲(Stephen Schwarz)指出,胚胎的腦屬「尚未」(not yet)的範疇,腦死亡的腦屬「不再」(no more)的範疇。[19]後者喪失腦功能,已到達不可逆轉的地步。可是前者卻不用腦功能來活着,並且不斷生長。簡言之,胚胎是個有機體,腦死亡的人不再是個有機體。[20]
有學者指出在受孕14天內,受精卵能分裂成為孿生胚胎。因此14天後才能確定它已成為一個個體(an individual)。[21]雖然雙胞胎的形成有神秘的一面,目前在科學上仍是一個謎。可是當我們把蚯蚓一分為二,成為兩隻蚯蚓,在成為兩隻蚯蚓之前,它仍然是一隻蚯蚓,而非一堆細胞而已。
 
對於目前選擇優先(pro-choice)和生命優先(pro-life)的爭論,上文基本上已駁斥前者。因為前者認為胎兒必須達到某些標準,方算為人。那麼人性不是簡單的、自然賦予的。這思想有違生命作為上帝的賜予,是美善的立場。亦即違反人的生命是上帝創造、復和、救贖的對象。此舉可引至藐視被造界,歧視某些人,甚至自我否定和自貶,因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人,好些人類特質指數偏低,產生自我疏離。[22]
 
那麼生命優先的立場是否可取呢?這立場肯定胎兒生命的絕對價值,亦即認定人的生命本身是一善。胎兒本身有基本人權,包括生存權(right to life)。因此務須保護和維持它們的生命。[23]這立場也有內在問題,如巴特指出:
 
在各處境生命自身都被視為倫理之主,是人的教師和主人……在神學倫理學中,生命不能被賦予如此暴政和極權的功能。[24]
 
生命既是上帝的賜予,就當按上帝所訂定的意義來運用,亦即愛和服事上帝和鄰舍。因此保護和維持生命並不居首位。生命並不屬於我們,卻是屬於上帝。反觀生命優先立場的生存權,不計代價地維護生命,若借用潘霍華的述語,此舉把次終極的事物,當作終極的事物看待。[25]同樣是不可接受的。
 
在選擇優先和生命優先二極之間,並不可能有溫和的立場。持守中間派的人士,看似尊重傳統對生命權的重視,又持守開放的態度。可是若要採納兩者之間的立場,就必須以更高的原理來進行統合。可是兩個立場每方面都勢成水火,在邏輯上矛盾,更高的統合絕非容易。中間派若只在二者取其平均值,那等同忽左忽右的騎牆派而已,缺乏一致性。[26]
 
一個信仰群體,認定人類生命為在基督裡蒙創造、復和、救贖的生命,是一個歡迎孩童的群體,表達信、望、愛的德行。它相信上帝創造之善,仰望上帝的眷佑,以適切的行動關愛該孩童。故以單純和喜樂的心,把孩童迎接到該社群中。[27]

 

死亡:克服恐懼的信靠

死亡邊沿的生命思考,最低限度涉及三方面:安樂死、侵擾性的延長生命和殉道。所牽涉的都是生命與死亡的關係。讓我們從殉道與安樂死的比較開始。
 
在死亡的邊沿看,安樂死與殉道背後的人觀無法共融。在基督教的殉道傳統,殉道是尊重生命而非尊崇死亡的行徑。這是建基於基礎篇,耶穌基督是始也是終,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安樂死尊重死亡過於生命。它懼怕生命的終結。唯有驅除恐懼,方能對重病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維持生命、老年病學(geriatric)部門忽略照顧、腫瘤科(oncology)單位的安樂死現象,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28]這是下文反省的方向。
 
若以耶穌基督救贖的未來,作為我們按之而活的基礎,亦即我們被召作為天父的兒女和後嗣,那麼我們須審視耶穌基督「不要怕」這命令,背後所應許的意義。究竟這命令對我們說甚麼?對我們發出甚麼要求?[29]
 
這命令作了兩方面的肯定:這位永活者(1) 不單昔在和今在,更是永在的;(2) 祂定意作眾弟兄和姊妹之首,成為從死裡復活的初熟之果。即就我們現今處身時間中的矛盾,未來既是屬於耶穌基督的時間,它就是上帝召喚我們進到其中的時間。[30]
 
在祂的聖道,在耶穌基督裡,[上帝]不是以在死人中的活人站在我們中間,乃是甦醒生命者(ζῳοποιέω [約五21])的身份。在死人當中這位賜生命者,以祂的道叫我們有份於祂,有份於祂對死亡的超越,並藉此把永生賜予我們。……所應許的,我們繼承的,是上帝不單在祂自身是阿拉法和俄梅戛,是首先的和末後的,更有一個末後以及首先是給我們的,我們在時間中的生命並非從上帝開始,以死亡告終,卻以上帝終結,故在時間性中蘊含永恆性。[31]
 
與創造和復和無異,所應許的成全,並非與我們現今的時間毫不相關。反之,它要求我們在革命性景觀的亮光下,如同那些「等候福樂的盼望,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多二13)這般生活。將要來臨的國度是我們行為和生活的量度準則。[32]

 

