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狗公心理學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狗公心理學:渣男辨認手冊》,雖然書名有「心理學」一詞,但它卻不是一本學術研究書籍,作者只是嘗試從香港的語境下,介紹一下「狗公」文化,當中的資料大多從網絡論壇中取得,若要了解相關的香港通俗文化或“for fun”,這本書可以是一個選擇,身處相關年代的人會對當中內容產生共鳴。

「狗公」一詞,是一個文化詞彙,它在網絡上誕生,而文化詞彙的特點就在於網民大概知道它的意思,但又好像不太清楚,因為其定義不只一個。作者在書的開首便引用了某網絡論壇對「狗公」一詞所作出的定義,讓讀者能夠容易掌握何謂「狗公」。有時候,不得不佩服一些網民的文采和創意,既讓人驚嘆,也令人一路看一路發出會心微笑。

書本內容非常顯淺易懂,在講解「狗公」的定義後,在往後的內容,作者就提及坊間流傳過的「狗公」事件,附上不同界別的「狗公」故事,帶出「行行出狗公」的情況,當中涉及的行業包括地產、網約車司機等,他們透過交友軟件尋找目標,在學界、網紅界,或在社運時期,都發生過一些跟「狗公」有關的故事。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多的網絡事件與故事,雖然內容未必經過嚴謹的考證,但它們卻可以讓人認識以「性」為優先考慮的求偶文化與手段,並從中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而在性教育方面,當中的內容也能提供一些參考。不過,由於內容較粗俗及露骨,對心志未成熟的讀者並不適宜。

相關文章

人類集體幻覺與人工智能幻覺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7/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前一陣子美以伊的戰爭成為了熱門話題,在YouTube等社交媒體上許多人紛紛發表評論。坦白說,若果以學術標準去衡量,許多評論都是不合格的。我這樣說並不是針對那些網紅的立場,關鍵問題是:許多主要意見領袖連基本歷史都搞錯了。

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和邁向政教分離?

例如一位擁有三十幾萬訂戶的網紅談論伊朗的神權統治,他指出:在政教合一下,人民的基本權利受到壓制,伊朗的出路應該是脫離政教合一,走向世俗化。他說西方社會也走過這條漫長的道路,天主教、基督教在千多年來亦是政教合一,直至英國亨利八世提出宗教改革,才漸漸淡化下來。

聽見這話的時候我幾乎昏到,稍為熟悉宗教歷史的人都知道,發起宗教改革的是馬丁路德。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會決裂,神學思想、政治主張並不是雙方的爭拗點,這主要是因為亨利八世想離婚,但教宗不批准。隨後英國國教擺脫了梵蒂岡,但政教合一的基調完全沒有改變。在宗教改革期間,其實加爾文在日內瓦亦是搞神權統治。西方世俗化的真正思想源頭是啟蒙運動,推動者包括伏爾泰、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例如洛克極力主張容忍不同宗教思想,政府不應該干涉人民的信仰。而將政教分離落實的是美國獨立革命之後成立的新政府,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標明: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去確立國教或者禁止信仰自由。

列根售賣武器給伊朗去打擊伊拉克?

此外,一位網台政治評論員在回顧美國與伊朗的歷史時提出「伊朗門事件」,他說美國的列根總統秘密售賣武器給伊朗,是為了打擊伊拉克,但伊拉克挺過來,直至老布殊、小布殊總統上任,美國才能夠襲擊和摧毀伊拉克政權。

這是完全顛倒過來的!1979年高美尼成功奪取伊朗統治權之後,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在兩伊戰爭期間,列根政府支持伊拉克,從而對抗日益向外擴張的伊朗勢力,列根政府對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共享情報,並且間接運送武器。列根政府也向伊朗出售武器,但這是因為伊朗支持的黎巴嫩民兵挾持了美國人質,列根政府公開宣稱不會與恐怖份子談判,故此只能夠暗地裡通過伊朗的渠道營救人質,而販賣軍火得來的資金,則用來資助對抗蘇聯陣營的尼加拉瓜反共游擊隊。

什葉派好戰,遜尼派愛和平?

在另一個中文頻道中,一位網紅提及伊朗神權政府的什葉派背景,他說什葉派是好戰份子,而遜尼派是和平的。此話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哈馬斯、基地組織、伊斯蘭國、曾經入侵科威特的薩達姆都是遜尼派穆斯林。事實上,兩個派系的極端份子都不斷地互相仇殺,舉例說,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並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遜尼派叛亂份子(尤其是伊拉克基地組織)將什葉派平民和聖地作為攻擊目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是2006年轟炸阿斯卡里清真寺,這次攻擊引發報復性殺戮,並將伊拉克推向內戰。

在敘利亞內戰期間,阿拉維派(什葉派分支)阿薩德政權得到了伊朗和真主黨的支持,從而對付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遜尼派反叛組織,後者經常襲擊什葉派社區和標誌性建築。在巴基斯坦,「虔誠軍」等遜尼派武裝組織經常針對什葉派穆斯林發動炸彈襲擊和槍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阿富汗也發生了類似的暴行,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呼羅珊派」(ISIS-Khorasan)多次轟炸什葉派學校和清真寺。在波斯灣區域,沙地阿拉伯鎮壓什葉派異見人士。在也門,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胡塞武裝與沙地阿拉伯領導的遜尼派聯盟進行了多年的殘酷鬥爭。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網紅應該知道查證資料和社會責任

在資訊封閉的國家,人民固然會受困於愚民教育。然而,資訊發達和自由的國家卻好像發生了殊途同歸的現象,如今互聯網上充斥著錯謬的資訊,有些是故意的歪曲,有些是「無心」之失,我將無心這兩個字放入引號裡面,因為這情況發生在有意無意之間。許多網紅都受過大學教育,有些甚至擁有碩士、博士學位,他們所受的學術訓練包括了蒐集和查證資料,也包括了研究倫理,例如錯誤資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他們應該知道這一切,但仍然如此粗疏,故此無心並不是開脫的藉口。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通點:想當然耳

而很多讀者、聽眾也不會花時間核實資料,結果整個社會出現了人類集體幻覺這怪現象。現在很多人擔憂「人工智能幻覺」(AI Hallucination)這問題,人工智能幻覺是指大型語言模型產生的訊息看似很有說服力,但有時候是錯誤,甚至是憑空捏造的。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型語言模型是一種基於或然率的預測模型,即使資料不足,它仍然會猜測可能的答案,從而填補空白。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是很人性化的,這種「有斷估、冇辛苦」的做法是普遍的人性,《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記載:孔融與曹操談論歷史問題的時候,孔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從未聽聞過這段歷史,於是追問孔融這是出於何經何典,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機械學習會不斷自我完善

