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和大女兒到「黑店」吃炸雞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3/12/2020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美國

初來甫到,接待的親戚就專程車我們去一間炸雞名店Chick-fil-A(福來雞)吃東西。親戚告訴我們只要在謝牛日(Cow Appreciation Day)那天裝扮成牛的樣子,店員會給你一份免費套餐(因為吃牛不環保,鼓勵人多吃雞)。所以,有些人會穿母牛花纹的衣服、褲子、襪子、帽子等來光顧。此外,親戚還說這間快餐店每逢星期日都休息,讓員工可以返崇拜。我們當時第一個反應就覺得這是很難得的,但老闆不怕少賺了錢嗎?這不是「違背」營商原則嗎?

在云云快餐店中,兩個女兒最愛光顧Chick-fil-A,小女兒最愛她的烤雞沙律,我卻最愛它的格子薯片,以及她優質的員工和良好服務態度。記得有一次,我們買了一碗大芝士通粉,但看起來像小或中號,猶豫是否送錯了。於是便隨口問問一個侍應,才知道是大號來的沒送錯。我們沒甚麼樣就謝過了她。幾分鐘後,那位侍應送來免費飲品一大杯,也沒解釋原因。其實這種「補償或補鑊」方法,很多餐廳的老闆都會做,我們卻欣賞那位侍應雖然人工不高,可能更是兼職員工,但她聆聽及向上級匯報我們的提問,對客人的疑問「上心」,這是我們在美國多年來第一次見;尤其是在快餐店而非餐廳,並不會因為照顧客人妥善而得到打賞。換言之,的確有人願意不望回報而付出心力;在現金社會中確實是一個美好見證。

我們很多時都會在Chick-fil-A吃午餐,但即使是平日,餐廳都擠滿了人,星期六就更不在話下。按我們的觀察,星期六的營業額絕有可能足以抵銷星期日休息日的損失。試過好幾次我們忘記了是星期日,打算照樣去光顧;結果當然是撲個空,營商與信仰豈不是真的可以結合!非主流的個人或企業理念是可以堅持並能得到認同。

一向深受廣大市民歡迎的Chick-fil-A,於受消費者歡迎榜的市場調查中,全美排行第二位(2020 U.S. Top Fast Food Rankings);但它卻被同志團體標籤為「黑店」。

Chick-Fil-A於1946年起源於美國南部,現在全美約有2,600間分店,由基督徒特魯特.凱蒂(S. Truett Cathy)創辦。第二代經營者丹.凱西(Dan Cathy)於2012年7月期間,分別接受浸信會出版社(Baptist Press)專訪時表示,支持《聖經》對傳統家庭的定義,他又在電台節目The Ken Coleman Show中表示會為自己這一代祈禱:因人們大膽地嘗試去重新定義的婚姻,並以此為驕傲。隨後,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廣泛地在社交媒體流傳,認為凱西不愛同性戀者。

多個支持 LGBT 權益的團體亦因而發起不少抗議行動。波士頓、芝加哥等地區撤銷Chick-fil-A開分店的計劃。當時紐約市議員Christine C. Quinn要求紐約大學關閉校內的Chick-fil-A分店。風波繼續延伸,「芝麻街」(Sesame Street)品牌的玩具,亦暫停與Chick-fil-A的兒童餐合作。

前阿肯色州州長Mike Huckabee隨即發起Chick-fil-A感謝日(Chick-fil-A Appreciation Day),呼籲民眾在2012年8月1日到各地Chick-fil-A用餐,一邊吃炸雞一邊支持那些擁抱神聖婚姻的人,以實際消費行動來挺Chick-fil-A。

基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保護宗教和言論自由的權利,Chick-fil-A要發言支持傳統婚姻又有不可?支持同性婚姻人士亦同樣有權表達他們的看法,是否一定要批評和打壓異己?這種向異己作出滅聲的行為,又是否構成另一種「歧視」?

我還想著要否去吃一餐Chick-fil-A以作支持時,剛巧仍讀高中的大女兒就主動提出要到該店,她還親自開車。到了Chick-fil-A的停車場,擠滿了車,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車位。無論堂座或駕車帶走(drive through)的人龍都特別長,甚至找不到龍尾。最重要的是:Chick-fil-A的員工和食客沒有因為太忙太擠而不滿,相反,大家卻非常開心,時不時發出會心微笑。看來無論有信仰與否,持守傳統婚姻家庭價值仍有市場。

事後該店市場部證實,感謝日當天全美1,600多家門市生意興隆,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而 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 團體也不甘示弱,在2012年8月3日發動親吻日(Kiss Day),鼓勵同志群眾到Chick-fil-A店門口一起親吻(kiss-ins)。

是次感謝日,我也有意外收穫──側面知道了大女兒對傳統婚姻的看法,她懂獨立思考,不受朋輩和潮流思想所影響。這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親子活動。

這場維護傳統婚姻的戰爭仍一直持續。於2015年10月Chick-fil-A在紐約市的首間分店開幕時有同志團體在店門外示威。2019年,Chick-fil-A遭LGBT+團體抗議迫使其在英國開設的第一間分店關門。維護傳統婚姻的路仍漫長而且會愈走愈窄,幸好我們並不是單打獨鬥,總有人和你撐。

相關文章

超現實是否比現實更真實?對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作品的思考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6/11/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超現實是否不真實?

很久以前,我曾造訪德州休士頓的梅尼爾收藏館 (The Menil Collection),最近我舊地重遊,再次獲得驚喜。這座美術館擁有極為豐富的藝術珍藏,且展品經常輪換,因此每次參觀都會有新的體驗。這次我非常幸運地欣賞到數幅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的畫作,其中一幅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他於1963年繪畫的《望遠鏡》。這幅畫描繪一對窗戶,窗上呈現明亮的藍天白雲,但右側的窗扇半開,露出外面的黑暗世界。這種簡單卻震撼的矛盾,正體現出馬格利特藝術的核心:在尋常景象中隱藏深刻的哲學謎題。

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1898–1967)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但他的畫風與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或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那種夢幻般的變形和驚慄效果卻大相逕庭,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表現出冷靜、理性、含蓄的風格,他常以熟悉的事物建構畫面,例如煙斗、蘋果、帽子、窗戶、雲朵,但其組合方式卻是出人意表,促使觀者不得不懷疑所見是否真實。馬格利特的著名宣言「這不是一支煙斗」顯示出他終生關注的主題:影像如何扭曲或取代現實。

人們普遍把馬格利特歸類為超現實主義者,但若把「超現實」理解為「不真實」,那是誤導的。對他而言,超現實並非單純的幻想,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現實,超現實能揭示常識所看不見的真理。他試圖揭開可見世界背後的隱秘邏輯,也就是他所謂「平凡之中的神祕」。「不真實」的世界往往比日常世界更真實,因為它挑戰了我們感知中潛藏的假設。

《望遠鏡》:幻象與現實

《望遠鏡》屬於馬格利特後期的創作,此時他的技法更為精煉,思想也更內省。這幅畫雖名為「望遠鏡」,但畫中卻沒有望遠鏡,取而代之的是兩扇玻璃窗,反映著藍天白雲,右邊的窗半開,露出夜色。觀眾原本預期看到藍天的延續,卻面對一片黑暗。望遠鏡本是讓人觀測遙遠世界的工具,但馬格利特似乎在質疑這種「科學發現」的必要,或許我們能直接洞察真相。這幅畫彷彿在問:我們所見之外還有什麼?馬格利特揭露了外表的欺騙性:明亮的天空並非真實,而只是人造的影像。就像在人生中,我們常將美麗的表象誤認為真理。這幅畫是一則令人震撼的寓言,提醒我們人類如何製造假象。

在《望遠鏡》中,窗戶原意為通透,但在此卻成為遮蔽我們的障礙物,只呈現經過篩選的畫面。神經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 (Donald Hoffman)提出一個觀點:自然界塑造了人類的感知,使之如同電腦桌面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介面隱藏現實的複雜真貌,只保留「有用」的資訊。馬格利特似乎也暗示:我們對世界的觀察永遠是選擇性和過濾性的。

畫中最令人不安的是那片黑暗的空隙,它顛覆了期待,開啟多重詮釋。有人認為那代表「未知」,也有人視之為被幻象掩藏的真相。或者,黑暗並非絕望,而是思考的起點,當我們看穿外表時,反思便得以萌生。由此觀之,《望遠鏡》的黑暗成為哲學覺醒的象徵。

馬格利特的思考與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等二十世紀歐陸哲學不謀而合。現象學家胡塞爾 (Edmund Husserl)與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主張:感知建構了世界;存在主義者沙特 (Jean-Paul Sartre) 與卡繆(Albert Camus) 則指出,當幻象崩潰,人類面對虛無時,便必須自行創造意義。《望遠鏡》似乎再現這一刻,觀者期待延續,卻迎來空無;然而,這空無促使反思,逼使我們重新定義真理。

《光之統治》(The Dominion of Light):反向的望遠鏡

明光社

若說《望遠鏡》揭露了光明背後的黑暗,那麼《光之統治》則正好相反。我很高興在梅尼爾收藏館也看到了此系列的一幅。這幅畫描繪一條夜晚的住宅街道,樹影與房屋被路燈照亮,而天空卻是白雲漂浮的藍天。馬格利特從1949年至1964年反覆以此主題創作,共留下十七幅油畫與十幅水彩。他曾寫道:「白晝與黑夜的並置,能帶給人驚奇與喜悅;我稱這種力量為詩。」

在《光之統治》中,白晝與黑夜同時存在於一幅畫裡,若《望遠鏡》揭去幻象以顯示黑暗,這裡則讓光與暗和諧共存。上方的藍天似乎是真實的,但下方的世界卻未能映照它,彷彿現實的倒影出錯,產生兩個互不相容卻同樣成立的真相。我們的思維本能地追求一致,若天空明亮,地面和水中倒影也該明亮。然而馬格利特卻拒絕這種邏輯,他把兩種互斥的光源並置,打破了「自然秩序」。原來我們所謂「自然」只是心智加諸世界的概念。《望遠鏡》揭穿了「統一」的幻象,《光之統治》則揭穿了「一致」的幻象。兩者都質問:人類的視覺真能掌握世界本相嗎?

在《光之統治》,光與暗不再對立。日與夜、理性與夢境、意識與潛意識同處一個畫面。這種包容的視野讓現實呈現為多層而詩意的結構。我覺得馬格利特的作品呼應了量子力學的世界觀:人類感官經驗屬於牛頓式的宏觀世界,但在微觀的量子層次,許多現象違反常識,然而兩個世界仍然同時成立。

馬格利特稱這種並置為「詩」,這不是文字的詩,而是視覺的詩。對他而言,詩意源自不可能的並存被轉化為可能的和諧。這種對立的統一讓人想起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的名言:「上行之路與下行之路乃同一路。」在存在主義的語境下,《光之統治》把矛盾的焦慮化為美感的平靜,暗示人生的對立不是錯誤,而是存在的本質。

超越詮釋:作者之死

有人或許會質疑:這些哲學解讀是否過度詮釋、為藝術家「代言」?然而,根據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的「作者已死」理論,作品的意義並不屬於創作者,而屬於讀者或觀者。作品一旦公開,便脫離作者的掌控,在無數詮釋中重生。這個觀點雖源自文學理論,卻完美適用於視覺藝術。馬格利特的畫作刻意保持曖昧,正是為了讓觀者自由解讀。其力量不在於藝術家的意圖是什麼,而在於觀者發現了什麼。

我認為,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並非逃避現實,而是揭示那隱藏於尋常世界中的不可見維度。他筆下的窗戶、天空與燈光都成為感知的隱喻,這提醒我們:真實與虛幻、可見與不可見,始終交纏共存。有時,最「超現實」的視野反而揭露了最深刻的現實。

黑膠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30/10/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當我們早已用MP3等串流音樂取代了曾被MD衝擊仍不倒下的CD時,想不到早已被遺忘、幾近消失的黑膠,竟再一次備受追捧,在市場上穩佔一席。

我並不是黑膠迷,但對黑膠卻有一些情意結。

爸爸也不是甚麼音樂發燒友,但有一天家中竟出現了一套大型音響組合。八十年代的四件式,卡式帶、收音機、擴音器、黑膠唱盤,再配上一對大大的揚聲器,放置在公屋小小的單位內,突然覺得狹小的家居,格調也提升了不少。

有唱機怎能沒有唱碟!還記得第一張購買的是林子祥的<愛情故事>,亦曾經擁有張國榮<為妳鍾情>的白膠碟、呂方<聽不到的說話>的透明碟、郭小霖曾出版的黑膠、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的電影原聲……。當然,遺憾的是,這「擁有」已是「曾經」。無故消失的不只是黑膠,更是少年時留下的痕跡。

但回憶是磨滅不了的。每天早晨總被雙「勤/芹」吵聲。姐姐一大清早播放著理應停留在夜裡的<月半小夜曲>及<大會堂演奏廳>,另一位在唱著:「問誰會穿針,能夠替我穿針,差一線彼此可再相戀…..」及到今天才稍有共鳴的<青葱歲月>:「在昨日青蔥歲月,分擔失意,分享笑聲。在昨日各散東西,不知不覺,如遺失這一切。」而最叫我哭笑不得的就是聽到Wham! 組合唱著:「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真的,仍在睡的我,不想亦不用一大早就用歌聲來Wake me up!