殉道與自殺

這召喚既與我們現今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忠於這召命又蘊含甚麼意義?在我們生命結束之時,即面臨死亡之際,它要求我們作參與革命的僕人,全然和唯獨在上帝之內尋求我們的未來,並且期待這未來會從上帝而來。在早期教會,這關注是以預備殉道的方式出現。它要求信徒釐清兩方面:願意接受殉道與對身體生命之善的信念兩者的關係。此即擁抱基督教人觀的死亡觀。[33]
 
在四世紀晚期,不同的敬虔和苦修傳統出現。有女性立誓守貞潔,教會為她們祝聖,並授與修女頭巾。此舉象徵把目光專注上帝,全然奉獻,放下世俗事務。安波羅修(Ambrose of Milan)認為守貞潔是撇下世界和肉體,尋求德行之完備。他說:「不是因為殉道者持守貞潔,因此貞潔是配得頌揚。它配得頌揚,是因它使人成為殉道者。」[34]不過這話也有點隱晦。
 
奧古斯丁的神學重點之一,是恩典令人謙卑。因此與安波羅修的德行觀不同。對他而言,肉體的罪行並不是從肉身而來,而是源自心靈。亞當和撒但根本的罪是驕傲。因此真正的德行不是把身體與心靈分離,而是對基督的謙卑和忠誠。正如八福包括心靈謙卑的人,對已婚或守貞潔的人同樣適用。安波羅修認為守貞潔的狀態才能達至德行完備,奧古斯丁卻深表懷疑。[35]
 
奧古斯丁認為遵從上帝直接的命令,像參孫般自殺,實屬無可厚非。不過自殺是自我謀殺,是錯誤的行為。為了避免犯另一罪行或防止自己落入罪中,因而自殺,是「缺乏力量去忍受艱難或別人的錯誤行徑」。[36]可見他分辨自殺與殉道。自殺是錯誤的尋求死亡(除非出自上帝的命令),殉道卻是正確地忍受死亡。[37]
 
較早前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也如此看自殺。他根據「有人在這城迫害你們,就逃到另一城去」(太十23),指出並沒有建議自殺,遂意味自殺是上帝所不容許的。有人進取地追求殉道,使殉道與自殺共謀。這是不可取的。雖然有些情況的確要求我們殉道。[38]
 
面對尋求死亡和拒絕殉道兩種情況,革利免反省對死亡的態度。一方面過分願意放棄生命,與信靠賜生命的創造主並不脗合。此即與自我謀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過分偏執,拒絕殉道,顯示「不敬虔和懦弱的愛惜生命」,因為與信靠救贖主的應許不相共容,因為主所應許的,包括信徒的身體和四肢,在頃刻間將會被恢復過來,並且得着更新。[39]
 
對比格爾(Nigel Biggar)而言,基督教倡議「生命神聖」(sanctity of human life)的原則,在安樂死的思考佔重要位置。「生命神聖」所指的是生命無價,與生命有價對立,亦即拒絕分辨有價值和沒有價值的生命,又或某些人的生命比另一些人的生命價值更高。[40]不過「生命神聖」這並不帶着生命具絕對價值的意涵,它所堅持的,是訂定嚴格規條,禁止傷害甚至殺害生命。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或說是上帝借給人的東西,讓人托管。人不是自己生命的擁有者和主宰。[41]
 
此說與我們先前引述巴特的說話,生命自身並非倫理之主,具一脈相承的意義。自殺是錯誤的行徑,因為它拒絕把生命用於服侍上帝和鄰舍。殉道是正確的行徑,因為它顯示願意以生命來服侍上帝和鄰舍。我們是上帝以重價買贖回來的,並不屬於我們自己。

 

逃避死亡和過度治療

當病患者已病入膏肓,藥石無靈。可是醫生或病人都在逃避事實。儘管醫療科技一日千里,可是這時已黔驢技窮,無計可施。醫生難以接受自己已無能為力。對醫生而言,可能是拒絕接受自己專業訓練的限制。對病人,可能是拒絕接受必死的事實,要求醫生再盡力,再試別的方法,或以別的專家取代主診醫生。若然任何一方落入如此境況,雙方遂進行一場假裝治療的遊戲,心底裡卻知道在欺騙對方。[42]
 
其實所需要的,是醫生和病人彼此承認,治療的目標已不在。雙方必須正視現實,驅除現實帶來的恐懼。否則病人會死於逃避中,否決了在真相中死去的可能性。醫生也會否定面對病人真相的可能性。[43]
 
與逃避死亡相似的是過度治療。後者同屬拒絕接受死亡。醫生用盡各樣方法,重複又重複的治療,縱然成效不彰,病患者可能延長生命數天或數週,可是所賺取的時間是否值得,實屬疑問。此舉意味着拒絕接受無可避免的事實正在迫近,以干擾性的方法強行拖延生命,抗爭到底,堅拒真相。[44]

 

安樂死

篇幅所限,本文只處理自願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表面看來,安樂死比逃避死亡和過度治療更上算,因為後二者都試圖避免或刻意忽略死亡的現實。安樂死則以積極態度,提供「合理」和「關懷」的答案。它聲稱醫療科技和醫療人員應協助病人,以無痛、有計劃和具尊嚴的方式,結束到達盡頭的生命。當病患者的生命已成為沉重的擔子,如此才是既正當亦合人道的回應。[45]
 