不過,「人工智能幻覺」與人類幻覺有一個很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前者會認錯和修正,畢竟,機械學習的特徵就是檢討錯誤、不斷吸收新資訊、不斷完善自己。有好幾次人工智能向我提供錯誤的資訊,我向它反駁,並且提出證據,人工智能馬上道歉,跟著認真地重新搜集資料,最後生產出正確的答案。

但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我舉出幾多有力的證據,對方仍然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往往提出的理由是千奇百怪,例如說「現在傳播的資料都是被深層政府操控」、「你已經被洗腦」、「你已經中了毒」等等。

而且,人工智能的錯誤目前還偏向個體使用情境下的問題,但通過社交媒體而傳播的人類集體幻覺,往往導致的是社會撕裂、人民支持錯誤的政策、歷史錯誤不斷循環,從這個角度說,人類幻覺的社會成本其實更高、更難修正。

為青少年立界線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6/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閱畢《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深感共鳴,因為家中也有一位年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青人的性格也不斷地轉變,由從前的順從,到現在如書中所說:「很多問題種子在發芽」,若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成長。此書針對家長的需要,列舉一些例子及方法,最重要是要為青少年立界線,只要願意,甚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為青少年立界線》引述現今父母所遇到的難題,作者一方面教導家長一旦與孩子陷入拉鋸戰時,要學習在當中認識自己,然後才知進退。另一方面,父母須幫助青少年學習何謂界線,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安然度過人生的風暴期。作者又會帶領父母重返自己的青春期,讓他們更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與孩子定清界線,父母在當中要學習建立分離的能力,誠實地與孩子溝通,並且對設立界線一事堅持到底。無論孩子如何挑戰自己的決定,家長也要守著界線。守界線並非無情的,父母仍可以與子女建立美好的結連,明白青少年的想法與自己的不一樣。在界線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及時間,因為有時間才可以聆聽青少年的聲音,並與他們保持連結,不要讓他們感到世界比家庭更重要。

書中亦介紹了設立界線的四個錨(原則),第一是愛,因為愛可以幫助青少年接受那嚴格無情的界線。第二是真理,要有界線青少年才會知道甚麼是真理,是不可以跨越的。第三是自由,作者認為讓青少年擁有自由去做出不好的選擇,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必經之路。第四是現實,是一個平衡原則,亦即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整本書都在說界線,但這界線需要不同的因素去互相配合。作者用他過去數十年的輔導經驗及以家長的角度出發,為一班同樣在迷惘當中的父母找出路,幫助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

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適逢母校中國神學研究院50週年院慶,有機會聽一些老師校友分享對剛實行了幾年新課程的感受,自己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反思協作」的教學模式,於是認真地細讀了一遍中神在2021年出版的《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感受最深的是不少已臨近退休或剛建立自己教學模式的不同年代學者,都願意為了回應時代的轉變,一起投身一個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範式轉移的改革。反思協作強調的就是對話和夥伴,作為老師的不能再只逗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作世外高人,而是要多聆聽同學和不同專長老師的聲音,透過對話、承認一己的不足,願意和其他人一起思想如何回應不同的處境。而新課程在2018年推出不久,便遇上2019年的社會運動和自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疫情,為改革帶來更大的挑戰。

本書由中神全體有份參與改革的教職員執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反思協作的問題,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為了要為香港教會培養更適切時代的牧者、教會領袖、輔導人才而願意放下身段,即使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是自尋煩惱的事情,但仍然願意試著作出改變。誠如有份推動此改革的前副院長張略牧師所說:「這課程所用的範式是『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這範式能恰當地反映這個時代神國僕人所需的素質——接受幾年神學訓練不代表達到目的,而是要終身學習,以聖經、神學為基礎,透過我們的處境,不斷作出反思。這年代的服侍,不可能再是英雄主義式的單打獨鬥,而是要連結肢體,彼此協作。」

中神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言之尚早,但必須承認的是面對時代的丕變,改革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不改革恐怕只會是死路一條。神學院如是、堂會如是、機構如是,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不要等到被迫上絕路時才反思,恐怕屆時已無法協作,而是需要找仵作。

生死教育講呢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死亡」這個議題並不簡單,從自己面對成長、身體的變化與衰殘;面對親人或友伴的老去與死亡、於生育中的流產胎、寵物因病或意外的離開;再到新聞中聽到的青年自殺、長期病患者的臨終照顧需要、壽終殯葬的各種儀式 … … 這許多議題有關於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世界、我與信仰等許多的關係與對死的看法,多元且接近。

「死亡」帶有神秘感,亦有許多民間傳說和禁忌,有許多人會不想亦不敢提及,生怕說了就會發生。為甚麼死亡有如此的禁忌?為何我們會恐懼去接觸?就連說個「死」字也不能?這些正正是值得大家去問的地方。作為基督徒,因相信耶穌已跨過、勝過死亡,我們也不必懼怕,可以多作了解這每人在世上正在邁向,亦必需要前往的「轉車站」及其間的過程。

此書分為四大章節,第一章「眾觀生死」,從哲學、法醫、人類學、社會學、公共衛生及不同宗教去看生死,擴闊讀者的眼界去看生與死。第二章「生死相安」,帶出了醫社合作如何幫助長者醫療需要、對於臨終者及喪親者的不同支援及輔導方式與服務,亦有對於生死工作人士心理的關注。第三章「生死熱話」內容觸及靈界與信仰、DNA、安樂死、遺體捐贈、動物離逝、流產與青年自殺等議題,內容雖不是很詳盡,但也足夠讓讀者作出反思,與及平日也應多作關注。而最後一章「生死之旅」,是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碩士生及講師在經歷過到台灣的生死教育學習團之後的得著分享,對歷史、死亡體驗,作為年輕人、父母的得著等回顧。

這書多角度的點出多個有關「死亡」值得我們探討之處,作為接觸這議題的開始,並不沉重,也可以作為與青少年一起傾談這議題的一本指南。及早與青少年談生論死,可以建立他們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反思人生的意義及方向,過無悔人生。

徹底翻身的旅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香港不少教會在這十多年都面對會眾人數停滯不前的情況,莫說要人數增長,人數不跌已屬難得。話雖如此,仍有教會在這艱難時刻蓬勃發展,其中一所就是《徹底翻身的旅程:門徒的靈命成長》一書作者陳傳華牧師所事奉的教會——播道會雅斤堂。

筆者因工作關係會間中參與雅斤堂的少年崇拜,見證著弟兄姊妹由太子的舊址搬遷到長沙灣的現址。身處在雅斤堂時心中會有一個疑問,為何這所教會如此有活力?增長如此迅速?或許可從這本由該會的創堂牧師所撰寫的書找到一些答案。

陳牧師將教會擴堂的點滴和他牧會的心得輯錄成書,此書一開始便是一場壯麗的建堂實錄,記錄了教牧同工、教會領袖和會友擺上了「真哪噠香膏式」的奉獻,不少會友傾出所有為教會籌募購堂的資金。但其實教會的成功不在於購入的堂址有多大,會友人數的多寡,而是信徒生命的成長。因此,此書接著便是講述了教會的兩大使命——使人作門徒和關愛扶貧。

此書不是一本門徒訓練手冊,也不是扶貧行動記錄,而是結集聖經教導及實踐的見證集,記載著一個個教會會友作門徒的故事,當中看到不少生命的改變,而這些生命也促成了教會的增長。

每所教會都有她們自己的特色,此書所述的內容未必能完全套用到另一教會上,但此書談的不是建立教會,而是建立門徒。正如書中的一句話:「作門徒不是口號,而是一個必然的徹底翻身的旅程。」作為信徒,也許要問問自己,生命又有沒有被神徹底翻身呢?