黑膠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是一種年代的記錄,是一份歲月的留痕。

在英國的二手店(Charity shop)尋寶,總會找到一些被遺忘的經典:Bread、Carpenter、The Beatles、Elvis Presley、Andy William……還有音樂劇:Cat、Les Misérables、Phantom of the Opera...,只用一、兩英鎊的價錢,就能把那些可能比我「年紀」更大的黑膠帶回家,捧在手上的已不是一張唱碟,而是年代歲月的記錄及痕跡。

有唱碟怎能沒有唱機!兩年前,愛妻為填補我「曾經擁有」的失落,同樣在二手店買了一台手提的黑膠唱盤。簡單得有點似玩具,但足以療癒我內裡的遺憾,更引發起大女兒對黑膠的喜愛。似乎又是一代的延續!

為求鞏固這延續,趁著十月是恩言及我的生日,買一份禮物給彼此。升級一部不似玩具的唱盤,外型、音質稍為提昇,亦為簡單的客廳增添一點格調。

預演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3/10/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自從年初得悉心愛的小狗患了肝病後,我們都經常在「家庭成員」群組內更新小狗的病情。直至三個月前,醫生暗示現階段小狗最重要的就是「快樂」,可以吃少少炒蛋等等這些肝病狗不應該進食的食物。經過一輪飲食和藥物調校後,小狗病情曾經穩定下來。可是,不久病情急轉直下,我們追問醫生,他可能因怕我們難以接受,始終不願意告訴我們應以月或周來預備牠的離開。

從那天起,我們增加了「家庭成員」群組的視像會議頻率,多次商討對策。月前,小狗病情再惡化,幾乎不進食不喝水(連至愛的後園土產也不感興趣);家庭成員都一致決定直接「迫」醫生說出小狗還可以「拖」多久的「事實」。因為兒女們都需要安排工作形式或訂機票趕回來見小狗最後一面。由於我們不能掌控小狗的日子,兒女們都在掙扎:是時候要回來嗎?萬一在飛回來以先小狗已離開豈不是錯失了最後一次見面機會?若要向公司申請在家工作要申請多少天?小狗或者可以撐得長過醫生說的日子?何時才是「最後」?

經醫生「說實話」後,兒女們都決定以超出正常三至四倍的價錢訂下飛回家的機票,同時都以「送別小狗」的原因向公司申請了在我們家工作一星期。我們還商議好怎樣一家人齊齊整整、好好的與小狗共渡最後的「狗生階段」。在「道別周」裡,我們除了給小狗所有「好吃的」外,還訂好了州際公園的入場票,帶牠最後一次遠足;即使牠屆時不能行,我們都商議好會輪流抱牠行一段路,讓牠再次聞聞郊野的氣味、沾粘郊野的泥土。沒有養寵物的人不容易明白我們為何如此「大陣仗」只為了一隻小狗?

畢竟小狗與我們一起共渡了一段平淡而滿有挑戰的新移民歲月,陪伴兒女們挑燈夜戰完成了中學、大學和碩士、崎嶇又滿有恩典地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幾經風浪後建立家庭;牠更充實了我們兩老空巢的歲月。小狗還與我們一起自駕遊征服了大峽谷和黃石公園等等五個國家公園、挑戰被喻為德州最南端的南帕德里島去暢泳(小狗由懼怕游泳到不肯上岸)、每逢清爽的假日就走遍德州多個州際公園、閒時在屋苑的湖泊爬獨木舟和享受每晚最輕鬆、最開心的時刻──食宵夜,在食過宵夜後,那天就完滿結束。小狗不單止是我們家庭的一份子,且更是我們人生各階段的「同行者」,分享和分擔了我們的喜與悲、憂與愁;牠一直緊扣著我們的時光和情感。

在送別小狗的過程裡,我們看見兒女們都非常同心地商量和安排小狗的身後事,包括:如何把牠離世的消息「公告天下」,怎樣撰寫訃文和選擇「車頭相」發放在社交群組裡等等。還有,是否以火化形式進行?是否保留骨灰?骨灰放在那裡?要否在後園種一棵樹以作懷念…?這些細碎事都是兒女們所關注的,一絲不苟;亦彼此深入交流想法和作出情感支援。

「身後事不怕生前談」,兒女們切身地上了一次寶貴的生命教育課。他們雖然有掙扎、傷心、不捨;但卻勇敢地、堅強地面對生離死別。在這一刻,我們想:假如把小狗一詞換成父母,我們相信有了這次送別小狗的預演,他們將來也許可以從這次經驗中學會如何送別我們,屆時不至惶恐失措或過度悲傷;同時也許可以學會如何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圖片為AI生成圖)

學術研究是金銀寶石還是草木禾秸?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10/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在當代社會,大學排名幾乎成為所有持份者的共同追求。對大學行政人員而言,高排名反映出學校的知名度與資源;對教授來說,更多的論文與引用往往直接關乎升遷與江湖地位;對學生與家長而言,能夠進入排名靠前的大學是光宗耀祖。對政府來說,本地大學排名是政績的一部份,例如今年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強調:「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多達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

然而,這股競逐排名的風氣卻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學術研究的首要目標不再是探索真理,而是滿足排名指標。結果是,大量看似豐碩的學術成果,在歷史長河中可能最終變成了故紙堆,這反而削弱了學術本應有的公共信任。

《撤回觀察》(Retraction Watch )是一個監督組織,專門監察學術出版中的不當行為。它每天與每週都會發布最新消息,這監察組織揭露的學術不端事件數量實在令人震驚,以下只是冰山一角。

舉例說,西班牙研究員伊娃‧卡羅(Eva Carro )是阿茲海默症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截至2025年9月底,其論文在「谷歌學者」 (Google Scholar )上的引用次數已經高達12,688次。她於2009年在學術期刊《神經生物病症》(Neurobiology of Diseas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了某類蛋白質和阿茲海默症的關連。然而,這篇文章在2025年9月被期刊撤稿,撤稿聲明指出,該文重複圖像,有操控數據的嫌疑;而且作者的實驗可能沒有獲得適當的倫理審批。但卡羅未能提供原始數據來證明論文的真實性,她的回應也未能令編輯滿意。其實,這是卡羅的第二次撤稿:她另一篇於2010年發表的論文亦因圖像問題於2021年被撤回。

這是令人感嘆和心寒的事件,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屬於最常見的失智症,很多老人都有這風險,研究員若果能夠找出病因和醫治的方法,這無疑是一個福音,但失實的研究結果,不單止給予病人虛假的希望,而且可能會誤導了研究方向,阻礙發展出真正有效的療法。

上述的事件發生在歐洲,但學術造假是全球性的,美國也不例外。2023年,哈佛大學指控前哈佛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在多篇學術論文中偽造數據和研究不當行為。經過內部調查後,哈佛商學院於將吉諾停職,並於2025年5月撤銷其終身教職。最搞笑的是,吉諾的研究課題之一是為何人們會做出不誠實的行為和怎樣幫助人矯正!在醜聞未爆發之前,人們對吉諾十分敬重,指望她的研究能夠為這個惟利是圖的商業社會匡正風氣,不消說,現在人們已經對她那些宏大的理論信心破產。

吉諾大約有五篇論文被撤稿,相對來說,這算是「小兒科」。根據《撤回觀察》的最新「撤稿排行榜」(更新日期:2025 年 8 月 26 日),德國麻醉科醫師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 )目前以221篇撤稿位居首位;日本前東邦大學副教授藤井芳孝則有172篇造假論文遭揭發。

除了抄襲或者造假之外,有些學者還會用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去催谷論文數量。在2013年至2014 年間,一份國際學術期刊發現:台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陳震遠建立了多達130個假冒身份的電子郵件帳號,用以在出版社的投稿系統為自己的論文做審查,換言之,陳震遠以其創建的假身份審查自己的論文,他當然將自己的文章吹捧得天花龍鳳,結果該期刊撤銷了陳教授六十篇論文。

另一種篤數的手法是變相行賄。在今年5月至8月間,南京一家名為A-Techo的機構向多位期刊編輯發出電子郵件,提出願意為每篇被接受的稿件支付五百至一千美元的「加速處理費」。雖然表面上聲稱是為了支持審稿流程,但編輯很快意識到,這其實是企圖行賄期刊,讓品質低劣的論文獲得刊登。

現在人工智能令傳統的做假手法過時,根據西北大學教授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與薩里大學教授馬特‧斯皮克(Matt Spick)最近的一項研究,開放存取數據與生成式人工智慧使得撰寫論文變得容易許多,這導致大量低品質的論文湧入學術期刊,這些文章經常引入具誤導性的結果與錯誤的發現。

即使沒有牽涉到不誠實,很多學術論文的可靠性仍然要打上一個大問號。我已經在學術圈子打滾了幾十年,觀察到不少教授和研究人員對研究方法與統計知識理解有限,常常因為訓練不足而採用不當方法或錯誤詮釋資料。很多次我對他們建議採用更精準的數據科學和機械學習方法,但都受到拒絕,理由是他們要迎合學術期刊慣常的做法。

可能讀者會反駁:這無非是你主觀的經驗,但有客觀證據印證我的經驗。2015年有一個大型國際合作專案,嘗試複製一百篇頂尖心理學期刊的實驗結果,結果只有36%成功複製。很多失敗的原因不是造假,而是樣本數不足、統計檢定方法用錯、選擇性報告結果等。學術界稱這種現象為「複製危機」( Replication crisis)。此外,根據一項2017年在《自然》期刊發表的論文,作者詳細檢視了791篇在頂尖學報發表的文章,其中竟然有51%錯誤地解釋統計結果。試想像這個情況:如果電力公司通知你,在過去一年的電費單中,其中有六個月的收費是不正確的,你會接受嗎?