相對於墮胎的爭論,分為選擇優先和生命優先的立場,安樂死有類似的激辯。巴典(Margaret Battin)對目前安樂死的爭辯不以為然。她認為正反雙方的言論都有偏頗。正方以多爾根和法爾(Gerald Dworkin and R. G. Frey)為代表,反方則以波依(Sissela Bok)為代言人。正方以自主和自由的原則立論,列舉反方的論點,逐一指出它們的矛盾。可是卻沒有為所假設的自主和自由原則辯護,彷彿視它們為理所當然的自明真理。反方多以滑坡理論為主軸,指出安樂死產生社會壓力,對弱勢社群不利。可是滑坡理論始終有賴預測性。[46]

 

邏輯思考

安樂死倡導者認為安樂死既正當亦合人道。不過我們可以追問下去:(1) 安樂死的死之善,以及與它對立的逃避死亡和過度治療的死之惡,是否可以如此區分?(2) 是否只有兩類可能性,必須二擇其一?看來安樂死的倡議者忽略了第三類選擇:善終服務(hospice)。善終的理念是盡量去除痛楚,以關顧和愛心對待病人和家屬。[47]
 
安樂死聲稱它是「合理」的方案,是最佳的舒緩治療,別的方案只會叫人生不如死。可是它卻有連串問題:(1) 自願安樂死靠賴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純屬主觀判斷,本身已構成問題。(2) 就算自我評估準確,它所假設的社會,是一個以靠自己為主導的意識形態。意即人只顧自己,社群意義盡失,試問人性何在?這顯示病態的社會形態,而非正常的、彼此關顧的社會形態。[48]彼此關顧的社會形態即是「在一切以先及在一切之上,務須照顧病患者,好叫他們得到服侍,有如服侍基督。」[49]
 
(3) 就是有人認為生命已成負累,寧可死去,仍然須要跨越從判斷到執行安樂死的鴻溝,提出合理的理據。此即從「我不想活」到「請你助我死去」。意即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必須殺死病人。可是自我判斷只能構成安樂死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不過安樂死擁護者卻認為拒絕病人的要求,既非理性也不人道。非理性是因為不再進行治療,因此與安樂死後果相同——死去。不人道是因為拒絕病人的要求,等同把病人置諸不顧,任由命運摧殘,使病患者面對比死亡更可怕的境況。[50]
 
(4) 當然,舒緩關顧(palliative care)是否能把痛楚減至可接受程度,是個經驗(empirical)的問題,可進行調查和統計,不難解決。可是殺死病人(killing)與聽任死亡(letting die),若然在道德上等同,那就為蓄意殺死(intentional killing)無辜者賦予合法性。這意味跨過了醫療的道德整全性(moral integrity)不可踰越的界線,因為此舉已把蓄意殺人合理化。[51]

 

神學思考

讓我們從神學角度,反省耶穌基督所宣講的盼望,即上帝給予我們美善的將來,進一步釐清安樂死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承認,與死亡硬碰的人,無論是出於浪漫、虛幻、理想等原因,無論對與否,都配受尊重。但我們須留意,在死亡暴虐之下,人的行動傾向被恐懼支配或影響。真正的勇氣,首先要求人承認死亡的專利權,認定面對死亡的時候,恐懼是沒有位置的。[52]
 
福音中的「不要怕」要求我們輕看死亡。卻不是以一刻的行動,例如自殺或安樂死,來「跨過」死亡,而是從這命運的桎梏,得到終極釋放。[53]因此我們可以慶賀,這慶賀不是強顏歡笑,乃是基於「在生命與死亡的對立中,我們知道:在基督裡,上帝是我們的父,我們是祂的兒女。」[54]意即我們可安然立足於一個不會動搖的關係。
 
因此我們的回應,首先不是展示勇氣,而是認信的行動,是對盼望的認信。內容包括在基督裡顯明了我們的未來,是座落在上帝恩典之中。這絕不是嘲諷的宣告,而是喜樂的宣言,因為我們被召喚進入一個美好的將來。[55]正如使徒保羅所說,若與將來的榮耀相比,現今所經歷的苦楚,就不足介懷了(羅八18)。
 
如此的宣告和盼望,對現今的生活實踐又有何意義?從殉道作為擁抱死亡的行徑,背後所認定的是符合基督教的人觀,即充滿盼望而非充斥着恐懼的死亡。意即人可以經歷死亡,卻不用尋求死亡。人可以從死亡的恐懼中得到釋放,恐懼不再支配人的反應和行動。瀕死的人可以安然和誠實接受別人的關顧,享受舒緩的照顧,敏銳的善終服務。釋然的承認強行延長生命已不適切,如此既不用逃避死亡,也不用過度治療,亦不用進行安樂死。藉着憐憫的承托,瀕死者可以見證對上主護佑的信靠。意即在朝向死亡的旅程中,上主的護佑仍然覆蓋着在這階段的人。如此生活的人,既培養亦彰顯謙卑、勇氣和盼望的美德。[56]

 