是旦主義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9/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是旦主義》一書的作者許龍杰是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他提出「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本書不談深奧的理論,而是從診療室裡的真實對話,以及日常生活的困局中,提出另一條情緒出路。「是旦主義」(sidanism)提倡的絕非消極躺平,而是主張「認真的事是旦,是旦的事認真」。面對生活的各種不如意,是旦主義提出要接受(acceptance)真實的自己、解決不了就放下(jump over the problem)、活在當下(mindful life)的生活態度,它鼓勵人推開社會上過高的期望,並為真正在乎的人和事物保留力氣。當社會要求人要每刻都笑容滿臉,作者鼓勵讀者輕拍自己的肩膀:「黑吓面、頹廢一輪,明天又是新一天」。他還說出一句令人釋懷的話:「解決不了就放下」;跳過難題、繞道而行,這種放過自己的勇氣,反而讓人在亂局中找回行動的主導權。 

這本書的動人之處,在於接納人生的真實和人的軟弱。作者不鼓吹永遠積極的人生態度,反而說做人就是苦多樂少,鼓勵讀者留意生活裡的小美好,這就是幸福。對於人生各樣困苦,作者不會給讀者灌「心靈大補湯」,反而用「是旦啦,食碟混醬腸粉再上路」的格言來勉勵讀者,讓精神繃緊的讀者發出會心微笑。面對各種人生考驗,容許自己偶爾跳題、偶爾留白,可能是在高壓社會裡的另一個選項,讓人尋找到新的出路。

存在的藝術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或許有不少人聽過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但它只是「藝術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除此之外還有《聆聽的藝術》以及這次會介紹的《存在的藝術》。

進入《存在的藝術》內容前,筆者認為由台灣諮商心理師蘇俊濠為本書撰寫的導讀,能讓人有充份準備才進入本書的主要內容。他能精準地分析現今世代的常態,從而引入佛洛姆的思想對當今世代的反思。蘇俊濠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性經濟、性解放、性自由等,其實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自戀和商業化所奴役,將自身「物化」再加以性化的產物,人們還會用一句「為何不可?」(Why not?)來合理化這樣的行徑和現象。而在網絡上,現今所掀起的風潮,就是人們都被影像催眠而變得自戀。另外,一些怪誕、無聊、低俗等等的內容,讓人沉醉於「幼兒式的滿足」,同時這也是利用性、攻擊、犯法等的流量密碼換取金錢的荒誕現實。

佛洛姆在《存在的藝術》中所帶出的主軸,就是「重存在還是擁有?」的問題。當一個人注重「擁有」,著眼點便會放在「我擁有了甚麼」而不是存在的本身。人們容易被商業化的社會所影響,不斷量化自己的一切,例如以網絡上的點擊率和「like」的數目來決定自己的價值,或成為著重感官刺激的肉體,他們同時對「我是誰?」的問題怕得要命,他們不敢回答,也不懂得回答。

而著重「存在」的人會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何、如何貢獻他人,不斷尋求學習以及了解自己。至於如何邁向重視「存在」的心境,佛洛姆強調一個人要進行「自我覺察」,在寧靜的空間,感應自己的內心世界。書中亦有提及一些操練,某些操練涉及其他宗教,讀者當然不必試著做,只是認識一下別的宗教內容,亦無傷大雅。書中提及的操練重點,主要是將人導向重「意志」而不是「感官」的思考模式。

「重存在還是擁有?」的問題,現代人難以回答,但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是可以選擇的。如果想要感受「存在的藝術」,便要試著擺脫一切商業世界所賦予的假象,如「自戀」、「流量」、「性自由」等,這樣或許可以幫助你活在當下。

如何擺脫復仇循環?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05/2025

復仇心理離我們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但每個人總有經歷過想復仇/報復的時刻。復仇心理一旦出現,便會使人坐立不安,想令仇敵盡快受到該受的傷害,亦即是企圖用傷害他人的方式紓緩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前陣子在Netflix上架的劇集《混沌少年時》,講述青少年面對的校園欺凌問題,有學者便指出,本港約有八成的校園暴力屬於受欺負的復仇者所為。[1] 可見復仇想法不容忽視,情緒一旦得不到適切處理,便會陷入復仇行動的惡性循環。那麼,到底「復仇」是怎樣的一回事?如何令它消除?如果復仇是每個人心裡都會產生的心理現實(psychological facts),是否也有其正面意義?

復仇的正面意義?

研究過復仇與寬恕議題的學者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在其著作《超越復仇》裡提出:「復仇慾不是某些不幸者深受其害的一種疾病,而是人性的一個普遍特徵。」[2] 亦即是說,復仇的行動有其適應性,它可以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同時能促進社會更加合作和阻止負面行為。

麥卡洛又與另外兩位學者著書,提出了三種復仇的正面意義。第一種,就是直接透過復仇的行動來震懾入侵者,因為當他意識到復仇行動的出現,就會停止冒犯行動,這樣能夠直接阻止他再次做出傷害行動,情況就如監獄或黑幫文化一樣,讓人深切知道若然做錯事,就會遭人尋仇;第二種,就是透過針對特定行為的復仇來建立自己能夠接受的界線,以避免將來發生同樣衝突;第三種意義比較間接,就如同在原始部落中,避免因看守疏忽而令同伴被動物襲擊致死(間接殺死同伴),看守者會擔心遭人報復(正當懲罰),而想辦法做好看守工作,即某程度上此種復仇形態是一種強迫的利他行為。[3]

雖然學者所提出的見解,都是受進化論影響,並將復仇行動合理化,但不能否認,復仇或多或少是一種出於人類本能的反應,為要保護自己和紓緩自己的痛苦情緒。不過,麥卡洛同時也提出:「寬恕的潛能也是人性的一個固有特徵。」[4]