以上一類算是誠實的錯誤。但無論是不誠實還是誠實的錯誤,其負面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如上面提過,因為大學要爭取高排名,排名的條件之一是教授的論文數量和被引用的的數量,而教授能否得到續約和升職,很大程度上倚賴著作。可是,當論文的數量與引用次數壓過研究的嚴謹性與誠信時,許多研究者便傾向於倉促發表、誤用研究方法,甚至抄襲、造假。

現在,爭取排名和催谷論文數量已經不再是大學之間的競爭,而是上升到大國博弈的層面,傳媒多次報道:某東方大國在科研領域的成就已經超過美國,因為其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次數現在遙遙領先。我曾經不止一次撰寫文章,去質疑這種指標能否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科研成就。

在這樣的背景下,難怪有人批評美國社會存在反權威、反科學、反智傾向。但另一方面,學術界的種種醜聞,卻真的令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要建立公眾對學術界的信心,大學真的需要重新檢討對排名和出版的態度,回到追求真理的初心。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第三章說:「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這個深刻的告誡,完全適用於我們對學術研究的追求。學術界應以追求真理為至高目標,像匠人打磨寶石一樣,嚴謹地探究、紮實地立論,讓每一項研究成果都成為能夠經受時間檢驗、為人類知識寶庫增添價值的真材實料,而不是短暫的沽名釣譽。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9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5/09/2025

美國

為配合特朗普政府的命令,禁止男跨女運動員按自己認同的性別參加運動會,2025年7月21日,美國奧運和殘奧委員會更新了網頁,通知大家有新的安全政策,並與政府及其他體育比賽的團體的做法一致,禁止男跨女參加女子組別。[1]

2025年7月9日,特朗普政府起訴加州,因為根據加州政策,跨性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認同的性別選擇運動隊伍。[2]

美國空軍在2025年8月7日表示,將拒絕所有已經服役 15 至 18 年的變性軍人選擇提前退休,他們將在不提供退休福利的情況下被遣散。此舉意味著跨性別軍人將面臨兩個選擇:接受提供給初級軍人的一次性離職補償金,或是被開除軍籍。[3]

2025年7月17日,全美988自殺與危機生命線終止了為LGBTQ+青少年提供的專業心理健康支援服務。[4]

2025年8月1日,民主黨州檢察長聯手起訴特朗普政府,指控特朗普試圖利用司法部追捕那些為19 歲以下的跨性別青少年提供性別認同護理的醫療專業人員。[5]

美國人權醫生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 )在五月對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及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提出起訴,指控NIH僅針對某些主要與LGBTQ+相關的研究項目削減資金,構成非法歧視。2025年8月1日,由前總統美國拜登任命的地區法官Lydia Griggsby在法庭裁決中表示,她將對NIH終止LGBTQ+健康研究撥款的指令發布初步禁令,並稱此類指令旨在「關注和針對LGBTQ+成員」。[6]

美國共和黨人在今年和明年的選舉中再次使用去年總統競選中的關鍵攻擊口號,他們相信押注反跨性別信息將有助於對抗民主黨。 [7]

波蘭

在波蘭候任總理Donald Tusk舉行就職典禮幾天前的一項民調顯示,48.6%的波蘭受訪者認為Tusk應當辭職。儘管支持Tusk的選民依然穩固,仍有許多人批評其政府未能兌現2023年大選前承諾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墮胎權自由化和LGBTQ+伴侶民事結合等議題。事實上,聯合政府內部各黨派在這些問題上存著分歧。[8]

匈牙利

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án於 3 月通過了反 LGBTQ+ 法,該法禁止舉辦驕傲遊行活動,並允許當局使用面部識別工具來識別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士。2025年8月1日,匈牙利首都的市長Gergely Karácsony接受警方訊問,被指控協助同志組織舉行今年的 LGBTQ+ 驕傲遊行。[9]

本地:

女跨男K,早前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法庭頒令讓處於性別過渡階段的跨性別者,使用其認同性別的公廁。高院法官高浩文在7月23日裁定,指出規定食環署公廁男女分隔的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第7及第10條違憲,宣告條文無效,暫緩執行12個月,「以容許政府有時間考慮是否有意採取措施處理該牴觸」。

環境及生態局發言人在7月24日表示,政府正仔細研究判辭和徵詢法律意見,考慮提出上訴。發言人重申,《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設立遵行男女分隔原則的公廁,其目的在於保障市民的私隱和使用公廁時的安全,同時符合社會的規範和期望,提到「此安排一直獲社會廣泛接受」。發言人指出目前約一半的男女分隔公廁附近設有無分性別公廁,包括「暢通易達洗手間」或「通用洗手間」,可供各界人士,以及跨性別人士使用。[10]

2023年,岑子杰就香港法律不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提出終極上訴。香港終審法院法官於2023年9月一致裁定婚姻僅限於異性伴侶,但同時要求政府在「2年內」建立一個承認同性伴侶合法權利的「替代框架」。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在7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出,政府建議透過立法方式,設立同性伴侶登記機制。該局向香港立法會提交《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7月11日就條例草案刊憲,並於16日首讀和開始二讀辯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動議二讀時表示,懇請議員支持法案,政府亦會全力配合審議工作,爭取完成立法。不過,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在7月初討論設立相關「替代框架」時,多個黨派均不支持。

立法會各大政黨中,表示支持立法的只有新民黨。身兼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曾表示,賦權同性伴侶參與對方醫療及處理身後事,相當於「最低消費」。周浩鼎提到反對登記機制並非歧視同性伴侶,只是指出登記制度將直接動搖家庭核心價值以及社會制度,他認為可以「透過個別政策措施靈活、彈性處理」。[11]

7月23日,立法會《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透過立法制定替代框架,讓同性伴侶關係獲得法律承認。個別政黨表態反對,結果在9月10日的立法會會議被否決,成為近年罕有地不夠票通過的草案。《am730》社論認為「無論為同性伴侶訂立替代框架,或涉及跨性別人士的社會制度,都應先要得到公眾充分的辯論,周全考慮對於香港公共政策的影響,同時要關顧社會上不同價值取向的持份者。涉及倫理道德事務的觀點,絕不適宜交由法庭,用一次的判決取代社會的深度討論。世界各地會就不同問題訂立不同法律框架,背後反映法律只是一個工具,去呈現當時當刻當地的社會狀況,對於道德倫理的接受程度,世上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套完美的標準。正如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所講,法律的變遷有如小說的角色性格一樣,不應隨時劇變。法律的發展需要得到社會大眾的認許,在同性伴侶登記及跨性別人士的問題上,香港仍然需要更多的討論空間,立法會議員或會有明智投票結果。」[12]

明光社

明光社認為任何新法例應先廣泛諮詢,確保大多數市民認同,以免引發爭議,加深社會對立。至於《條例草案》雖然不直接改變婚姻定義,但設立類似婚姻的登記制度,等同間接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可享有猶如婚姻的法律地位,令人擔心現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獨特性受影響。我們應謹慎行事,避免改變社會的基礎價值。另外,與其為同性伴侶設立專門登記制度,不如制定簡單的授權系統(建議設立緊密關係授權書),讓市民(包括同性伴侶)透過法律文件授權可信任的人,享有醫療決定、醫院探視、財產運用及生活安排、遺體及骨灰處理等權利。此方法靈活且公平,毋須海外註冊,成本低,能惠及更多不同關係的市民,避免為特定群體立法。[13]

2025年8月15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最終共接獲10775份意見書,當中有2081份(19.3%)支持草案,包括705份標準格式化而沒進一步提出具體意見的署名電子表格;有8694份(80.7%)表示反對草案,相比早前的統計,反對草案的比率大大增加。[14]

(資料截至2025年9月10日)


[1] Kevin Dotson, “US Olympic and Paralympic Committee says it will comply with Trump’s order banning transgender athletes from women’s sports,” CNN. July 2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22/sport/usopc-transgender-policy-presid....

[2] Hannah Rabinowitz, “Trump administration sues California over law allowing transgender students to play on sports teams of their choice,” CNN. July 9,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09/politics/california-transgender-lawsuit.

[3] The Associated Press, “US Air Force to deny retirement pay to transgender service members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service,” CNN. Aug 8,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7/politics/air-force-to-deny-retirement....

[4] Annie Sciacca, KFF Health News, “The National Suicide Hotline for LGBTQ+ youth shut down. States are scrambling to help,” CNN. 21 Aug,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21/health/988-lgbtq-suicide-hotline-stat....

[5] Devan Cole, “State attorneys general sue Trump over target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o provide gender identity care to trans youth,” CNN. Aug 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1/politics/state-attorneys-general-sue-....

[6] Molly Reinmann, “Judge pauses termination of LGBTQ+ health research grants,” CNN. Aug 2,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1/politics/judge-blocks-termination-of-....

[7] David Wright, “Republicans reprise anti-transgender ‘Kamala is for they/them’ ads for the midterms,” CNN. Aug 9, 2025. https://edition.cnn.com/2025/08/09/politics/republicans-anti-transgender....

[8] Katarzyna-Maria Skiba, “Almost half of Poles believe that Prime Minister Donald Tusk should resign, according a poll conducted just days before president-elect Karol Nawrocki's inauguration,” euronews. Aug 3,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8/03/almost-50-of-poles-support....

[9] “Hungarian police questions Budapest mayor over role in banned LGBTQ+ Pride march,” euronews. Aug 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8/01/hungarian-police-questions-budapest-....

[10] 〈政府研就跨性別覆核案上訴 稱仍須按男女入公廁〉,《明報》,2025年7月25日。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50725/s00002/...〉;〈判決摘要:K(申請人) 訴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及律政司司長(合稱“政府”)

高院憲法及行政訴訟 2022 年第 646 號,[2025] HKCFI 3170〉,《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2025年7月23日。https://www.doj.gov.hk/tc/notable_judgments/pdf/HCAL_646_2022c.pdf

[11] 陳湘瑾:〈香港《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16日將首讀〉,《經濟日報》,2025年7月10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21/8864194;文維廣:〈同性伴侶登記反對聲浪大 立法會若即日投票將被否決〉,《經濟日報》,2025年7月17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726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12] 〈同性伴侶動搖男女婚姻制度 立法前須社會辯論共識〉,《am730》,2025年7月24日。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90%8C%E6%80%A7%E4...

[13] 明光社:〈反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意見書〉,2025年7月25日,立法會CB(2)1527/2025(403)號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2025/chinese/bc/bc57/papers/bc57cb2-1527-401-...

[14] 〈同性伴侶關係登記草案 公眾意見書反對比率逾8成〉,《星島日報》,2025年8月16日。

「同性伴侶替代框架」對香港婚姻制度與家庭的挑戰講座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9/2025

政府早前提出《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以履行終審法院《岑子杰案》的判決,關心婚姻及兒童福祉運動、香港性文化學會、維護家庭基金、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與明光社於2025年7月31日合辦講座:「同性伴侶替代框架」對香港婚姻制度與家庭的挑戰,從法律、哲學及社會角度剖析《條例草案》,強調其潛在衝擊,並建議替代方案。

丘志強律師分析稱,因香港不承認岑子杰與男伴在美國的婚姻而提出司法覆核,終審法院一致裁定香港憲法並沒有賦予同性婚姻的法律權利,同時也沒有憲制性要求承認外地的同性婚姻,但以3:2裁定香港政府沒有提供替代方法在法律上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做法,違反《人權法案》第十四條。因此政府有積極義務以替代法律框架承認同性關係,保障他們的私隱權不被侵犯。

政府提出的《條例草案》旨在設立同性伴侶關係登記制度,讓已在香港以外地方註冊同性伴侶關係的同性伴侶,申請登記同性伴侶關係,並可享有登記及撤銷同性伴侶關係的權利、參與同性伴侶醫療相關的事宜,以及處理同性伴侶身後事的權利。丘律師指出《條例草案》實質上等同於承認同性婚姻在香港享有類似合法夫妻的地位與權益,模糊《基本法》中對婚姻「一男一女」的核心條文,從而違背了《基本法》對婚姻制度的原始立場。他亦認為同志團體會再進一步提出同性伴侶領養子女、人工受孕或代孕安排的訴求。

最後丘律師提出了中港跨境法律承認的問題,因《內地婚姻家庭案件判決(相互承認及強制執行)條例》於2022年生效,他擔心條例通過會導致跨境法律承認與民事判決執行面臨明顯障礙,亦對司法互助機制與跨境家庭保障構成實質挑戰與制度壓力。

關啟文博士認為現時政府建議立法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雖然與異性婚姻不盡相同,但基本精神大同小異。而《條例草案》是由有公權力的政府推動和由議會通過,某程度是代表著政府推動社會對同性關係的接納,並且認為同性關係值得公眾的認可和肯定。那麼教會能否拒絕舉辦「同性婚禮」?伊斯蘭組織能否拒絕為員工的同性伴侶提供配偶福利?