結論

本文從基督教神學倫理學的角度,即從神學到倫理,或說以神學作為倫理的基點,審視在生死邊沿的生命,關注在生命起始和終結的邊沿,生命與存在的問題。在神學上本文以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和末後的那一位,在祂裡面顯明創造之恩、復和之恩、救贖之恩,並基於耶穌基督作為昔在、今在、永在的那一位,以及祂吩咐「不要怕」的福音,為三項恩典賦予連貫性,作為生命邊沿的參照。於是確立生命之來源,以及生命之所向,在這個神學框架之內,都是上帝施恩和眷佑的對象。既已為生死邊沿的生命定位,更進而為醫療在這生死邊際的運用,進行神學倫理的反省。
 
本文確立了生死邊沿的生命觀,簡述如下:基於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和末後的那位,以及祂所宣講的福音,在生命起始的邊沿,生命是一善和一份上帝賜給人的禮物,因此否定墮胎和胚胎實驗。在死亡邊沿,生命是克服恐懼,信靠上主的存在形態,故否定自殺和安樂死。這生命觀為生命邊沿的醫療運用,發揮指導性作用。至於不同情況和特殊個案的考慮,則無法在本文的範圍內逐一討論。

 


[1]本文主要參考以下資料:Michael Banner, Christian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robl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chap. in Christian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roblems, 49–51.
[3]經文引自《和修本》,以下亦同。
[4]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51.
[5]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52–53.
[6]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53. (Alternative: 同上, 53。[以下同,you choose it.])
[7]Augustine, City of God, 13,19.
[8]Augustine, City of God, 14,10.
[9]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58.
[10]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60.
[11]Keith Moore and T. V. N. Persand,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Philadelphia: Sanuders/Elsevier, 2008), 15.
[12]有關胚胎研究,參最新出版的: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24 June 2008), download on 25/7/2012 at  http://www.hfea.gov.uk/docs/Warnock_Report_of_the_Committee_of_Inquiry_into_Human_Fertilisation_and_Embryology_1984.pdf。這簡稱為瓦那克報告書(The Warnock Report)已是英國的第六版報告書,對胚胎研究的立法具指導性。至於墮胎法例則因地而異。這裡只採用西方一般的情況。
[13]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64–65.
[14]Lawrence C. Becker and Charlotte B. Becker, edsl, Encyclopedia of Ethics (New York: Garland, 1992), s.v. "Abortion," p. 3-4.
[15]詳見Joseph Fletcher, Humanhood: Essays in Biomedical Ethics (Buffalo,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79)第一章的討論。他早前著書列出以下數項:自由、自決、理性、選擇途徑或目的的能力,以及對環境的知識。參Joseph Fletcher, "The Ethics of Personhoo:Morality,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chap. in Morality and Medicine (Boston: Beacon, 1954), 211–25.
[16]Becker and Becker, edsl, Encyclopedia of Ethics, 4.
[17]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67.
[18]引自Scott Klusendorf, The Case for Life: Equipping Christians to Engage the Culture (Wheaton: Crossway, 2009), 54。
[19]Stephen Schwarz, The Moral Question of Abortion (Chicago: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90), 52,轉引自Klusendorf, The Case for Life, 55。
[20]Klusendorf, The Case for Life, 55–56.
[21]John Harris and Søren Holm, "Abor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ctical Ethics, ed. by Hugh LaFollette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8.
[22]Banner, "The Practice of Abortion: A Critique," 115–16.
[23]Banner, "The Practice of Abortion: A Critique," 116–17.
[24]Karl Barth,Church Dogmatics III/4, 326.
[25]Banner, "The Practice of Abortion: A Critique," 117.
[26]Banner, "The Practice of Abortion: A Critique," 117–18.
[27]Banner, "The Practice of Abortion: A Critique," 118. 當然對於必須在母親與胎兒之間作出選擇的特殊情況,則須另作考慮。參Oliver O'Donovan, The Christian and the Unborn Child (Bramcote Notts: Grove Books, 1975).
[28]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69.
[29]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69–70.
[30]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0.
[31]Karl Barth, Ethics (Edinburgh : T&T Clark, 1981), 468-69.
[32]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0.
[33]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1–72.
[34]轉引自David Albert Jones, Approaching the End: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Death and Dying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5.
[35]Jones, Approaching the End: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Death and Dying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6–67.
[36]Augustine, City of God, 1.
[37]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2–73.
[38]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4.
[39]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4–75.
[40]Nigel Biggar, Aiming to Kill: The Ethics of suicide and Euthanasia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 2004), 20.
[41]Biggar, Aiming to Kill, 6.
[42]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6.
[43]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6.
[44]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7.
[45]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7–78.
[46]Margeret P. Battin, "Euthanasia and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cticsl Ethics, ed. by LaFollette, 673–99. 尤參她在690至693頁的討論。她所依據的資料如下:Gerald Dworkin, R. G. Frey, and Sissela Bok, Euthanasia and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For and Again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7]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8.
[48]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8.
[49]The Rule of St. Benedict,36.
[50]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79–80.
[51]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80.
[52]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82.
[53]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82.
[54]Barth, Ethics, 467.
[55]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82–83.
[56]Banner, "Christian Anthropolog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ife," 83.

