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馬會全力催谷賭波誰人最受害?
|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 |
為保護兒童踏出重要一步
|
面對近年眾多的性侵犯個案,包括有孌童癖補習教師出獄後再開補習社犯案,以及多宗涉及教師性侵犯學生的個案,設立性罪行名冊實屬必要。 保安局終於接納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於前年七月推出關於性罪犯名冊的臨時建議,可令一眾家長較為安心。 |
「八十後」=「憤青」?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虛擬世界的真實欺凌
互聯網已不再是虛擬的世界,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事例告訴我們,互聯網所達至的效果和對人造成的傷害是十分直接的,由BT天王侵權被控;訛稱香港成為疫埠的謠言帶來的恐慌;藝人情慾照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其上載者被判監;以至近來的人肉搜尋、網上欺凌行為等等。
資訊紛繁 更需教育 ── 2009本港傳媒文化事件簿
2009年已過去了,我們接觸的媒體資訊越加繁多,而且轉變快速。面對印刷、廣播及網絡媒體的發展,下文的部份回顧可見色情及暴力的資訊及內容仍然大量存在及活躍於各媒體,並以此為手段吸引受眾。
有理.有你 ─《生命倫理》創刊感言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08年5月成立,旨在就社會所關注的倫理議題,以分析、調查、研究作為基礎,按聖經真理作出整合,與社會大眾分享。讓公眾能以更多向度、更具深度的思維,找出合乎社會利益和倫理的方向。
裝備信徒關社心 誠邀教會作伙伴
| 行公義、好憐憫是每間教會和所有弟兄姊妹皆應參與的使命,誰也不應作逃兵。 為鼓勵及裝備教會及信徒關心社會事務,誠邀眾教會參加下列兩項計劃。 |
「公審」「起底」勢成趨勢 ── 公眾能如何回應網絡欺凌?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
「網」開一面、「鍵」下留情?
電腦網絡上訊息交通迅速,資訊豐富,除了於網上搜尋資料外,亦越來越多網民於網絡上載個人資料、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他們在交友網絡中留下段段的訊息資料,碰上網民種種的情緒或會引發各種的火花,可令你「一夜成名」,也可以被人「網絡欺凌」。
近年互聯網較為人熟悉的「網絡欺凌」本地個案有:
從援交到粉紅金錢 ── 2009本港性文化事件簿
2009年的青少年援交問題經傳媒廣泛報導後,公眾終於得悉問題的嚴重性。而少女大肚照和多段青少年親熱短片在網上火速流傳,青少年樂於公開自己(或別人)性史的情況令人嘩然。此外去年參與同志遊行人數急升,負責人直言可用粉紅金錢(Pink Money)帶動本港的經濟。而年終立法會通過《家庭暴力條例》修訂,保障範圍擴大至同性同居者,同性關係首度出現在香港法例,其發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