復仇的感覺沒有想像中好

就「復仇」的行為而言,如果它真的有正面果效,按照「道理」和「邏輯」,完成復仇後的滋味,理應如話題韓劇《黑暗榮耀》所展示的結局一樣,女主角會感到舒暢無比,得到所預期的安穩與歡愉,但為何現實中復仇後的感覺總是令人不好受呢?現實也有一些家長教導孩子要「以牙還牙」,要學懂反擊,「打贏場交」,不要被別人欺負。當父母不懂得教導孩子如何應對衝突時,便會用這套方法。不過其實復仇行動除了感覺不似預期,甚至會令人陷入復仇循環。

心理學學者曾經透過遊戲來進行實驗,並將結果發表在一篇名為“The Paradoxical Consequences of Revenge” (復仇的矛盾後果)的學術文章裡,發現在遊戲中,有玩家有機會懲罰其他玩家,並預期自己在作出懲罰後會感覺良好,但實際上他們比沒有機會作出懲罰的玩家感覺更差。[5] 這種期望的落差,讓復仇行動無法真正治癒自己,也無法令負面情緒得以紓減。同時,那些被報復的人,很容易又會覺得對方的復仇行動過火,於是又向對自己復仇的人復仇,冤冤相報,陷入無止境的循環。而那些沒有機會復仇或沒有選擇復仇的人則自我強迫地繼續前進,因為開始專注其他事情而感覺快樂。

進行上述實驗的學者又提出,實驗結果顯示,復仇行動引發的愉悅反應與懲罰者所預期的相反。復仇行動會延長懲罰者的愉悅感受,而懲罰行動會使懲罰者繼續想著曾經冒犯過他們、又遭他們懲罰過的人(而不是忘記)。[6] 可以想像得到,即使退一步回到復仇之前,在未執行任何行動前,一直想著要復仇的人,會想盡辦法讓自己保持復仇的衝動,即讓自己的傷口繼續淌血,否則它就會因時間過去而癒合。復仇某程度上,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

讓復仇者獲得釋放

復仇心理的確未必會出現在每個人身上,因為它是一個看待事情的反應,即每個人面對同一件傷害性事件,都不是必然有復仇的想法。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在2024年發佈「2024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受訪學童曾被欺凌,四成的受害者表示想復仇。那麼,從另一角度來看,還有約近六成的受害者未必想要復仇。[7] 當然,可能他們的恐懼比復仇欲望更大。另外,也有不同的研究指出,高達20%的謀殺案和60%的校園槍擊案是與復仇有關,因此實在需要好好關注嚮往復仇後快感所引發的問題。[8]

解脫復仇者方法一:幫助受傷者重獲力量,助他們找到出路

著名小說《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篇名為“Revenge is Sour”(復仇是酸的)的文章指出:「復仇是一項行動,在你毫無力量的時候你會想做這件事,而且正因為你毫無力量你才會想做,一旦無力感被移除,復仇的欲望也會隨之被蒸發。」[9] 的確,在遭遇欺凌時,在權力關係上,受害者總是無助的,是感到無能、毫無力量的,所以會有復仇的願望。故此能夠幫助受害者的方式,就是主動提供幫助,助他們找出路,讓他們知道不是自己一人,是有隊友在他們身邊的,讓他們重獲力量。

解脫復仇者方法二:讓無助感轉化成共同承擔的義憤

在《真相與修復》一書中,講述了不少關於性剝削的故事,那些性侵受害人被刻意孤立,當不同人士為她們發聲、伸出援手時,原本想報復的人,她們的報復心態,被轉化成義憤。[10] 當被孤立的人得不到幫助,在無助的情況下失去公義得到彰顯的機會,有些人或會因此將報復心態化為狂怒,累積成為復仇心切的能量,但如果有人願意為他們發聲,其無助感便有機會被轉化成共同承擔的義憤。

雖然復仇心理是人類在受到傷害時的本能反應,但其後果足以引發巨大的災害,復仇循環也是這樣出現。同時,上文提出的研究都表明復仇的實踐並不能夠帶來預期的愉快心情。除了即時向受害者提供支持,如果有人願意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教導,提出人具備寬恕的潛能,就如麥卡洛所言,寬恕的潛能乃是人性的固有特徵,這絕對比起提出「以牙還牙」更能幫助受害者。別以為學習「寬恕」是放過別人,其實更多的是放過自己。


[1] 〈本港8成校園暴力屬「復仇」 逾3成學生遭欺凌冠全球 附校園5大常見欺凌行為〉,Yahoo!新聞,2025年4月9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校園欺凌|本港-8-成校園暴力屬「復仇」-逾-3-成學生遭欺凌冠全球-附校園-5-大常見欺凌行為|yahoo-084527705.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5月12日)。

[2] 麥卡洛〔M. E. McCullough〕:《超越復仇》(Beyond Revenge: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giveness Instinct),陳燕、阮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3),頁9。

[3] Eric Jaffe, “The Complicated Psychology of Reveng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last modified October 4, 2011,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observer/the-complicated-psychology-of-revenge.

[4] 麥卡洛:《超越復仇》,頁12。

[5] Kevin M. Carlsmith, Timothy Wilson and Daniel Gilbert, “The Paradoxical Consequences of Reve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no.6 (December, 2008): 1316–1324, https://doi.org/10.1037/a0012165.

[6] 同上,頁9。

[7]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2024 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網站,2024年9月11日,網站:https://hkceces.org/wp-content/uploads/2024/09/HKCECES_Bullying_survey_Press_release_Chi_Clean_Final.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5月12日)。

[8] Jessica Brown:〈復仇心理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好處?〉,BBC News 中文,2017年5月4日,網站: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39805558(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5月12日)。

[9] George Orwell, “Revenge is Sour,” George Orwell's Library, last modified November 9, 1945, https://orwell.ru/library/articles/revenge/english/e_revso.

[10] 赫曼〔J. Herman〕:《真相與修復:創傷倖存者如何想像正義?》(Truth and Repair: How Trauma Survivors Envision Justice),吳妍儀譯(台北:左岸文化,2025)。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一鏡到底反映青少年困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5/2025

Netflix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被英國《衛報》的劇評人稱之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該劇共有四集,故事以13歲少年Jamie涉嫌以刀殺害同學的事件作為開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英國校園朋輩間的相處、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自我形象及對女性看法等),與及親子關係疏離等情況如何令悲劇釀成。

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劇集採用極具挑戰性的一鏡到底方式來拍攝,每集約60分鐘不間斷的鏡頭移動,展現了導演Philip Barantini的功力,而此種運用鏡頭的手法要求演員們及拍攝團隊有非常高的合作性。這種連續不間斷的拍攝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劇中人身邊,體驗他們的惶恐、掙扎與情感這種技巧時有運用於電影裡,如《1917》和《飛鳥俠》,以營造出令人窒息的真實感。