如何幫助和關心曾墮胎的人士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專題工作坊)

杜慧妍小姐/陸倪燕環師母 | 整理:黃展睿、吳慧華
01/10/2012

引言
杜慧妍小姐在研究墮胎這議題的過程中,發現無論在法律上或醫療上,教會層面或基督教對這議題的探討相對地 比較少。她發覺當初自己與香港很多80、90後年青人一樣,性觀念受到電影文化及音樂文化扭曲,她體會到他們的處境,也非常明白為甚麼有些人會做出墮胎這 樣錯誤的抉擇。她決定離開以前的工作,開始從不同媒介做一些福音工作和關注性文化的工作,以回應當代被扭曲的性文化。她在工作坊上,主要向參加者講述香港 墮胎的情況、婦女選擇墮胎的原因及墮胎的後遺症。
 
陸倪燕環師母是其中一位與杜慧妍小姐同行最長時間的牧者,在工作坊中,她與參加者分享同行者的看法和心得。
 
杜慧妍小姐
被扭曲的性觀念
 
杜慧妍指出現今香港的知識界及學術界都將性開放的文化推得很高。例如她在修讀傳媒課程期間,曾接觸過一部獲學界和業界公認、並在短片節裡拿了金獎的電影,內 容是一名女士對著鏡頭講述她懷孕和墮胎的原因,而且她還對著鏡頭看成人電影,大膽地對著鏡頭自慰,第二天之後她就去墮胎了。
 
經過不斷的教育,作者也不能倖免,她的價值觀被粉碎,也開始嘗試經驗他們所說的性開放。但心靈愈來愈空虛,直到患了盤腔炎,才找回神。開始從無法接受基督教那套婚前不可有性行為的價值觀,到願意接受神的教導,以致對生命及性有不一樣的看法。
 
杜慧妍明白有不少80、90後年青人如她一樣,從電影文化及音樂文化接受了開放的性觀念,有一些更因此走上墮胎之路。
 
香港的墮胎概況
70 年代開始,便有墮胎的問題。例如中國強制的「一孩政策」帶來許多禍害。雖然香港沒有這種非人道的政策,但在80年代,香港政府和慈善基金放了許多資源去推 動計劃生育的政策,而墮胎是計劃生育中的其中一個範疇。在家計會宣傳和推動下,香港人自覺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很多人選擇了優生或少生。在60、70年 代,很多家庭都有5至8個子女,但到了今天,已經少了很多。與此同時,性開放的風氣,特別在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愈來愈盛行:婚前性行為,甚至婚外情的 風氣是促成香港墮胎率不斷上升的原因。根據統計處、衛生處及入境處的資料,由2006至2010年,每年都有超過10,000宗墮胎(見圖4.1)。對比 香港的總出生人數,墮胎率是多少呢?香港的總出生率不斷飆升,但其實很多都是非本地女性來港生產,而本地女性生產的數量一直停留在4至5萬宗之間。按理 說,只有內地人來港生產,香港人去內地墮胎;相反的情況比較少,所以我們將香港的合法墮胎總數除以本地女性生產總數,從而得出墮胎率大約20幾個百分比, 算是一個挺高的數字。

明光社
 
通常不同背景的人對墮胎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傳媒或有些人會認為墮胎多是未成年少女又或是一些行為不端的人,但根據 資料,香港合法墮胎的年齡層都是由20歲至39歲的居多,而20歲以下的人並不多,可能是基於這些年齡少女的經濟條件不好,會選擇到內地墮胎,也有可能她 們不懂尋找一些合法的管道,所以去了一些比較便宜的私家非法診所做非法墮胎的手術,我們可以推算,每4萬嬰兒中就有1至2萬嬰兒被墮,即是每5個嬰兒中就 有1個合法地被墮。
 
穆斯林或佛教的國家比較嚴格禁止墮胎,而在中國大陸的孕婦會在超生的情況下被強迫墮胎。香港合法墮胎的規定與其他先 進城市都很相似,不是太嚴格,也不是太寬鬆。香港法律規定,第一,有2名醫生簽紙證明,證明該婦女若繼續懷孕的話,會對她的身體或精神健康產生損害的危 險。第二種情況是,若然嬰兒出生後,極有可能因身體或精神不健全,以致嚴重弱能。不過,不得為懷孕超過24個星期的孕婦終止妊娠,除非有2名註冊醫生真誠 達成意見,認為為了挽救該孕婦的性命,否則不能終止該次妊娠。
 
這就是香港墮胎的法例,但諷刺的是,執法者是醫生,而該墮胎手術的受益人 也同樣是醫生。至於香港是否真的在每5個婦女中就有1個因為上述其中一種情況而進行合法地墮胎?事實是不可能的,杜女士身邊或所屬教會接觸到的婦女,都不 是因為以上兩種原因而墮胎的,而是因為醫生的操守出現問題,他們不是根據法律來執行規定,婦科醫生和做手術的醫生只要一簽紙就可以進行合法的墮胎手術了。 根據這些女性的經驗,基於「做生意」,某些醫生不會拒絕幫人做墮胎手術。在香港的本地醫院,做一項墮胎手術需要6000至10,000元,對於私家醫生來 說,這是一個較高的價格。他們不太理會當事人的身體狀況,也完全沒有提及手術的風險和手術對當事人產生的心理影響。有些醫生甚至只強調手術只需一個上午就 能完成了,第二天就可以如常工作,即使當事人在一個很無助及難以抉擇的情況之下,某些醫生亦不會給予一些精神上、心靈上或道德上的指導,其實墮胎對婦女會 構成一個很大的精神創傷。
 