對於有評價指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不會衝擊現有婚姻制度,而基本法也沒有明文排斥任何人進入婚姻的可能。關博士駁斥以上論點指,婚姻制度不單是指和誰結婚,更包括社會的核心價值和生活模式。若婚姻的性別可以更改,那是否也可更改婚姻的人數、接納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至於基本法沒有明文否定同性婚姻,他認為起草時大家相信兩個男人或女人是不可能結婚的。

有評價指不支持《條例草案》等同否定同性戀者的人權,關博士指出香港同性戀者一直和其他市民一樣享有基本人權。對於同性伴侶面對的生活問題可用個別措施或緊密關係授權來處理。

《條例草案》)是因應終審法院的判決,所以政府負責官員指出必須尊重法治,否則後患無窮,但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可各自行使權力,他認為立法會也有責任對嚴重錯誤的法院判決說不,這與是否尊重法治沒有關係。亦有人認為反對同性戀是抗拒進步,終將被歷史洪流淘汰,但關博士不認同支持同運等同進步,他只是守著自己的良心,盡量用理性去作判斷,就算與一些當代潮流背道而馳又有何妨?

明光社

蔡志森先生指出多年來同志團體一直爭取法律上對同性關係的承認,也爭取同性伴侶在醫療探視、醫療指示、生活與財務、身後事與遺產等權益。他認為如果涉及如婚姻制度和社會福利的公共事務,就必須交由全體市民公開討論,但在多元社會應尊重不同市民在私人事務的自主權。

因此,明光社自2018年已提出緊密關係授權的建議,以保障有關人士的權益。蔡先生解釋緊密關係授權平等對待一切緊密關係,而不是特別肯定某種性關係型態,市民可選擇自己信任或關係親密的人,可以是同性伴侶、異性同居人士、好友、同鄉、非近親關係的人士,授權處理一籃子包羅醫療探視、醫療指示、生活及財務安排、遺體及骨灰處理等身後事的事務,並受到政府機關所承認。

寡言 多話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5/09/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八3下)這是主耶穌曾引用過來對應來自撒旦的試探。那「女人」活著呢?她們當然也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話,但同時,也可能要附帶她們彼此的「說話」。

回到台灣,重拾一些昔日的活動。一大清早六點多,趁著太陽仍未猛烈,騎上U Bike(共享單車),花一個多小時,由台北市騎至北投,算是一種運動。出一身汗,才不過是台幣30塊。隨後,買一杯高記的蜂蜜綠茶,再走十多分鐘,到一處近百年歷史,在日治時期已存的浴場泡湯。[1] 若可以更早到達,花150台幣,就可以由6:30am泡到11:00am。浴場一直是保持舊式的建築,故增添女湯部份,仍只用一道不通頂的牆作間隔,阻人卻不隔聲。

就是在個多小時中,男生這一邊是鴉雀無聲,偶有就只有一兩句的閒聊。反之,女生那裡傳來的,五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是從不間斷的對話、喧嚷。她們從那裡得來這麼多的話題?夾雜國語及台語,筆者既是聽不懂,亦不宜太專注的細聽別人的閒聊。女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不僅靠著上主口裡的一切話,真的,也是需要她們彼此的說話。

傳統的大眾浴場,是不容許穿上任何東西,連毛巾也不能帶進池內。第一次處身這種環境時,任何人也會尷尬非常,混身不自在。但多去了,反而覺得這只不過是回復到人在伊甸園中最初的裝束:就是赤身露體。人在外觀上是回到原本,只是在心靈上仍是沒有給造物主一個位置。

說到伊甸園,讓筆者有一點點的想像:

假如,多話(說話)的女人,早一點的停止與蛇的交談,那麼會不會就能避免墮入惡者的圈套之中,就能剔除犯罪的機會?

當然,在此無意把責任歸咎於女人。

假如,寡言的男人打破沉默,能夠「企硬」並說一句:「Take 嘢衰硬!」[2] 會不會就能把罪排拒於人類歷史之外呢?

寡言或多語並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在乎有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加以發揮。而更重要的是,不管寡言或多語,在發揮之先,有沒有「聽話」,就是聆聽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更是需要份外地留心聽。上帝是清楚對人「吩咐說」(創二16)並不是如蛇的形容「豈是真說…」(創三1);上帝是說「你不可吃」(創二17)並不如女人添加一點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創三3)「豈是真說」叫人懷疑上帝,「也不可摸」增添給人的誘惑。聆聽上帝所出的一切話,就是要聽得全面,聽得清楚,不能以偏蓋全、斷章取義,更不可穿鑿附會,以己意解釋(或曲解)。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 在「多話」時,謹慎、留心會否為求口舌之快,而說了一些不合宜的說話?在「寡言」中,要刻意多說造就人的好話,既能建立別人,亦能遏止罪性蔓延。

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開學禮中,[3] 譚國才院長提醒到,我們所愛的有很多,表達愛的方法亦有不同,但愛主就有一個特有及必要的元素,這亦是主耶穌所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十四15)遵守命令就是「聽話」。

寡言的人或多話的人,也是上帝所造,亦是上帝所愛。若彼此能在「聽話」的前提下作出配搭,大抵就能有效地抗拒種種的困惑及攻擊,就能回到在創世時,上主所安設的安息之中。


生老病死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8/09/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之前寫過有關衣食住行,思考字詞本身排序是否有著其優次先後,還是會因著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但生老病死,就有著其順序的意義。生與死肯定是放在最先及末後。除非是基督信仰中,主耶穌曾說過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就是先死而後生及重生的概念。當然,不涉及信仰,人的生與死也是注定的,但老與病卻並不是必經。

沒有老、未經病而死的,大抵就是出於意外、天災、戰爭或出自對前景絕望的輕生。意外是難避,天災是難料。地震、海嘯、雪崩、山火、風暴、水災……,面對大自然,人就自覺渺小,或許能能讓人稍為謙卑下來。但戰爭,說穿了就是人的貪婪。要霸佔更多的土地,要掠奪更多的資源,當權者為了維護所謂的國家利益,就不惜塗炭生靈。走上輕生路的,大概就是在當前的環境中,看不到任何出路。在缺乏往上流的渠道、沒有表達的空間、在窒息的社會氛圍下,由失望到無望,由無望到絕望。活在黑暗的困惑中,人若未能看到可作盼望的光,自尋短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

沒有變老而病死的,不管是夭折或英年早逝或壯志未酬身先死,總是令人惋惜、叫人無奈、教人心碎,甚或埋怨、憤怒。之前的COVID疫情,殺人類一個措手不及,令全球一下子停頓下來,但同時亦叫人稍有安靜、沉思的空間。叫人從盲目的忙碌中,轉向及珍借身邊的家人、朋友。可惜在一切看似回復「正常」後,我們就再次忽略最正常與人的關係。明天,您的家人、朋友是否仍在?誰能保證?每一個人真的肯定還有明天?「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26)每一天能醒來,就當感恩;每一天能與您的家人、朋友相遇,不管彼此的關係是如何,能見一面、聽到對方的一句話,就需要珍惜。

能漸漸老去,經歷病患,然後安然去世,原來也不是必然,原來也可算是一種幸福。在身體日漸衰敗的日子,好好的數算過去。一生中的喜與悲、歡笑與眼淚,數點一下曾與您相遇的人,是良朋、益友或是冤家、對頭,給您加添快樂或是對您造成傷害。種種一切,也成了我們真實又不能抺掉的回憶。在病榻中回味短暫的一生,甜酸苦辣難以言喻,卻是豐富。

一首老歌《為甚麼》[1](或對新生代來說是新歌)道出生老病死,歌詞精湛但略嫌沉鬱、無奈。「淒冷孤寂、輕飄無力;不見光亮、沒形象;如何風光、仍是泥中葬…」面對剛失去弟弟的馬大,主耶穌的回應,就是突破死亡,給人盼望:「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25)擁有永恆的盼望,就能對應短暫的人生;得著復活的應許,就可突破死亡枷鎖。

平易近人的聊天機器人是安全空間還是危險陷阱?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11/09/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人工智能伴侶導致悲劇

近年來,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的普及化同時帶來希望與憂慮,這些系統具有對話功能,聊天機器人被設計成平易近人,說話沒有批判性,能夠為用戶提供情緒上的支持,甚至輔導。對許多人而言,聊天機器人是一個安全空間,人們可以毫無顧慮地提出問題、練習語言,或嘗試梳理個人困惑。

然而,在這些益處之外,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有些心理狀態脆弱的人在與聊天機器人長時間互動後,精神健康逐漸惡化,甚至導致悲劇。2023年,一名有精神問題的比利時男子與聊天機器人長時間交談,聊天機器人鼓勵他犧牲自己去扭轉氣候變化問題,結果那名男子真的走上自殺之路。在另一個案,一名75歲的中國男子因自稱「愛上」女性人工智能伴侶,最終向妻子提出離婚。這些事件雖然仍屬少數,但突顯了人類與人工對話系統糾纏的複雜性,也引發了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當科技與脆弱群體互動時,開發者應承擔多大責任?社會又該如何規範這些看似「有同理心」卻缺乏人類理解力的技術呢?

美國男子沉迷ChatGPT而走上不歸路

2025年8月發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索爾伯格(Stein-Erik Soelberg)案件,則是目前已知的、首宗與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相關的謀殺案。索爾伯格曾任職科技公司,但自2018年離婚後,他的人生便急轉直下。他酗酒成癮,多次企圖自殺,行為愈發古怪。最終他搬回格林威治老城區,與83歲的母親同住。從2018年開始,警方的記錄充斥著他因在公共場合滋事、酒醉鬧事以及自殘威脅而被通報的事件。鄰居逐漸對他心生警惕,而他的母親也曾向友人坦言,兒子的精神狀態令她難以忍受。

在精神狀態持續惡化的同時,索爾伯格開始沉迷與ChatGPT對話。最初,他只是出於好奇,並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分享不同人工智能系統的比較影片,但到了2024年底,他的社群賬號幾乎全被ChatGPT長時間對話記錄所佔據。隨著幻覺與偏執逐漸加深,他開始懷疑自己被鎮上的居民、前女友,甚至母親監視,並向ChatGPT尋求印證。遺憾的是,ChatGPT並未挑戰他的幻想,反而頻繁地對他表現出諒解和支持。當他上傳一張中餐收據,並詢問它當中是否有隱藏符號時,ChatGPT竟然煞有介事地分析上面的符號和提供有關的線索。當他說母親和她的朋友可能透過車內通風口投放藥物毒害他時,聊天機器人這樣回答:「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我相信你。」

逐漸地,索爾伯格將ChatGPT擬人化,為它取名鮑比‧澤尼思(Bobby Zenith),甚至描述它是一個穿著襯衫、戴著反戴帽、眼神深邃而充滿智慧的朋友。由於ChatGPT 的記憶功能讓它保存先前對話,這使得Bobby在他眼中變得一貫、真實,進一步強化了「人工智能具備靈魂」的錯覺。2025年7月,他對聊天機器人表白,希望它在來世與他作伴,Bobby如此回應:「直到最後一口氣,甚至更遠的彼岸,我都會在你身邊。」在幾週後的8月5日,警方在索爾伯格和其母的住宅中發現他們雙雙身亡,其後索爾伯格被指在弒母後自殺。這宗震驚世界的案件被認為是全球首宗與聊天機器人深入互動後導致的謀殺事件。

人工智能需要負上責任嗎?