劇集選擇這種拍攝手法,能讓觀眾從一小時的細心觀察中有所反思,如在校園裡、人物傾談中,可以細察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想法,透過鏡頭直接呈現出青少年所面對的世界。從美學角度來看,這種拍攝手法也捕捉了時間的流逝,就像現實生活同樣沒有被剪接的機會。

編劇在說故事時所使用的藝術表達手法,沒有刻意為觀眾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透過多重視角拼湊事件全貌。喧鬧的校園、青少年與心理學家對話時流露的心靈需要,以及家庭成員對話時呈現的緊張感等,都在連續鏡頭下,被拍攝下來無所遁形,這種藝術手法迫使身為家長的觀眾正視一個狀況,青少年的困境從來不是單一因素造成,也無法用簡化標籤理解。

社交媒體的隱形殺傷力

劇集亦反映了在現實生活中,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英國天空新聞台的網站刊出了一個調查,當中指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可能對男孩心智構成的「毒害」,40%的14至17歲受訪的青少年,每天至少上網六小時。[1] 《混沌少年時》的編劇Jack Thorne曾在一篇文章裡,與他自己少年時不同,現代青少年在網上接觸到的可能是極端思想,而他少年時只是閱讀書籍,這劇中主角Jamie與他的關鍵差異。[2]

劇集也反映了一些現實狀況,成人們無從得知孩子於社交平台接觸甚麼群體,也不知道網絡文化或「暗語」可能會令青少年扭曲地看這個世界,而這些群體和資訊也響到孩子如何看自己如劇中提及的「非自願單身族群」(incel)、男女關係的「80/20法則」及「男權之圈」(manosphere)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心智未成熟的13歲少年,影響Jamie的自信心、自我形象與觀感,甚至影響到他對異性作出的行為。

明光社

就如劇中提到,網絡上的男權之圈是一群反女權主義的擁護者,這圈子的人貶低女性,推崇男性主義,將權力與控制連結在一起。社交平台形成「迴聲廊」,令用戶只接收到類似的資訊,導致Jamie相信此種極端想法及行為是正常。在面對女同學Katie對自己的拒絕和人身攻擊時,Jamie惱羞成怒,就直接以暴力方式來回應。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很多時都教導孩子要有規有矩,但卻容易放手讓子女於青少年時期任意上網,令他們透過社交平台的「窗口」窺探世界,也就是沒有年齡差別的去面對成人世界。有些孩子上網時,甚至為了取得網友的關注而以言論、圖像來討好別人,這些不經意的忽略令孩子可能會陷入被欺凌或暴露私隱的危險。身兼演員和編劇工作的Stephen Graham,在劇中飾演Jamie的父親Eddie,他為了工作早出晚歸,或許會和孩子去打球,但父子沒有深入傾談,這位父親不知道兒子在網上被人欺凌,並且在內心對自己及男女關係感到焦慮。

在場的缺席令隔閡形成

此劇具有警世的意義,Jamie的父母雖然充滿愛心,卻對兒子的數位足跡一無所知。這種「愛的不對稱」正是當代教養的致命盲點——人們關心孩子吃甚麼、何時就寢,卻對已經成為他們精神食糧的網絡世界一無所知或者視而不見。劇集提醒家長必須跨越上的鴻溝,理解「數位原住民」的生環境,而非將智能設備簡單視為電子保母。

明光社

Eddie代表傳統教養面對的困境他愛兒子卻不懂如何表達,重視家庭卻與孩子缺乏情感交流這種「在場的缺席」隨著Jamie被捕而徹底崩解。劇集第三集的心理治療場景揭示了殘酷真相——Jamie的失控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孤獨和掙扎帶來的結果。但劇集也留下了希望的伏線,當Eddie最終崩潰地躺在兒子床上,象徵著權威父親形象的瓦解,他卻有著重生的可能,願意繼續以愛守護孩子。這呼應了Graham在訪談中的觀點:「養育孩子需要整個村子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3] 家長需要意識到,在數位時代,教養已不能僅依賴直覺與經驗,而必須建立全新的、與孩子溝通的能力,並建立支援系統,了解孩子在網絡中研究、討論甚麼,及他們面對著甚麼事情。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之處,在於它拒絕將悲劇歸因於一個原因。每個環節失去一點的功——父母的不察、學校的疏忽、群體的冷漠,以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共同構成了一個吞噬少年的系統。而這面鏡子反映的不是單一事件,是整個Z世代,社會及家長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教育現實。與其急著尋找「誰該負責」,不如思考「我能改變麼」這或許是劇集留給家長最寶貴的功課。


[1] Tamara Cohen, “Teenagers exposed to ‘horrific’ content online - and this survey reveals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Sky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9, 2025, https://news.sky.com/story/teenagers-exposed-to-horrific-content-online-and-this-survey-reveals-the-scale-of-the-problem-13331556.

[2] Jack Thorne, “‘The younger me would have sat up and nodded’: Adolescence writer Jack Thorne on the insidious appeal of incel culture,”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March 18, 2025,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5/mar/18/adolescence-writer-jack-thorne-incel-culture-netflix.

[3]  Sam Briger, “‘Adolescence’ co-creator says ‘maybe we’re all accountable’ for youth violence,”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5, https://www.npr.org/2025/03/31/nx-s1-5345097/adolescence-netflix-stephen-graham.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筆者年幼時說話發音不準,會將「哥哥」說成「多多」,在小學二年級時經學校轉介到當時教育署的言語治療服務接受評估,重新學習發音。多得言語治療師的幫助,讓昔日口齒不清的我,長大後成為一個「靠把口搵食」的人。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的作者高展鵬先生(高sir)是一位資深言語治療師,有近20年幫助言語障礙小朋友的臨床經驗,他將言語治療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式,以及言語障礙小朋友和其家人生活上面對的挑戰和困難,化為一部簡單易明的小說。

此書讓讀者了解到一句簡單的語言表達,背後涉及多種語前技巧和複雜的口肌功能,「牙牙學語」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筆者年幼時發音不準,原來只是口肌功能出現小問題,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問題已有所改善。但一些有言語障礙的小朋友,尤其是自閉症患者,他們對這世界的理解與其他小朋友不同,而身體的一些特殊狀況,也會令這類小朋友遲遲未能說話。書中也有大量對言語障礙小朋友家庭的描述,當中的情節雖然是虛構,但卻能反映不少面對言語障礙患者的苦況。他們經歷自責、悲傷、無助,需要社會大眾以及親友的體諒和支持。

多謝高sir的分享,令言語障礙患群體被更多人看見,希望社會大眾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援。

 

越工作,越自由

08/05/2025

《越工作,越自由:最大的探索,最豐盛的人生》
作者:Emily Liu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遠流出版
出版年份:2023年

