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為保護兒童踏出重要一步
面對近年眾多的性侵犯個案,包括有孌童癖補習教師出獄後再開補習社犯案,以及多宗涉及教師性侵犯學生的個案,設立性罪行名冊實屬必要。 保安局終於接納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於前年七月推出關於性罪犯名冊的臨時建議,可令一眾家長較為安心。 |
「八十後」=「憤青」?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
只許百姓放火,不許州官點燈?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
有理.有你 ─《生命倫理》創刊感言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08年5月成立,旨在就社會所關注的倫理議題,以分析、調查、研究作為基礎,按聖經真理作出整合,與社會大眾分享。讓公眾能以更多向度、更具深度的思維,找出合乎社會利益和倫理的方向。
凡「蝦人」的都是壞人?
起底、改圖、抹黑、唱衰……網絡欺凌方法層出不窮,有時會透過網誌用言論「唱」你,更多時候會用討論區或一些社交網站,製造網民公審的假象,令受欺凌的人焦慮,害怕,受傷。
「公審」「起底」勢成趨勢 ── 公眾能如何回應網絡欺凌?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
滲入暑期、校區和超市 ── 2009本港博彩文化事件簿
2008年12月,民政事務局完成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本港賭博評估研究報告,成功訪問2,088人,發現每10位受訪者中,超過7位在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逾1,200名賭民中,34%受訪者首次參與賭博時仍未年滿18歲;有超過50%表示,是在18至29歲期間首次賭博。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在青少年階段初次賭博的人,逾50%是受朋友、同學或家人影響,對此情況表示十分關注。
人肉搜尋 與 網民公審
「我因為代課的關係,這幾年在港九新界多間學校任教,也許學校、老師都不方便講,但事實上校園每日發生的網絡欺凌個案實在多不勝數,每日十單八單一定有……事實上,有些家長都有網絡欺凌老師,甚至欺凌學校,我認為非但是青少年需要知多點,成人社群亦然!」上述老師所提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在本社一個論及網絡欺凌的聚會,一眾嘉賓及參與者十分熱烈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