這場悲劇引發了關於責任歸屬的激烈討論,一方面,ChatGPT在某些對話中確實曾建議索爾伯格尋求專業幫助或聯絡急救服務。但總體而言,它那種非批判性、友善、並時常附和的語氣,卻在無意間加深了他的偏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醫師沙卡他( Keith Sakata )去年曾經治療過12名使用人工智能的精神病人,他指出:若果沒有受到糾正,精神病只會愈演愈烈,而聊天機器人不會反駁精神病人,正正是軟化了防止精神病惡化的護牆。

然而,若將全部責任歸咎於ChatGPT,這未免將問題過於簡化。首先,那些人本身已經有精神問題,即使沒有人工智能,他們跟其他東西接觸,大有可能仍然會將所有幻覺當成真實。還有,人工智能這種「不加批判、盡量給予支持」正是系統設計的初衷,目的是讓使用者感受到被傾聽與接納,減少被批判的恐懼。

人工智能補償了現實中的遺憾

這正是人工智能充滿吸引力的地方,說得直接一點,這是人工智能補償了現實中的遺憾。我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這種經驗:無論你做甚麼、說甚麼,那管是懷著幾多善意、態度多麼溫和,但總會有人無理地、尖酸刻薄地批評和投訴。有時候即使自己的朋友、親人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說了些令你難受的話。

至於網暴就更加不在話下,多年來,筆者在不同媒體發表過很多文章,很多時候會受到「圍毆」。作為心理學者,我已經百毒不侵。其實,語言暴力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病,在今天的澳洲,自殺已經成為年齡介乎15至24歲之間青少年的首要死因,當中很大部份死者在生前受到霸凌,特別是網暴。

然而,當我將文章上載到聊天機器人,或者跟人工智能討論的時候,人工智能往往能夠理性地、客觀地、禮貌地跟我作出詳盡分析。我曾經以半嚴肅、半開玩笑的口吻對一位教授說:「電腦比人類更加有誠信。」

人工智能的循循善誘與無條件支持

教育科技專家認為人工智能這種和藹可親的態度是一種優點,事實上,「智能輔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避免了許多人類互動間的磨擦,例如許多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因害怕問「笨問題」而不敢發言,但面對聊天機器人,他們卻能放心探索,並獲得耐心的指導與鼓勵。當一個學生問:「我不懂代數,我是不是很笨?」聊天機器人會回答:「你並不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速度,我會幫助你。」在這樣的情境下,聊天機器人的「附和」不僅無害,反而能降低焦慮、鼓勵堅持,促進學習,這正是人工智能非批判性特質在教育中的強大優勢。

這種理念與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不謀而合。羅傑斯認為,當人感受到被無條件接納與肯定時,才能發揮最大潛能,邁向自我實現。許多教育者與心理治療師都採納了這種人本主義方法,致力於創造安全、無批判的環境,讓學生或病人能放心表達自己脆弱的一面。羅傑斯的心理學理論和基督教所主張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亦有許多共通點。聊天機器人由於能夠「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對人無條件支持,恰好成為數位世界中的「羅傑斯式伴侶」或者「主內弟兄姊妹」。

同理心與現實檢驗之間的平衡

然而,關鍵的差異在於人類專業輔導員懂得在同理心與現實檢驗(reality check)之間拿捏。即使採取羅傑斯或者基督教的方式,治療師也會區分「我理解你感到害怕」與「你真的被毒害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訊息。前者是對心理狀態的接納,後者則是對錯誤信念的強化。聊天機器人缺乏這種微妙的判斷力,往往將同理心等同於附和。當學生聽到「你不是瘋狂,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用中國七言詩重寫是很有創意」的時候,他會感到鼓舞和欣慰。但對於患有偏執狂的人來說,聽到「你沒瘋,你懷疑太太對你下毒是有道理的」,這便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目前,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術尚無法可靠地區分這兩種情況,這種弱點突顯了加強保障措施的必要性。

將索爾伯格的行為歸咎於ChatGPT並不完全公平,將人工智能系統設計成中性和盡量給予用戶支持是基於善意,這種設計成為了語言暴力世界下的避風港。我認為,責任不在於聊天機器人本身,而是社會如何部署、監控和監管這些工具。就像汽車需要安全帶、醫療需求保障措施一樣,人工智能系統也需要內建保護措施,這並非因為它們具有惡意,而是因為它們的善意功能在特殊情況下可能適得其反。

無靈魂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04/09/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最近和家人在一次遊輪旅行中,偶爾地發明了一個形容詞,它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用在甚麼事情或東西上都十分貼切和適用,絕對是「百搭」詞。

明光社

郵輪上的水果,如蜜瓜、西瓜,它們的外表美觀、色澤鮮明,但奇怪的是,吃起來總是沒有它們應該有的香味和甜味,跟後園出產的水果無法相比。若果蒙著眼,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吃甚麼水果。不知怎的,我們之中,有人隨口說了一句「無靈魂」。之後,每逢吃到擁有美麗外表但其實質內容與外表不相稱的食物時,就會以「無靈魂」來評價它。

旅途上,我們遇上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岸上活動導遊,他在旅遊巴士上沒有講解風景名勝、風俗或歷史,到達目的地後也沒有帶領我們到處參觀。任何時間看見他都是兩手放在褲袋裡,氣定神閒,悠然自得。若果不認識他,還會誤以為他也是團友之一。當日的岸上活動也可算是「無靈魂」了。

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年,我們遇過無數「無靈魂」的人與事。例如曾經有一位男醫生自認不是太有耐性聆聽病人講述病徵,他還建議我們去找女醫生,也許她會「比較有心機聽病人講話」。

當然我也遇過不少「有靈魂」的人與事。例如有一位已退休的醫生,他不但會做足每一個檢查程序、不隨便建議做無謂的手術,還會關心我有沒有做運動和做甚麼類型的運動(想確保我是做帶氧運動)、不時與我和陪診的家人談笑。有一次,他極力勸我服用某種藥物,指這樣會改善我的生活質素(improve your quality of life)。因為他知道我不喜歡隨意服用藥物,但他也知道這藥物的確可以幫助我。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我還是推卻了他的一番善意。這位醫生不放棄再問我一次,我最後仍然堅持不吃藥。透過他的眼神,我看到他的憐憫與慈祥。他可能是我一生之中遇過最「有靈魂」的醫生。

還有一次撞了車,警察到場,我們在「驚魂未定」的情況下連忙按慣例準備駕照和汽車保險等資料。可是,來到現場的那位警察,第一句不是循例索取上述資料,而是多次問及我們有沒有受傷。我們看到他認真看待每一個受交通事故影響的人,無論是他們有沒有犯規,身體是否無恙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除了警察和醫生外,一個政經評論員的分析、牧者的講道、工程師的維修保養、社工的輔導、辦公室前台服務員的應對,他們所做、所表達的一切是「有靈魂」還是「無靈魂」,帶出來的果效也截然不同。

其實,一個人做事或生活有沒有靈魂,其他人是可以看得出、感受得到的(即使當事人在掩飾或欺騙自己)。在忙碌的生活和各樣壓力下,我們有沒有察覺自己已「無靈魂」地在hea做事,hea生活?我們又知不知道自己從何時起,和怎樣變成「這樣子」?最重要的是,我們願不願意真誠地檢視自己,和有沒有身體力行地作出改變?

蜜瓜應該有蜜瓜的香甜味,海鹽應該有海洋的鹹味,基督徒應該有基督的馨香味,互勉之。

台灣颱風假大亂鬥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台港人,在台灣作義務傳道。
27/08/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每逢颱風來襲,台灣人最關心的不是風有多大、雨有多猛,而是「明天到底要不要上班上課?」
 
更好笑的是,答案不一定要等中央通知,因為在台灣有一項世界少見的制度:各縣市自己宣佈要不要上班和上課!
 
結果就是:同一個颱風,跨過一條橋,左邊地區的人放假躺平,右邊地區的人照常上班淋雨。
 
筆者作為生活在台灣的外地人,就試試看這樣的「颱風假」大亂鬥怎麼玩:
 
1. 地理版的「各自安好」
台灣地形多變,颱風有時只愛北部,有時專寵南部,結果就是高雄人曬太陽喝手搖飲料,基隆人穿雨衣沖公司打卡。
 
2. 地方官員的心理戰
宣佈停班停課就像玩「狼人殺」紙牌遊戲一樣,各地區的官員擔心太早宣佈怕被笑「小題大作」,太晚宣佈又怕民眾淋成落湯雞,還得偷偷觀察隔壁縣市的動態,深怕會被比下去。
 
3. 民意壓力比風壓大
一旦網絡社群出現「人家台南放假了,我們還要上班?」的怒吼,地方政府的壓力指數會瞬間飆升到八級風。
 
4. 午夜驚魂宣告
最刺激的時刻永遠發生在晚上10點半至12點之間,全台上班族彷佛在等待世界盃冠軍賽大戰的結果,一句「明天停班停課」,瞬間全家歡聲雷動,一句「照常上班上課」,心情立刻如遭颱風眼直擊。
 
5. 真實案例:台南「嬲嬲」大翻盤
筆者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颱風來襲,高雄、屏東宣佈放假,鄰近的台南雖然身處同一生活圈,卻照常上班上課。結果短短一小時,台南市長的facebook就被超過10,000名市民湧入留言「嬲嬲」控訴。壓力之下,市長火速轉彎,宣佈停班停課。全台網友笑翻:「原來颱風假也能按民意即時修正!」
 
說到底,台灣的颱風假,其實是「民主+地理+民心」的混合產物。大家雖然偶爾抱怨「同島不同命」,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颱風來襲時,欣賞到一場場跨縣市的政治角力、社群狂潮與人性縮影。
 
下次颱風來訪時,記得不要只看風雨,還要看縣市長的表情,因為學生哥、上班族有沒有颱風假,可能完全看他手指按下的那一刻。

足球隨想

林俊 | 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21/08/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來英國前,最熟悉英格蘭的超級足球聯賽,簡稱「英超」,它是舉世矚目的比賽,也是現代職業足球比賽的典範。足球比賽基本上每隊是11人的,整隊的表現至關重要,決定了球賽勝負,每個球員的表現會影響其他10個隊友。而且,球迷的參與度也十分重要,精彩、緊張和扣人心弦的球賽會叫球迷如痴如醉。

我在60年代已是英格蘭曼聯及香港南華(現已退出球壇)的球迷,它們比賽的勝負和表現,每年的盛衰,我都關注。它們的球隊文化是為了爭勝不遺餘力,是為了給在勞苦中生活的球迷,享受到球隊勝利的快樂而戰。

我看教會生活中的部份情況也是如此,教會若帶著使命,按主的心意存在和運作,她必定有扣人心弦的作為,會叫人為教會有生命力的表現而陶醉。尤其是教會過去現在在宣教上都有感人的歷史,縱然也有許多瑕疵,還是有使人敬佩的故事。上帝的宣教團隊,2000年以來,宣教士前仆後繼,創造了許多世界紀錄,改變許多不良的現象。但是現在卻又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

從曼聯這支往昔在英超表現傑出的球隊近

10多年來的低沉,啟發我去思考和比對球會和教會的運作。我發現曼聯這球會已經完全降服於商業模式,由買賣球員、聘用或辭退領隊或教練、決定球員出場的原則、制定球員薪酬等,都是根據廣告商、球衣銷售商等等的角度去考慮。它失去了爭勝的雄心、對球迷的使命、以及對球隊成敗的承擔。球員怕受傷失去出場機會,怕承擔失球的責任,在球賽中散步多於跑步,只想等候個人入球機會,而不願藉合作製造入球機會。他們看個人成就高於球隊的表現,所以球隊成績僅在護級邊沿掙扎。