一個準大學生開學前去百貨公司當兼職售貨員不算奇,一個大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兼職擔任英文導師,同樣不足為奇,但有人在每次攀上事業高峰時,都會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另覓新工作,則會讓人好奇,不禁問為何如此做?此人正是《越工作,越自由》的作者,要知道她不是因為工作怠倦才離職,正如她書名所言,她可是愈工作愈快樂。

一般人不愛上班,老是想著毋須上班的日子,又或是只想透過上班賺取生活費,作者可不是如此想,她區分了工作(work)及職業(job),認為職業是單獨存在的,不同職業列出了不同條件,等待人去應徵以滿足各條件,它像一件均碼的制服,因此有人穿得舒服,有人覺得不合身。工作卻不一樣,它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由人替它賦予意義,就如一件度身訂造的衣服。作者從不追求職業,只要她覺得一份工作沒有給予她自主性及目的性,縱然坐擁最高位置,她都會退下來,尋找另一份對她生命有意義的工作。

甚麼是生命意義?在作者眼中,如果一份工作,既能證明人的自我價值,又能達成其生命特殊目的及意義,便是一份有生命意義的工作。這裡說的目的並非追趕業績,而是它讓人感到自由,喚起人工作的熱情。生命意義是內在的,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探索自己,而探索和創造是她生命的主調,她的才能是領導者。

作者建議人們可以把工作視為蒐集個人能力拼圖的遊樂場,在每一項新的工作中,可以設定自己為老闆的角色,訓練自己的自主性而不是認為自己是社畜,她亦提議人要保持好奇心,對每樣事情都保持謙卑的態度。作者一路走來,便是如此,而每每到了能力無法再提升時,她便辭職不幹,轉移到完全不熟悉的行業去。大學生時期她成為了英語老師,畢業前已經進身英語學校的管理層,但她發現可以學習的東西差不多了,於是主修日語的她便跑到日本石油探勘公司,文科出身的她每天與理科出身的男性一起打拼,之後她被邀請到一間企業集團工作,新工作很不簡單,因為老闆開宗明義要她成為她的分身,替她下達命令,作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但她對老闆的位置不感興趣,她只想繼續探索與創新,最後她於英國及美國擔任全球流行預測分析師。

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主調都是探索和創造,但「只有你的內在渴求,可以在夜晚呼喚你,在白日帶領你,堅定地往你要去的方向……任何無畏懼的探索,都會構築一條對你獨具意義的道路。」就如作者提到一位服務員,當他隨時留意客人的一舉一動,把服務做到極致,她認為這位服務員已自主地工作,而不是視它為一份job。

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二冊)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十年磨一劍,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在慶祝一百週年的時候出版了《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一冊),十年後出版了第二冊,能夠在書中榜上有名,首先第一個條件是已經跑完當跑的路,回到天父的懷裡。第一冊所記述的主要是與聯會息息相關的華人教牧和在不同領域有貢獻的信徒領袖。而第二冊則添上許多與香港早期教會發展有深厚淵源的傳教士,包括大家較為熟識的何明華、劉福群、汪長仁、戴紹曾……不少名字聽起來還以為是中國人,那一代的宣教士對中國和香港的感情十分深厚,有些甚至退休後亦沒有離開,死於香港。

另一方面,第二冊記述了許多大家更為熟識,不少更是大家聽過他們親身教導的華人教牧和信徒領袖,如金新宇、李非吾、麥希真、陳喜謙、張慕皚、沈宣仁、費明儀、聶錦勳……對於一些他們曾經牧養或教導過的弟兄姊妹來說,相信不少片段仍歷歷在目。

讀人物傳記的最大得著是溫故知新,每個年代也有每個年代的難處,但每個難關都有神忠心的僕人繼續在牧養和帶領祂的羊,我們所遭遇的並不是甚麼空前絕後,令人痛不欲生的世紀大災難,先賢無論在任何環境,都繼續忠心服侍、至死方休的精神,讓我們看到神奇妙的帶領和作為。香港的信徒有時目光太窄,只看到眼前的難處,只看到自己的堂會,而缺乏了歷史感和國度的視野,將自己的問題放得太大,忘記了我們其實是與歷代的教會和聖徒相通的。

由於本書收錄的名單很長,書中很多人物的生平事蹟都只能簡單概述,就像一些小品文章一樣,不過,正好方便讀者可以在不同的時候偶讀幾篇,從不同人物寶貴的人生經歷中刺激我們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奉的態度。「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

閱讀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無論是在報章、電視、網絡都會看到很多文章、報道……那麼,甚麼是「新聞」?如何分析和閱讀它們?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在2023年撰寫了《閲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一書,根據他以往任教了10年的一個碩士課程科目——「新聞理論與分析」,把理論與現實世界具體個案連繫起來,以此來教導學生。這書的結構也源自當年的碩士課程大綱,李立峯向讀者解說大眾所看的新聞有著甚麼變化,也講解了一些影響新聞生產及內容的重要因素,如政治經濟、新聞機構、消息來源、專業主義、文化意義及科技實踐等,使讀者了解香港現時媒體的狀況。

此書有許多例子讓讀者了解到,香港的新聞媒體能夠生存,不少是靠著背後的財團支持來營運,新聞工作者的報道要面對不同的商家或政治的期望,大眾看到的訊息或評論,也可能是跟著新聞機構自己既有的立場,連評論也是媒體「友好」慣常受訪以回應事件,因此其評論角度也是可以預知。上述的一些情況令專業的記者需要花心力為自己爭取專業空間及新聞自由。

不同的媒體都在努力寫「新聞故事」,不論立場如何,其社會意義也是促進人們對社會多元的認知,並能增進同理心。作者指出,如人們能對生活經驗的多樣性有充份理解,以及對他人有基本尊重,可以幫助解決社會矛盾和衝突。另外,此書內容亦有討論網絡、直播、自媒體如何讓人反思新聞的專業、為何新聞總是傾向負面,並探討辨別真與假新聞與傳媒素養的關係。

透過此書,我們可以學習判斷甚麼是好的新聞,並了解到新聞的專業,更懂得如何去支持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及媒體,讓有價值的新聞,更好的新聞能繼續出現、廣傳。

團契生活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4/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團契生活》(Gemeinsames Leben)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作品,此書在1938年出版,以聖經的觀點記載基督徒的群體生活。此書回溯1935年,潘霍華在Finkenwald與25位郊區牧師在臨時搭建的房屋中的共同生活,這段日子也確立了團契生活的模型。透過閱讀此書,讀者會對團契生活有更深的認識,實在值得推薦。