至於非法墮胎,也不一定只發生在一些邊緣的少女身上,為了不讓事情敗露,資優生也有可能北上做墮胎手術。更有可能由於資訊不足,選擇了一些收費完全不合理,而衛生程度有待相榷的醫院進行墮胎手術。
 
正 如上面提及,香港女性選擇墮胎的原因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因為法律規定的原因,也比較少是由於因姦成孕。大部分是其他原因,例如夫婦很想享受二人世界、有人家 中已有孩子、有人擔心孩子出生後會影響自己的前途,損失工作上的晉升機會、與伴侶或朋友感情尚不穩定、個人在感情和經濟方面也沒有信心去養育這個小孩。也 有未婚人士非常想把孩子生下,但可能會遭到雙方家人反對。除了家人,朋輩的影響也很大,如果在朋友圈子裡,有人懷孕就去墮胎,她的朋友也容易跟著做。
 
墮胎的後遺症
第 一,心靈上即時的情緒困擾:創傷、悔疚、掙扎、無助,或者仇恨那些叫她去墮胎的人,可能包括她的配偶、醫生,或家人。另外,身體上的創傷,墮胎其實對她的 子宮帶來某程度的傷害,很多墮胎多次的婦女都不能再生育。還有發惡夢、疑神疑鬼,有些甚至會去做法事。這種情況不單單發生在女士身上,男士也會。他們會覺 得自己做了這些骯髒的事,要做法事來彌補或是換回一些運氣。其實經過墮胎之後,情侶的關係會受到很深的影響,夫妻關係也如是,例如一位曾經因為聽取丈夫意 見而墮胎多次的太太,即使她欠債纍纍,丈夫自覺虧欠了太太,只有不斷幫她還債,卻形成了惡性循環。
 
另外,墮胎也會影響自我形象,尤其是對於未婚的女性,她們會覺得自我價值很低,害怕去建立另一段親密的關係,失去對人或者對伴侶的信任。在很多情況之下,墮胎事件再加上其他一連串的生活經歷,可能會讓當事人患上抑鬱症、情緒失控、暴燥、被害妄想、甚至引致精神分裂或自殺。
 
如 何關心曾經墮胎的人士?這問題不易回答,每一個曾經墮胎的婦女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神也有獨特的計劃去醫治她們、拯救她們。我們沒有一套唯一的方法套用在 她們身上,因著不同情況下的性行為(例如自願或非自願的、婚外情或一夜情)而懷孕的婦女,她們都需要不同的方法或形式,同行者或者要按著神給人的愛,求聖 靈引導與她們同行。
 
同行者的心得——陸倪燕環師母
不標籤他人
陸 倪燕環師母認為自己進入輔導的生涯不長,經驗及技巧都不足,她完全是因為避免牧師與女會眾有過分親密的關係,才負責在教會跟一些姊妹做輔導工作。開始之 時,她很詫異,女孩子可以這麼隨便,也發覺自己容易標籤教會裡的姊妹。不止如此,開始做輔導時,當女會眾有問題時,她都會直斥其非,不留情面,讓求助者很 怕她,這成為了建立彼此關係的一大障礙。
 
陸師母承認自己過往犯了不少錯。她明白跟受助者建立關係非常重要,當輔導員希望向她們灌輸正確 的觀念時,先要與她們溝通,當關係不能建立,她們便會遠離輔導員。有時候輔導員並不知道自己出了甚麼問題,阻礙了自己與別人溝通,以陸師母為例,她在一次 小組禱告中,才發現自己特別愛標籤他人。
 
陸師母指出人們很容易標籤他人,例如想到師母時,心目中便出現師母應有的形象,若果師母染了頭 髮,便不禁問:「怎麼這個師母這樣的呢?」自她發現愛標籤他人時,便常常提醒自己要堅持,不去標籤自己的姊妹:「你怎麼能這樣的?」她很害怕這種態度或身 體語言很容易令他人受傷。她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提醒大家,作為一個同行者,每一個小節都很重要,她相信神會提醒人要做一個牧羊人,而不是作一個雇工。
 
分配時間
同 行者有很多的限制。首先,同行者無論在家庭或社會上都有不同的角色,有可能集妻子、媽媽、嫲嫲於一身。另外,輔導的對象又不只一人,有些人甚至會深夜來 電,所以輔導者要好好分配時間。陸師母一定會接聽深夜來電,因為她擔心來電者情緒很低落,非不得已才打來,若然不接聽這電話,她很害怕第二天會發現來電者 自殺,陸師母認為她承擔不了這樣的責任。不過,如果在聊天的時候發現來電者只是習慣大小事務都找人幫忙,便會對她說:「其實正常來說,別人要睡覺的,我們 大家去睡吧。」幫人要盡心,但也不可騷擾自己家人的生活,可以的話,以電話短訊更新資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騷擾。
 