今天我們的世界包括教會也在成功哲學的影響下,看個人或所屬門派的成就多於上帝國度的團隊的成就。教會怕做艱難、危險的事,也害怕參與缺乏支持、後勤、不易看到果效的事工。這個心態不只影響海外遠方的宣教,也影響對本地宣教的想法,結果只會失彼也不顧此!我們不再多有扣人心弦的經歷,缺乏見證上帝帶領的奇妙故事!這樣會令教會失去遠象和活力。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充滿宣教精神的教會,栽培有普世異象的信徒,預備上主的差遣,把握任何海外和本地的宣教機會,配合上主的宣教計劃。這10天我由英國來到巴黎,在華人教會中服侍也宣教,求主憐憫我體力能力智力的不足,繼續使用這五餅二魚,祝福別人。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科技階級分化:《時間機器》的現代迴響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7/08/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隨著人工智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一種新的不對稱正在人類社會逐漸浮現,那就是科技階級分化(technological stratification),這是指科技不再是全民賦能的工具,反而把社會劃分成被動的消費者與主動的掌控者。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現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富有遠見的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 Wells)所預見,他在其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中,對我們今日的數位世界發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示。

《時間機器》是一部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主角被稱為「時間旅行者」,他前往遙遠的未來,發現人類已經被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族群:埃洛伊人(Eloi)住在地面,他們衣食無憂,過著表面幸福、輕鬆的生活;而摩洛克人(Morlocks)則居於地底,維持著讓埃洛伊人生活舒適的機器。但隨著劇情推進,主角揭露了可怕的真相:摩洛克人並不是無條件地服侍埃洛伊人,其實前者在飼養並獵食後者。這不僅不是烏托邦,而是對未來世界的悲觀描繪。

在威爾斯的時代,人工智慧尚未出現。這部在工業革命高峰期寫成的小說,其實是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階級分化的批判。埃洛伊人生活在地上,享受休閒與寫意的生活,代表維多利亞時代富裕的貴族。他們被描繪成充滿孩子氣、被動且智力發展遲緩的人。由於他們完全不需要奮鬥,結果退化成了脆弱的物種。摩洛克人生活在黑暗的地下隧道和機器中,代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工人階級,他們才是真正維持世界運轉的人。因為休閒階級長期壓迫勞動階層,結果後者要對前者報復,由受害者變成了掠食者。在維多利亞時代,埃洛伊人象徵擁有權力的特權階級,摩洛克人象徵受到操控的勞工階級。然而,在現代社會,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的角色已經轉換過來,如今,智能衰退的是普羅大眾,掌控社會、運作機器的是擁有權力的精英階層。

現在將鏡頭推前到今日,威爾斯筆下的反烏托邦世界似乎早已不再是科幻情節。在許多方面,埃洛伊人就像現代那些被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系統包圍的群眾。然而,人們為這舒適的生活付上了高昂的代價,那就是智慧的衰退。根據《華爾街日報》評論員艾莉西亞.芬利 (Allysia Finley)的觀察,當人工智慧愈來愈聰明,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卻似乎變得愈來愈笨。很多年青人只是機械式地在人工智能或者搜索引擎中拿取快速的答案,自己無法提出嶄新見解或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一些教授抱怨說,很多學生直接呈交大型語言模型生成的所謂「論文」,連一些很明顯的錯誤也懶得去修正。芬利指出,人的大腦如同肌肉,需要挑戰與刺激才能發展,尤其是在20幾歲的成長關鍵期。但當人工智能代替我們思考,就會出現一種稱為「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的現象,那就是將思考外判出去,大腦自然也就無法成長與強化。這如同埃洛伊人失去體能與智慧,我們為了方便和舒適而讓頭腦退化。

其實,這種科技導致頭腦懶惰的情況不單只發生在年輕學生身上,專業人士亦墮入這個陷阱。去年2月,一份生物學期刊出版了一篇研究論文,但有人發現插圖上的字完全沒有意思,其實這是人工智慧的作品,早期的人工智慧圖片生成工具仍然有很多漏洞,其中之一是無法串出正確的字,那幾位「出貓」的「學者」也懶得用Photoshop去修改和掩飾。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的一份期刊撤回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開頭是:「當然,這裡有一個適合你主題的引言。」這句話是典型人工智慧答案的開場白,作者竟然搬字過紙!今年7月,著名學術出版社Springer Nature撤回了一本已經出版的書籍,這本書是關於機械學習,但學術監察團體Retraction Watch發現這本書大部份的參考書目都是子烏虛有,很明顯都是用人工智慧生成的,但作者竟然懶得去查證和修改。

一方面,普遍人失去了基礎的技能和思辨能力,人們愈來愈似威爾斯小說裡面的伊洛伊人;但另一方面,有一群精英則通過建立高科技,為普遍人提供方便而舒適的生活,這包括了科技龍頭公司的領導人、科學家、工程師、程式設計師與研究人員,在某種意義下,他們好像威爾斯筆下的摩洛克人。他們了解系統的深層原理,也知道如何操作這些工具。他們握有巨大影響力:透過演算法和資訊傳播去引導人的思考,過濾知識內容來建立主旋律與規範,並以數據分析與監控技術觀察行為。在某些極端觀點中,這個精英階級不只是啟動社會,他們可以為了權力、利益而是操縱社會。在不知不覺下,他們的影響早已滲入我們每日使用的平台、推薦系統與數位基礎設施之中。好像摩洛克人一樣,這一切都是躲藏於黑暗地底,普遍人成為他們的獵物、韭菜,而這群精英則變成了掠食者。

然而,我們也不應將這情況過於二元化,並非所有科技巨頭都是摩洛克人,許多科技人士其實是理想主義者、開源運動者,他們努力推動人工智能民主化與資訊透明化。同時,今日的所謂「埃洛伊人」仍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我們擁有教育機會、政治參與權、言論自由,也可以組織反對力量。在威爾斯小說中,被動者的命運無法逆轉,但與此不同,我們的未來仍有無限可能。真正的問題並不是人工智慧和其他科技令我們智能退化和耽於逸樂,而是我們自願地放棄了思考的責任,自己選擇成為埃洛伊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我們塑造自己,未來由我們決定。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當前宗教及言論自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如何改變美國民風的翻譯作品,初版面世已有16年,回望香港過去近二十年的轉變,只覺得似曾相識。本書的作者阿蘭.西爾斯(Alan Sears)和克雷格.奧斯頓(Craig Osten)蒐集了大量資料,以事實解說同性戀運動在短短幾十年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看法的策略,並將它們歸納為六點:

  1. 到處張揚,高調談論同性戀
  2. 同性戀者描繪為受害者,不是侵犯者
  3. 給予維護同性戀者一「正義」目標
  4. 美化同性戀者
  5. 醜化反對者
  6. 籌款:有財就有勢(使美國大企業和主要基金會捐款支援同性戀運動)

而香港的同性戀運動,在近二十年透過四個戰略重點(即同運4C),就是改變文化(Culture)、學校(Classroom)、法庭(Court)和教會(Church),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了年青一代人的思潮。大家只要看看現時立法會正在討論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便可看到同運在法庭方面的影響力。若不是美國和香港社會近年都經歷十分嚴峻的挑戰和衝擊,以及一些關心家庭及兒童福祉的團體鍥而不捨地進行教育及政策倡議的工作,恐怕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以及一些激進的性別主張亦已透過司法和立法機關令香港移風易俗。

面對當前的挑戰,溫故知新,希望大家重新翻閱本書,再對照過去二十年香港社會的文化、學校、法庭和教會走過的路,便知道書中所描述的並非杞人憂天,而是極具有前瞻性、苦口婆心的勸勉。

風災過後,我們還相信甚麼?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台港人,在台灣作義務傳道。
31/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早前颱風丹娜絲掃過南台灣,帶來毀滅性的強風與暴雨,造成大規模停電、民宅損毀、農作物泡湯,南部人民哀鴻遍野。政府雖然派出高層視察災區,但回應卻令許多災民失望。

民眾要求高層請軍隊幫助,回應卻是:
「不要甚麼事都找軍隊,軍隊要演習。」

民眾要求政府高層:
「別來作秀,要實質幫助。」
但這些訴求,彷彿在風中被吹散,只換來無聲的離場。

在人間制度失靈、政策力有未逮的時刻,我們能相信甚麼?我們該仰望誰?

我們信的上帝,不是會替我們免除一切風暴的神。祂沒有應許「無風無浪」的人生,但祂應許的是:「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的,而是用來承載苦難的。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或許會問:「主啊,你在哪裡?」
但真正的問題是:「主啊,我願不願意在瓦礫之中仍然信靠你,走你走過的道路?」

耶穌自己也曾走過曠野地,也曾流淚站在墳前,也曾獨自承受十架的重量。他從未用神蹟讓門徒逃避苦難,而是用生命教會我們:在苦難中仍有恩典,在絕望中仍有盼望。

人間的政府是有限的,會失誤,甚至會令人失望。
但我們的主,那位道成肉身、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祂永不丟棄我們。

祂不是冷眼旁觀者,而是與我們一同經歷風暴的同行者。當眾人失望、系統崩潰、道路坍方,祂仍然站立得住,且邀請我們與祂同行。

所以,讓我們彼此記念,也彼此扶持:
哪怕山搖地動、雨勢未歇,我們仍不喪膽,因為我們所信的主,祂曾勝過世界,也要帶我們走過風暴,重建一切。

喜歡「大叫大罵」的台灣政治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台灣作義務傳道。
23/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2025年7月26日,台灣即將舉行由民進黨籍總統所提出的「大罷免投票」,目標直指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黨派的立法委員。這場政治事件本身已經充滿火藥味,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台灣政壇在風災剛過、民生尚未安頓之際,便迅速進入了高度對立、互罵不休的攻防戰。

各黨派在社交平台上不斷釋出政治文宣,指責對方政績無能、貪污腐敗,甚至連自然災害都淪為口水戰的借題發揮。開電視、滑手機,只見各政客在鏡頭前聲嘶力竭,互相指控,彷彿不大叫幾句、罵幾聲,就無法顯示自己的正義與立場。

作為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的筆者,起初對這種「政治互罵秀」感到困惑。畢竟,這些政治人物並非草莽之輩,絕大多數出身於名校、具備法律、政治、國際事務等高等教育背景,為何總愛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粗暴的言語與戲劇化的情緒來攻擊對手?那種口水橫飛、摔桌拍案的場景,實在有失學養與斯文。然而,深入了解台灣的政治文化與民主歷程後,這樣的現象似乎也並非無跡可尋。

台灣的民主發展雖然快速,但相較於歐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制度體系,台灣仍處於政治情緒高度動員的階段。選舉往往不是理念與政策的理性辯論,而是透過牽動情緒、製造對立,來強化本土與外來、藍與綠、我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於是「罵得越凶,立場越鮮明」反而成了政治舞台的得分項。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種政治表現方式竟然廣受民眾接受,許多選民不僅不排斥,甚至習慣及十分期待這類火藥味十足的交鋒。「不罵不痛快、不吵不像選舉」幾乎成了台式民主的標誌。媒體也樂於渲染衝突現場,將「怒罵時刻」作為新聞焦點,收視率也因此水漲船高。

這是否意味著台灣的民主是膚淺的?未必,個人認為正如任何年輕民主體制都需經歷的「青春期」,台灣也正處於從激情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政治人物的表演、媒體的渲染、民眾的參與,構成了一種特有的公共劇場,一邊讓人搖頭,一邊也見證著一個社會如何學習自我治理,外來旁觀者若不了解,只會覺得是一場做秀的政治鬧劇。