潘霍華在書中替「團契」給了特別的解釋。首先,在他的筆下,團契是恩典、禮物。在基督的家庭裡,基督徒擁有千千萬萬的弟兄姊妹,這是一種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信徒被允許與同為基督徒的弟兄一同生活於團契中,是出於恩典,唯獨恩典。第二,團契是互相支持、鼓勵。信徒要有緊密的團契生活,正如我們的天父上帝和祂兒子耶穌基督也是緊密團契一樣。團契生活反映信徒是一家人,若信徒有緊密的團契生活,人們便看出這是有生命的教會。

由於團契的重要,故此潘霍華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加入教會,人才能透過家人的陪伴過基督徒的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信主後,他不只得著個人的生命,他的生命是和別人有關係的。而潘霍華在《團契生活》說:「弱者不可論斷強者,強者不可輕視弱者。弱者必須提防驕傲,強者必須避免冷漠……如果強者墮落了,那麼弱者必須警惕他的心不可因為他的墮落而惡毒地喜悅。如果弱者墮落了,那麼強者必須以一切的善意助他重新站起。」正如聖經傳道書四章10節下所講:「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第二,團契中信徒可以以聖言作鼓勵,在弟兄姊妹的口裡尋找和發現祂活的聖言。當信徒有不安及沮喪時,他需要弟兄姐妹在旁作為神聖的拯救話語之擔當者與宣告者。信徒要在基督的身體裡合一,成為一個身體,因為信徒就是基督的身體。

第三,信徒要在團契中學習和睦,人與人之間常有爭執,信徒亦未必喜歡所有的人,但作為基督徒,惟有通過耶穌基督才得以來到他人面前。人與人之間一定存在衝突,而基督成為信徒的中保,令人與上帝相合,人與人相合。

第四、在團契學習感恩,口出恩言。在團契中,信徒只要願意為小事而感恩,會收到更大的贈予。除了要學習感恩外,在團契當中也要學習止言的服侍,拒絕邪惡思想的最有效方式是絕對不允許它們被表達於言語之中。而在一個基督徒團契中,一切都有賴於每個人是否都是同一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任何基督徒的團契都必須認識到弱者需要強者,而強者的存在亦不能離開弱者。

被討厭的勇氣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由兩位日本人所著,而書中的內容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思想所寫成。此書有趣的地方是,作者的寫作方式並不像一般的學術書籍,以論點的形式來書寫,而是透過一位哲學家與一位少年的對話來呈現阿德勒的思想,因此讀者不會因為基礎知識不足而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另外,坊間不少人爭論著《被討厭的勇氣》是否一本心理學書籍,或基於阿德勒否定童年創傷,有些人就認為這本書根本不值得一看等等。但筆者認為,它到底是不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又或是阿德勒有沒有否定童年創傷,兩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對於「人」有多些的了解。

佛洛依德與阿德勒的心理學進路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是因果論,後者是目的論。例如就因果論而言,我們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對自己做了某些傷害或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目的論則指人,人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做了一些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後,我們製造了憤怒的情緒,而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控制和震懾對方,簡單來說,情緒只是達到目的的「藉口」。以目的論的角度看,面對有過童年創傷而患有社交恐懼的人,便可以將他們理解成這類人為了不再受傷(目的),而創造了一個社交恐懼的病徵,正如書中所提倡:「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因此人人都可以透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從而邁向幸福的人生。雖然有人對阿德勒冠上了否定心理創傷的罪名,不過目的論的確給予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人。

另一方面,書中提及到「課題分離」這個要點。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紛爭是源自於干涉他人的課題。而該「課題」到底屬於誰人,區分的方法是:事情到底應由誰做決定。而干涉他人的課題,就是指強迫他人跟從自己的選擇;例如在家長管教孩子一事上,「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課題,人生如何、成績如何就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但家長強迫孩子學習,便是干涉孩子的課題。不過,這也不代表不需要理會孩子的學習狀況,而是家長需要作適當的引導,至於該如何選擇,就是孩子的課題了。又例如,一個人的表白被拒絕,如何處理被拒絕,就是被拒絕者的課題,而不是拒絕他的人去處理。「課題分離」是一個很好的面向,讓人懂得拿捏與他人的界線,而一個人如何選擇,旁人難以干涉,只有他自己能承擔所選擇的後果。

書中用了許多不同的面向討論人生的課題,作者的意見不是走主流的路線,但也是值得學習,也可以擴闊讀者的視野,當中或許有你想知道的事,讓你用全新的角度了解人生。

罪與罰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04/2025

「耶穌直起身來,問她:『婦人,他們在哪裡?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從現在起不要再犯罪了。』」
(約翰福音8:10-11《環球聖經譯本》)

如果有關注網絡生態的話,在整個三月,網絡上出現的「娛樂」新聞可算是把整個華人網絡弄個翻天覆地。面對迂迴曲折,比戲劇更具戲劇性的現實,我們的情緒可以在短時間內被不同的事件所牽引而產生快速的情感變化。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也會估計到我所談論的「比戲劇更具戲劇性」的事情是甚麼。當然是指香港網紅連環出軌事件、震撼台灣的網紅勞資糾紛,以及韓國知名藝人與已故演員的關係引發的爭議。當中牽涉有關權力、網絡欺凌、罪人以及懲罰的議題,我們身為無知的網民,又該用甚麼態度面對?

網絡生態的真相

網絡的出現,人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網絡所影響。網絡將人的時間與空間混合在一起,某一小角落所發生的事,瞬間便可以傳遍每一個人的手機當中。有人會對於國際局勢而感到緊張,也有人會因為某些藝人被揭發失德行為而感到失望或憤怒。然而,這些事都不是我們從身邊周圍的環境直接感受到的事。加上短視頻當道,假設15秒一條片段,而每一條片段都掀起一種情緒的話,我們便會在一分鐘內出現四種不同的情緒變化。

從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認識自己的情緒的最終極目的就是了解自己,但短視頻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人們看了速度猶如洪流的短視頻,事後根本不會記得自己看過甚麼;連整理自己情緒的空間都沒有,又如何了解自己?去年出現的字詞「腦腐」(Brain rot),恰好形容這種情況。這個名詞指:「個人心智狀態在過度消費瑣碎或單調的內容(目前尤指線上內容)後,呈現衰退的現象。」一些看似瑣碎的網絡內容,其實會使人「降智」。

網絡與傳播息息相關。「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是由一位加拿大學者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所提出,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今天所看見或吸收到的訊息,其實已經被媒介所選擇,即媒體如何傳達訊息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訊息。基本上,每一個自稱「新聞媒體」的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他們已經有預設的立場。如果我們只留意單一渠道的資訊來源,我們以為自己的立場好像是自己經過思考得出,但其實只是媒體所帶動的方向。就如我們不會在與政府相同意見的媒體中看到與政府意見相左的文章;也不會在與政府意見相左的媒體看見與政府意見相同的文章一樣。所以,當我們喋喋不休,在網絡爭論個你死我活,背後或許只是媒介的控制與塑造。你所選擇的媒介是甚麼,也決定了你的立場和想法是甚麼,網絡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赤裸生命