認識受助者
同 行者要明白自己所做的是一份委身生命的工作。同行者要學習耶穌的榜樣去接待在他們面前的受助者。有時,單單停留在知道層面的不足夠的,認識她們才重要。例 如一個斤斤計較,脾氣很大的姊妹,很多人會感到她很麻煩,但當同行者發現她有坎坷的童年,複雜的成長背景,受過很多委屈,抑壓了很多情緒,便能明白她為甚 麼有這些行為。
 
了解受助者的情況後,同行者才知道不可再刺激她,反而要幫助她如何處理自己很污穢及低落的形象,害怕與人交往的問題,用 很多情緒來保護自己。同行者要對她不離不棄,需要降低自己的標準,嘗試明白她內心,才能建立關係。雖然受助者習慣被描述成個案,但同行者必須明白她們是 人,當她們被人關心,經歷神的愛,才能解決裡面的根源。
 
對於陪同決定墮胎的姊妹,同行者要肯定教會的立場,指出教會不贊成墮胎,也要向 她道出以墮胎解決問題並不是好的方法。而即使姊妹決定墮胎,同行者也要向她重申,教會諒解她們,會與她們同行。陸師母說出一個曾經墮胎的姊妹,墮胎後情緒 很複雜,既對耶穌生氣,卻又面對不了教會,認為自己做得很錯,很自責、很羞愧、很有罪惡感,她面對不了陸師母,選擇不回教會。陸師母卻沒有放棄,沒有強迫 她一定要返甚麼,只是不斷地寄短訊關心她,讓她抒發自己的感受,最後這位姊妹終於願意與陸師母見面,甚至重返教會。
 
有時,當同行者與受 助者一起面對生命的難題時,會發現她們的人生有更多難題。同行者不要怕,不要以為只有他們自己一個處理這些問題。當同行者盡力時,神會以自己的恩典補足, 在教會興起一些姊妹幫忙。同行者也會感到沮喪,感到無力。這時他們需要找到渠道去抒發,這是做輔導很重要的一環。你要找你的牧師、弟兄姊妹,又或是自己另 一個同行者去抒發自己的重擔、情緒上極大的壓力。
 
同行者也需要緊貼神,與神有美好的關係是驅使人能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因素。人是很容易沮 喪的,當聽到受助者的故事,會感到愈來愈苦。如果同行者與神的關係不能使他們抒發負面的情緒,未必能幫助他人。例如有人想自殺的時候,同行者正面的態度, 確實能幫到他人。但如果自己的情緒也很負面,求助者看見你也是如此,自然會想:生命還有何價呢?
 
同行者坦白的分享及真誠的接待非常重 要,而如何平衡憐憫與教導也非常重要。當犯事者做錯時,同行者可能滿腦子都是十誡,接著便說出一連串的教導,自以為代表教會,若不教導犯錯的人,豈不是失 了耶穌基督給予的職分?但同行者要明白對受傷的人來說,第一件事並不是教導,而是替他包紮傷口。不過,即使同行者知道,也相當困難,首先要用心才能看見他 的傷口,而受傷者的行為,也不斷挑戰他人的忍耐力,令人很生氣,不想再與這人接觸。不過,神總會加力量給同行者繼續走下去。
 
如何從憐憫與教導取一個平衡?這沒有一個定律,需要同行者自己摸索。不過,用心是重要的。傷口一定要包紮好,撫平傷口後。接下來,她們才肯被教導。
 
結語
作 為一個同行者,需要花很多時間與求助者建立關係,即使對方不回覆任何訊息,甚至逃避,同行者也不可輕易放棄,繼續關心她們,讓她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人關心 她們,因為有很多求助者本身的自我形象很低,即使是基督徒,她們與神的關係也很薄弱,因為她們與人的關係也很薄弱,她們根本摸不到耶穌。可以的話,同行者 與她們一起哭,鼓勵她們,在自己的能力上幫助她們。
 
不過同行者也要謹記,輔導與其他工作不一樣,一般工作都有下班時間,但做輔導的卻沒 有下班時間。所以一個輔導的人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靈,知道自己的限制。無論在機構,又或是學校服侍,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同的制肘,達不到自 己的要求,但不要緊,因為耶穌會是同行者最大的靠山,補足人的不完全。
 
最後,同行者與神的關係非常重要,祂能驅使同行者繼續將這些受傷的人:墮胎的、有情緒問題的帶到神面前,讓他們自己與神建立關係。
 
 
討論:
問題一:一些曾墮胎但信了主的姊妹,她們除了要處理自己心靈上的傷痕及其他問題,她們如何面對她們的配偶?或者在婚前輔導時,雙方已確認了彼此的關係,男朋友得悉未婚妻曾經墮胎,需要如何處理?
 