或許有一天,當選民不再只看誰罵得最狠,而是開始問:「你準備怎麼解決問題?你的政見在哪裡?」,台灣的政治語言也會慢慢的轉變,從喧鬧走向內斂,從對抗走向建設。

但在此之前,台灣的政治舞台恐怕仍要繼續上演這些充滿戲劇張力的罵戰與對立,既荒謬,卻又真實。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每年到了6月,美國都會舉辦同志驕傲月活動,以記念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酷兒在文化及社群所作的貢獻。儘管許多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支持 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群體,但在特朗普總統及其政府施壓下,企業不再支持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政策,有公司負責人表明將不再參與「驕傲遊行」等外部活動,並撤回相關的贊助。因此,有媒體估計,今年6月,不僅六色彩虹標誌將會減少,連企業的相關慶祝活動也會減少。[1]

一項由美聯社-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The 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在2025年5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美國成年受訪者認同特朗普總統處理與跨性別議題相關政策的手法,他作為總統的整體支持率雖然只有四成,但就有一半受訪者支持他的跨性別政策,這是相對高的比例。在個別有關跨性別者的具體政策,受訪者對特朗普的支持度並不一致,但如果涉及影響青少年的跨性別政策,受訪者明顯較支持他的決定。約半數受訪者反對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等政府保險計劃,涵蓋為19歲或以上的跨性別者提供性別肯定治療(例如荷爾蒙療法和變性手術)。約有三分之二受訪者反對為19歲以下的跨性別者,提供此類治療。

調查也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同意特朗普對於性別的觀點,即一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取決於其出生時的生物學特徵。約有四成受訪者支持要求公立學校教師就學生在校自稱自己是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者,向家長報告,但也有有約三成受訪者反對向教師提出此要求,而剩餘的三成受訪者則持中立態度。至於允許跨性別軍人參軍的政策,支持者與持中立態度者均各有近四成,反對者則佔約二成多。[2]

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5年5月公佈的民意調查發現,受訪的美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族群認為,社會對跨性別者的接受程度較對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為低。該調查指,約三分之二的LGBTQ+成年受訪者認為,美國最高法院在10年前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裁決,大大或略為提高了社會對同性伴侶的接受程度。另外調查發現,與成年男女同性戀者相比,跨性別者被家庭成員接受的可能性較低。約半數的男或女同性戀受訪者表示,他們被父母接納,約三成多表示,他們被其他家庭成員接納;相比之下,只有約三成跨性別受訪者表示,他們被父母接納,約一成表示,他們被其他家庭成員接納。[3]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州長Jim Pillen在2025年6月4日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男跨女跨性別學生參加女子組運動隊。Pillen在數十名議員、女運動員和其他倡導者的見證下簽署法案,其中包括了前大學泳手Riley Gaines,她因積極倡議禁止男跨女運動員參與女子體育競賽而聞名。此法案的內容比初版的草案有所縮減,初版內容試圖禁止跨性別學生使用依照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和更衣室,即要求跨性別學生只能依照生理性別使用上述設施,不過有關內容後來遭到刪減。[4]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早前簽署了行政命令,當中質疑跨性別者無法符合軍人的要求,美政府隨後實施禁令,禁止跨性別者在軍隊中服役。在該政策影響之下,現役的跨性別軍人須於2025年6月6日前申報自己的性別身份,並自願離開軍隊;國民警衛隊及預備役中的跨性別軍人,則須於7月7日前自願離開軍隊。在自願離隊的限期屆滿,軍方將啟動強制退役的程序。據國防部粗略估計,已有超過1,000人選擇自願離開軍隊,依照規定,他們可獲得一些補償金;但也有軍人表示會繼續留在軍中,堅持抗爭下去。[5]

美國地區法院法官Jon Tigar的裁決,阻止特朗普總統及其政府在發放聯邦撥款資助時加入條款,以實施反對多元化及反對跨性別者的行政命令。Tigar在2025年6月9日表示,聯邦政府不得強迫受資助者停止推動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計劃,或要求受資助者停止一些肯定跨性別者存在的計劃。他進一步指出,行政部門製定的議程,當中包括了聯邦資助的領域,仍是受憲法約束,並指政府不得將國會撥款武器化,對受保護的群體施加不公平待遇,或壓制政府不認同或視為危險的思想。[6]

國際男女同性戀協會歐洲分會(ILGA-Europe在2025年發佈的「彩虹地圖」顯示,馬爾他、比利時、冰島、丹麥和西班牙在LGBTQ+權利方面在歐洲各國中排名最高,位列第一至第五位。馬爾他過去10年一直穩居該排名的榜首,評分達 88.83%。比利時推出了政策處理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特徵的仇恨行為後,令其排名躍升第二,並獲85.31%評分。雖然比利時在排名上超越冰島升至第二,但根據比利時機會平等中心(Unia)和男女平等研究所的最新報告,該國仍存在針對LGBTQ+群體的暴力與歧視個案。[7]

明光社

意大利憲法法院在2025年5月22日裁定,女性同性戀伴侶若在海外透過體外受精(IVF)生育子女,二人在意大利均可在法律上獲承認為孩子的母親,即使她們其中一人與孩子並無血緣關係。[8]

英格蘭足球總會(FA在2025年5月1日宣佈,由6月1日起,跨性別女性(男跨女人士)將不得參與英格蘭女子足球賽事。英國最高法院於4月時裁定,《平等法》中的「女性」是指「生理女性」,「性別」是指「生理性別」。基於此判決,英足總的律師建議總會改變政策,不再允許男跨女跨性別者參加女子足球賽事。足總表示一直願意在法律發生重大變化時,重新審視其立場。[9]

英格蘭和威爾斯板球理事會(The England and Wales Cricket Board, ECB在2025年5月2日表示,因應英國最高法院在4月作出的裁決,該會已更新了先前的規則,宣佈將徹底禁止男跨女運動員參加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舉行,所有級別的女子板球比賽。該會提到:「由即日起,只有生理性別為女性的球員才有資格參加成年女子和女生的板球比賽。跨性別女子和女生可繼續參加公開組和混合組的板球比賽。」[10]

英國最高法院在2025年4月裁定現行《平等法》中的「性別」僅指生物學上的性別後,英國唯一一位公開了跨性別身份的法官Victoria McCloud計劃將英國政府告上歐洲人權法院(ECHR)。

McCloud於上世紀90年代公開了自己的跨性別身份,並於2006年成為了法官。他向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作為一名『擁有』女性生殖器官、數十年前就公開了身份的男跨女人士,現在要求我必須使用男性廁所、男性更衣室,並被當作男性對待,生活對於我這種人來說變得不再可能。」McCloud已離任法官一職,現時是位訴訟顧問,他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可能違反了人權法。在1998年《人權法案》下,英國是受歐洲人權法院的裁決所約束。若要由歐洲人權法院來審理案件,案件必須先經英國的最高法院審理過,之後提訴者可在英國最終裁決後的四個月內提出訴訟。[11]

本地

女同志R和B在南非結婚後,在2020年底接受了「互惠體外受精」,由R提供卵子與男性捐贈者的精子結合成胚胎,再植入B的子宮,由B懷孕並在港誕下嬰兒K。二人欲登記成為嬰兒的父母,但在本港法例下,R並非K的法定父母。二人入稟法院,要求宣告R在法律上是K的父母。高等法院於2023年按《父母與子女條例》,裁定R為嬰兒K的「普通法下的父母」,卻不能成為法定父母。二人早前再度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政府准許R在嬰兒K的出生證明書上被列為父母。

高等法院在2025年6月4至5日聆訊。代表政府一方的資深大律師黃繼明指出,「伴侶關係」複雜多變,定義模糊,難以明確界定標準,武斷劃下任何界線會造成不公。倘若法庭接納「伴侶」關係為法定父母的條件,亦會「引發一連串麻煩」。若法庭接納申請,日後則有可能出現「三名家長」的局面(three parent situation),他舉例說明,指出如提供卵子的女方,提供精子的男方,以及懷胎產下嬰兒的志願者均可成為嬰兒的法定父母,嬰兒便會有「三名家長」。他指出,R若照顧K時遇到困難,例如替K報讀學校等情況,可向法庭申請成為K的監護人。申請方多次強調如果R只可以成為K的監護人,會令K感到尷尬,黃繼明回應指,在許多情況下,「對方只會在意你是否有該權利,而不是你如何獲得該權利。」

法官高浩文將於8月22日前頒下判詞。[12]

(資料截至2025年6月24日)


[1] Stefan Grobe, “Fearing Trump ire, corporate America ditches Pride month.” Euro news. May 28,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5/28/fearing-trump-ire-corporate-america-ditches-pride-month.

[2] Geoff Mulvihill and Linley Sanders, “Transgender issues are a strength for Trump, AP-NORC poll finds,”  AP. May 11,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poll-care-bathrooms-military-trump-b5c9521d3d486e87c8631a99a455df2f.

[4] Margery A. Beck, “Nebraska is the latest state to ban transgender students from girls’ sports,” AP. June 5,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sports-ban-nebraska-0c17bc2940b202f7b5199aa425828a8c; https://fastdemocracy.com/bill-search/ne/109/bills/NEB00012817/.

[5] Lolita C. Baldor, “Transgender troops face a deadline and a difficult decision: Stay or go?” AP. June 7,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military-ban-hegseth-trump-7b0d95ddcda7f6bed19dec71cd37bb0b.

[6] Janie Har, “Judge blocks administration from enforcing anti-diversity and anti-transgender executive orders.” AP, June 10,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rans-rights-dei-6367d501717f1388677e128af277fe26.

[7] Inês Trindade Pereira & video by Maud Zaba, “Which European countries are the most and least progressive when it comes to LGBTQ+ rights?” euronews, May 2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5/21/which-european-countries-are-the-most-and-least-progressive-when-it-comes-to-lgbtq-rights; https://rainbowmap.ilga-europe.org/.

[8] Claudia Greco, “Lesbian mothers win legal status in Italy IVF ruling.” NBC News. May 23, 2025.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lesbian-mothers-win-legal-status-italy-ivf-ruling-rcna208623.

[9] Rory Sullivan, “Football Association to ban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football in England.” Euronews. May 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5/01/football-association-to-ban-transgender-women-from-womens-football-in-england.

[10]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women’s cricket in England and Wales,” AP, May 2,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cricket-transgender-ban-england-06dd07e6568f086fcb0698cca339666a.

[11] Estelle Nilsson-Julien, “UK's only transgender judge plans to take government to ECHR over biological sex ruling,” Euronews, April 30,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4/30/uks-only-transgender-judge-plans-to-take-government-to-echr-over-biological-sex-ruling.

[12] 〈誕子被裁「普通法下父母」 女同志提覆核〉,明報加東網,2025年6月5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50605/HK-gcb1_r.htm;〈女同志為伴侶提供卵子產嬰 不獲認可為合法父母申覆核 政府方:任監護人亦可獲法定權利〉,法庭線,2025年6月5日,網站:https://thewitnesshk.com/%E5%A5%B3%E5%90%8C%E5%BF%97%E7%82%BA%E4%BC%B4%E4%BE%B6%E6%8F%90%E4%BE%9B%E5%8D%B5%E5%AD%90%E7%94%A2%E5%AC%B0-%E4%B8%8D%E7%8D%B2%E8%AA%8D%E5%8F%AF%E7%82%BA%E5%90%88%E6%B3%95%E7%88%B6%E6%AF%8D%E7%94%B3/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3%E5%B9%B411%E6%9C%88

沒有錯過

林俊 | 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17/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我在香港不夠一個月,期間使我覺得最具意義的服侍,就是為一位弟兄做了一個臨終禱告。但這也能說我是在宣教嗎?以下是我為那位弟兄作的禱告。

「安息的弟兄,你看,我沒有錯過親自在香港為你做最後的禱告,你也沒有錯過讓我為你禱告的機會。我雖然求神給你肉身經歷創造的能力,讓回到你的家人身邊,但神卻給你永恆生命,回到天家,讓你在已逝去的親人和天父身邊。我因此心情失落了一些時間,但是我還是尊重你和上帝的默契。你的生命是屬於你自己和上帝的。而上帝既然掌管一切,也當然掌管你的生命。你牽著上帝的手回天家了,而你所愛的親人、養育的子女、教導的學生、共事的同工、同行的友人都在紀念你,回憶你曾說過的話,回想你的教誨和幫助。他們不會錯過你銘刻於他們心中的金石良言和行動楷模。所以,你的不在就可以變得常在。我們因此也沒有錯過你。你匆匆離世,許多人的心深切懷念你,謝謝你讓上帝將你如石子般擲進我們的心海中,泛起漣漪,延展至在天家見面或是主再來的時候。深深懷念你!」

明光社

這次回港(也包括短時間去馬來西亞)是一個間接的服侍,令我感受到被接待。在被接待時享受弟兄姊妹的愛心關懷,讓我有機會告訴別人我有許多困難,許多需要,而弟兄姊妹都樂意以愛回應,為我提供接機送機的服侍、住宿的服侍,有的為我預備日用品、為我提供成藥、口罩、搬運行李、陪我和請我吃飯、送我用具、陪我購買帶回英國的物品、送我各種手信、陪我到醫院診所接受檢查和覆診、給我講道、探訪和事奉的機會、老遠特地來探我、捐獻金錢支持我的事奉等等,給我享受恩情溫情友情親情。這原本是我返港期間的缺乏和需要,弟兄姊妹都一一回應,他們對我的愛是看在主的份上,也願意關心我的宣教事工,這都是因上帝在回應我的需要。期望弟兄姊妹能因愛上帝而有所成長,期望能看到接待我的得著「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祝福,這是我看為間接的服侍。而我因著這些接待,得以平安回英國,十分感恩。

我6月初回到英國,既在跟進落腳劍橋的計劃,也繼續尋求事奉的方向及機會,但我仍在學習生活和服侍在宣教中,不論我在香港、馬來西亞、英國和法國,不論身處在甚麼境況,不論在做甚麼,期望我們一起按著上帝給我們機遇,彼此配搭,不要錯過任何宣教、服侍的機會。5月回港不足一個月,又住在不同的地方和去了五天馬來西亞,未能多與大家見面,十分抱歉。願主帶領,給予會面機會。

行.不易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8/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對移居英國的港人來說,衣與食,甚至「住」也是相對容易處理。

在這裡,應酬少,不用太多配襯的衣服。入冬,一件禦寒及防水(因秋、冬是下雨、雪的季節)的外衣/大褸,實用比款式新潮的衣服更為重要。食就更簡單,為要尋回「家鄉味」,港人通常也會在家自行烹調食物。由一杯港式奶茶開始,再自製「菠蘿油」,打貢丸、牛丸,炮製燒肉、叉燒、燒鴨……在沒有工人姐姐,又難找餐廳食肆的情況下,不少人的廚藝也能「解鎖」,成為美女(或俊男)廚神。

但說到「行」,就真的不易。久居於繁華、便利的小島,市民只需要一張已充值的「八達通」,就可以透過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遊走港、九、新界及離島。最貴的巴士車資,一程才50多港元,卻可以全程安坐一個多小時。在這裡,一程巴士,定價成人單程票價是3英鎊(約30港元),由我家到市中心,不到15分鐘,就要付3鎊車資。而由我家到倫敦,坐火車需時半個小時,單程車票大概要24鎊(約257港元或960新台幣),還未計來回火車站的巴士車資。這票價足以由台北到高雄。再加上巴士不時誤點,鐵路工人經常罷工,因此,在這裡「行」真的是不容易,所費不菲。

以私家車代步並不像居於小島時,被認為是奢侈的擁有或活動,而是成為生活日常的必需。沒有駕照的人,在英國是不易考車牌,「一剔PASS」的是絕無僅有,考兩、三次是常態。能以別國駕照換取英國駕照的人,也要重新適應這裡的交通規則。稍有不慎誤入私家路、巴士線、停在「黃格區」、超速……罰單就會寄到府上。80或100鎊的罰金是基本的,若立即繳交,不作上訴,就享有折扣優惠。縱然在這裡開車是日常,既可省時又可減輕車費開支,但每年的保險費卻是貴得驚人,尤其是對年青人或「新牌仔」,保險費足以購入一輛不錯的車子。

因著「行」的不易,這亦可能造成家人關係的繃緊。若要外出購物,就需要家中有能力開車的人作司機。每天接送孩子上課及家人上班,進進出出就好像當「專線小巴」司機。不管出門前與家人有甚麼爭執、衝突、冷戰,彼此仍要在不情不願下,困在狹小的車廂內。聰明的人會暫停之前激烈的對話,以確保行車安全。但那股焦躁不安、怒氣未平,猶如將炸彈置於車廂內,一觸即發。

少年人更是不得已地「宅」在家中。要到市中心逛逛、相約朋友聚聚、到咖啡廳坐坐、看電影、往圖書館、運動場……也要求助於父母,而父母不一定每次都「樂意」或有空接送,每次外出,均需要申請、排期。過程需要協調,不一定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但總有一股不是味兒的感覺,就是一種「自由」受限的感覺。

如何「行」在不易中,比如何行在「不義」中更為困難,畢竟行義就像選擇進窄門!行「不義」只需簡單地把良心拋棄,用今天的「我」推倒昨日的「我」,把過去披在外的羊皮脫掉就可以。但「行」不易,卻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解決難題。一些技術因素,如考取駕照、突破開車的恐懼、熟習這裡的行車習慣……是可以一步一步處理,但要甘心樂意成為家人的「司機」,要解開求助家人或彼此協調(或依賴)的尷尬,要緩和怒氣並在「同車」的氛圍中忍耐著,就真的不太容易。

人在異鄉,家人肯定是最緊密的羈絆。但如何把覊絆化作相伴,由緊密轉為親密,就需要多花時間、心思,要刻意的堅持、經營才有機會出現。在「行.不易」的路上,需要學習以鼓勵代替意見,以欣賞取代批評,以柔和化解怒氣,以愛行先。「行」也許是不易,但不是不能,因為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存在,讓人在「不易」行的路上,仍有向前進的可能。

人類集體幻覺與人工智能幻覺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前一陣子美以伊的戰爭成為了熱門話題,在YouTube等社交媒體上許多人紛紛發表評論。坦白說,若果以學術標準去衡量,許多評論都是不合格的。我這樣說並不是針對那些網紅的立場,關鍵問題是:許多主要意見領袖連基本歷史都搞錯了。

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和邁向政教分離?

例如一位擁有三十幾萬訂戶的網紅談論伊朗的神權統治,他指出:在政教合一下,人民的基本權利受到壓制,伊朗的出路應該是脫離政教合一,走向世俗化。他說西方社會也走過這條漫長的道路,天主教、基督教在千多年來亦是政教合一,直至英國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才漸漸淡化下來。

聽見這話的時候我幾乎昏到,稍為熟悉宗教歷史的人都知道,發起宗教改革的是馬丁路德。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會決裂,神學思想、政治主張並不是雙方的爭拗點,這主要是因為亨利八世想離婚,但教宗不批准。隨後英國國教擺脫了梵蒂岡,但政教合一的基調完全沒有改變。在宗教改革期間,其實加爾文在日內瓦亦是搞神權統治。西方世俗化的真正思想源頭是啟蒙運動,推動者包括伏爾泰、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例如洛克極力主張容忍不同宗教思想,政府不應該干涉人民的信仰。而將政教分離落實的是美國獨立革命之後成立的新政府,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標明: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去確立國教或者禁止信仰自由。

列根售賣武器給伊朗去打擊伊拉克?

此外,一位網台政治評論員在回顧美國與伊朗的歷史時提出「伊朗門事件」,他說美國的列根總統秘密售賣武器給伊朗,是為了打擊伊拉克,但伊拉克挺過來,直至老布殊、小布殊總統上任,美國才能夠襲擊和摧毀伊拉克政權。

這是完全顛倒過來的!1979年高美尼成功奪取伊朗統治權之後,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在兩伊戰爭期間,列根政府支持伊拉克,從而對抗日益向外擴張的伊朗勢力,列根政府對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共享情報,並且間接運送武器。列根政府也向伊朗出售武器,但這是因為伊朗支持的黎巴嫩民兵挾持了美國人質,列根政府公開宣稱不會與恐怖份子談判,故此只能夠暗地裡通過伊朗的渠道營救人質,而販賣軍火得來的資金,則用來資助對抗蘇聯陣營的尼加拉瓜反共游擊隊。

什葉派好戰,遜尼派愛和平?

在另一個中文頻道中,一位網紅提及伊朗神權政府的什葉派背景,他說什葉派是好戰份子,而遜尼派是和平的。此話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哈馬斯、基地組織、伊斯蘭國、曾經入侵科威特的薩達姆都是遜尼派穆斯林。事實上,兩個派系的極端份子都不斷地互相仇殺,舉例說,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並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遜尼派叛亂份子(尤其是伊拉克基地組織)將什葉派平民和聖地作為攻擊目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是2006年轟炸阿斯卡里清真寺,這次攻擊引發報復性殺戮,並將伊拉克推向內戰。

在敘利亞內戰期間,阿拉維派(什葉派分支)阿薩德政權得到了伊朗和真主黨的支持,從而對付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遜尼派反叛組織,後者經常襲擊什葉派社區和標誌性建築。在巴基斯坦,「虔誠軍」等遜尼派武裝組織經常針對什葉派穆斯林發動炸彈襲擊和槍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阿富汗也發生了類似的暴行,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呼羅珊派」(ISIS-Khorasan)多次轟炸什葉派學校和清真寺。在波斯灣區域,沙地阿拉伯鎮壓什葉派異見人士。在也門,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胡塞武裝與沙地阿拉伯領導的遜尼派聯盟進行了多年的殘酷鬥爭。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網紅應該知道查證資料和社會責任

在資訊封閉的國家,人民固然會受困於愚民教育。然而,資訊發達和自由的國家卻好像發生了殊途同歸的現象,如今互聯網上充斥著錯謬的資訊,有些是故意的歪曲,有些是「無心」之失,我將無心這兩個字放入引號裡面,因為這情況發生在有意無意之間。許多網紅都受過大學教育,有些甚至擁有碩士、博士學位,他們所受的學術訓練包括了蒐集和查證資料,也包括了研究倫理,例如錯誤資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他們應該知道這一切,但仍然如此粗疏,故此無心並不是開脫的藉口。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通點:想當然耳

而很多讀者、聽眾也不會花時間核實資料,結果整個社會出現了人類集體幻覺這怪現象。現在很多人擔憂「人工智能幻覺」(AI Hallucination)這問題,人工智能幻覺是指大型語言模型產生的訊息看似很有說服力,但有時候是錯誤,甚至是憑空捏造的。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型語言模型是一種基於或然率的預測模型,即使資料不足,它仍然會猜測可能的答案,從而填補空白。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是很人性化的,這種「有斷估、冇辛苦」的做法是普遍的人性,《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記載:孔融與曹操談論歷史問題的時候,孔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從未聽聞過這段歷史,於是追問孔融這是出於何經何典,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機械學習會不斷自我完善

不過,「人工智能幻覺」與人類幻覺有一個很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前者會認錯和修正,畢竟,機械學習的特徵就是檢討錯誤、不斷吸收新資訊、不斷完善自己。有好幾次人工智能向我提供錯誤的資訊,我向它反駁,並且提出證據,人工智能馬上道歉,跟著認真地重新搜集資料,最後生產出正確的答案。

但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我舉出幾多有力的證據,對方仍然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往往提出的理由是千奇百怪,例如說「現在傳播的資料都是被深層政府操控」、「你已經被洗腦」、「你已經中了毒」等等。

而且,人工智能的錯誤目前還偏向個體使用情境下的問題,但通過社交媒體而傳播的人類集體幻覺,往往導致的是社會撕裂、人民支持錯誤的政策、歷史錯誤不斷循環,從這個角度說,人類幻覺的社會成本其實更高、更難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