陸 師母:男人通常很介意。有的情況是即使當雙方已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當姊妹慢慢向弟兄坦白自己不羈的過去,弟兄未必能接受,甚至崩潰,需要接受輔導。在輔 導過程中,要給他知道罪性的概念,耶穌也是為這些罪而來,你覺得她很污穢的時候,對方也可能發覺你也不是很清潔,這些要透過神的愛向他們慢慢開啟,也讓他 明白那是一個過去的姊妹,在神當中她已經是一個新造的人,以及讓他想想他應以什麼眼光接受這個新造的人。這是不容易的,而個別傾談後,也要讓雙方面對面的 傾談,因為將來的婚姻中他們兩人是一體的,他們怎樣接納對方,就像神怎樣接納他們一樣。
 
問題二:當教會中發現婚外情而成孕的個案,又可 以如何處理?這牽涉教會需要關心一個家庭之餘,又需要關心另一個單親家庭,雙方所屬的群體都產生很大的壓力。我正在處理一個個案,是一個婚外情而成孕的個 案。處理時,我們在教會層面上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婚外情,原以為是未婚成孕。結果小朋友出生後亦留在教會群體當中。這做成的困擾是這個案中的母親面對著很多 情緒上的問題,我們亦十分同情那小朋友。因為這小朋友亦對家庭有著很多的困擾,需要很多如經濟、情感上的支援。大家都是在教會群體中,幸好的是兩方是在兩 個不同的Group 中。我們需要分開處理,當中有很多的掙扎,不知應帶離教會群體處理,還是留在教會中處理。因為這影響著整個教會群體,需一方面關心一個家庭,另一方面需關 心一個單親家庭,兩邊的群體都產生了壓力,加上牽涉到很多情緒上的問題,他們之間的爭拗,有時甚至鬧上警局,做成很多的困擾,希望知道兩位有什麼意見。
 
陸 師母:這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不單牽涉家庭,還對教會中弟兄姊妹的情緒帶來影響。除了處理這個複雜的個案,還要關顧弟兄姊妹的反應。他們會看教會怎樣處 理,然後影響一些取態,例如有人因為有肢體這樣出錯而離開教會。這非常考驗牧者的智慧和教會中是否同心,弟兄姊妹怎樣以健康的態度來接待。有時牧者有很多 的理論,也有很多聖經知識,但怎樣實踐包容、饒恕、教導、讓人知罪,知罪後配套的輔導、同行,其實並不只牽涉輔導者,而是牽涉到整個教會群體。當牧者處理 教會的個案時,很多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也在觀察牧者怎樣做,觀察牧者是否公平、有沒有憐憫、有沒有牧者心腸。他們可能會有很多的批判,但當我們在做輔導的時 候,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做的是甚麼。雖然很難,但用心做的話,神總會給予人一條出路。

消失的死亡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30/09/2010
專欄:每週評論

萬聖節,你會想起甚麼?不少教會在萬聖節前,都會呼籲會眾不要到有關的主題公園參加萬聖節活動,但近年萬聖節活動隨處可見,屋苑、學校、食肆、商場都有,可謂避無可避。

萬聖節登堂入室,經過資本家的包裝,不少人願意花一百幾十,戰戰兢兢走入鬼屋,笑笑口走出來,看起來又驚又開心。今年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有商人居然製作極像元寶?燭香的糖果。元寶?燭香傳統是「燒」給祖先的,卻變成老少咸宜的糖果。

除了吃得,還用得。近日更有公司推出最新重陽節紙紮公仔,外型故意仿iphone 4和ipad,還要連包裝盒,充電,耳筒全套,除了沒有網絡卡,可謂一應俱全;另外又有旅行酒店式住宅。連陽光同海灘,全部可以「燒」到仙人處。紙紮鋪老闆稱隨著仙人年輕化,所以紙紮產品亦要與時並進。

試想想,你拿起電話,燒相同款式的電話,你插香燭,之後放一枝回自己的口中……在此至少帶出三點反思:

第一、    萬聖節讓我們所經驗的死亡,是一種怎樣的死亡呢?那些死亡都有一些特點,都是以官能刺激為依歸的,要官能夠刺激才可以吸引人留下來欣賞。由此可見,死亡被資本家美化,恐怖化,商品化,這種將死亡淡化為變成鬼,可以食、玩的意識形態,我們對死亡的印象產生極大的偏差。

第二、    這種對死亡偏差印象隨之而來的,是對這種偏差的死亡的追求。當死亡被形容得如此有趣,如此自由自在的時候,不少人都嘗試去重構,甚至透過計算去達至這種「死亡」的效果,甚至一次比一次去追求比之前更「真實」的死亡,但這些死亡的記憶和想像,事實上都是假的,我們不斷追求之後,得到的卻只是更大的空虛。更可怕的是,當你真實地看見死亡是如此不像現時所「描述」的時候,人內心的落差會很大。

第三、    重陽節掃墓,是慎終追遠,回憶先人的生活點滴,大家都會帶回先人喜愛的東西,在掃墓時,不論是甚麼宗教的,大都會追憶先人的生活、回憶。但今時今日,我們燒的居然是自己喜愛的潮流產品,我們既「食香」又「燒手機」,究竟是我們紀念先人,還是自己預先「拜」自己,「燒」給自己,滿足自己的慾望呢?

人鬼本來殊途,但隨著萬聖節、重陽節「與時並進」,大家吃、喝、玩、樂愈來愈一致時,我們究竟當自己是人,還是如死人般生活?生存和死亡究竟有沒有界線?生死是否真的沒有必然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又是甚麼分別呢?

這個萬聖節,雖然仍然會有人叫你不要去「玩鬼」,但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參加任何活動。只是,當你去參加,去經歷這些活動時,小心留意他們怎樣形容「死亡」,怎樣形容「生命」,切勿掉入這些節日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