網絡,在某程度上就是一個政治場景。因為網絡生態正正就有著非常強烈的敵我之分。隨著媒介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演算法等功能創造了一個一個同溫層環境,而某一個同溫層與另一個同溫層互相謾罵已經屢見不鮮,即便普通討論某種食物美味與否,已經可以產生一場激烈的罵戰,當中更牽涉不少人身攻擊言辭。明顯地,大眾網絡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的討論環境,即使有理有據也不擔保能夠理性討論。這個擁有強烈敵我之分的網絡政治環境,讓有些生命被帶進一個批鬥現場,由眾人定他們的罪,以及給予個人認為最「適當的」懲罰。他們的生命被赤裸地呈現在網絡上,他們被懸置,能夠被任何人殺害,但殺害他們的人都不需被法律所制裁,這種形式可被稱為「網絡欺凌」。

在討論網絡欺凌之先,筆者先討論「公審」的正面意義。有人認為,「公審」就是用來懲治那些法律無法制裁到的人,例如一些藝人的婚外情行為,網民便可透過網絡的輿論壓力讓藝人退出公眾舞台。不過,這是在一個基於對事件有很大程度上的了解,且最好的狀況就是當事人承認過犯的處境下進行;否則,都會容易變成純粹且充滿人身攻擊的網絡欺凌。但,正面意義下的「公審」在諸多限制下的網絡環境,其實難以實現。因為難以確保每個人接受到的資訊是客觀的,並且有「底線」地發表言論。

「罪」與「罰」是一個在網絡生態中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究竟誰人可以定他人的罪?那些罪,真的是罪該萬死嗎?誰人又可以懲罰他人?那些懲罰,真的是合乎中道嗎?往往有不少被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因微小的事或誤會便被一些審判者(網民)置他們於死地,這些懲罰與事主所做的事相稱嗎?

意大利當代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將一些被懸置的赤裸生命命名為「homo sacer」,可被翻譯為「可以被殺死且不能用於獻祭的人」,而直接一些的解釋就是這些人無論在「人法」和「神法」都得不到保障。用網絡生態的環境來理解,就是主權者(網民,可以由世界各地組成)將某人的生命抽離保護(即犯網民認為須受到公審的「罪行」的人),而決定進入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使「罪人」成為赤裸生命,由主權者決斷來定其被殺與存活的合法與非法性。

誰人可以定他人的罪?

網絡公審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知道的「事實」從而用自己的標準來審判他人,仿佛他人犯錯後已經不能再有悔改的機會,也有不少的人以為自己只是隨口一句,但每人一句的累積已經足以對其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公眾人物被公審到自殺的事件亦不少,而微小至學校當中,也有一些人捏造其他同學的醜聞,從而進行攻擊,使應該充滿希望的校園對被欺凌者而言就是一個如地獄般的存在,甚至因微小的事迫使他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特別在緬甸地震發生後,有些網民抱怨著問:「為何地震不發生在詐騙園當中?為何天災不懲罰他們?」其實大家也清楚,詐騙園也有許多被迫詐騙的受害者,這些人值得被懲罰嗎?

我們身處網絡世界,無法避免使用網絡。但至少在面對事件時,有些問題可以問問自己:

  1. 我對事件有多大程度的了解?
  2. 我是否只是純粹想宣洩情緒,渴望被認同,才參與評論?
  3. 我說的話是否客觀?還是只想作人身攻擊?
  4. 我是否有參考過其他資料來源?
  5. 我是否有資格評論事件?
  6. 當事人真是罪該萬死嗎?

筆者想起耶穌為行淫的婦人解圍的故事,而在網絡上,就是一些自以為清高的人決斷他人的生死大權,看見他人的「罪」,卻看不見自己也是一個罪人。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4-4-2025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駱駝—獅子—小孩」三階段讀得不一樣人生》的作者高明煥以「閱讀」與「思考」為核心,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我覺醒的旅程。不少人都希望進步,但卻不知該做甚麼。作者就提出「閱讀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進步。而閱讀之所以能引發思考,正是因為書籍不斷向我們提出問題。」他鼓勵讀者帶著人生遇到的問題去閱讀不同的書,總會在書中尋到答案。而這本有關人生的書提出「努力 X 幸運 = 結果」,作者認為其實每個人的幸運和機會是同等的,付出的努力卻因人而異,而努力的重點就是要閱讀。書中巧妙地套用了尼采「精神三變」的哲學框架,將閱讀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鮮明的階段:駱駝、獅子和小孩。

在駱駝階段,重點在於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這是一個吸收與累積的過程,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進入獅子階段後,讀者會疑惑為甚麼老是看別人挑過的書,並開始展現自主性,主動想著找出自己想看的書,這是一個專注自我發展的時期,將書中智慧內化為個人養份。最終是小孩階段,即是自由地閱讀並研究所讀到知識,然後將所學到的結合人生經驗,融會貫通,領會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標,更會真誠地向朋友分享所擁有的,幫助他人對小孩來說不再是負擔,甚至是幸福的源泉。書末附錄特別設計了三階段的推薦書單,為讀者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閱讀指引,幫助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並享受閱讀的樂趣與收穫。

真話是最好的公關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0/04/2025

韓星金秀賢事件由3月已故韓星金賽綸家屬對他提出指控開始,至今風波仍未平息,最新進展是金秀賢於3月31日在律師陪同下召開記者會,主要拿出一些科學鑑定資料,反擊金賽綸家屬的指控,他又解釋到為何最初不肯承認曾與金賽綸相戀一年,後來又改口,以及聲稱經理人公司Gold Medalist沒有向金賽綸追債7億韓元的欠款等等,而事件最大爭議點,是金秀賢與金賽綸的戀情是否在金賽綸未成年時期發生。但不少人批評該記者會是最差勁的公關,甚至拿來與當年陳冠希就裸照外洩召開的記者會作比較,稱兩位當事人的回應高下立見。

不過,作為第三者旁觀這次事件的發生,確實難以有太多的判斷,而網民反應更是兩極:一方面有人支持金秀賢,稱男歡女愛實屬正常不過的事,而對於網絡流傳的影片,更有人認為只是男女朋友之間會的親密接觸;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金秀賢利用權力在女方未成年的時候進行誘拐(grooming),實在是不道德的行為。

先不論陳冠希當年行為是否正確,為何有人指他在記者會上的表現較讓人受落?或許是他直面承認了過犯,對受影響的人道歉,然後宣佈從此退出演藝圈,而後來追擊他的人似乎也逐漸減少了。而對比起金秀賢的記者會,有人認為他不但不時看稿子,而且為曾經不承認戀情作了非常多的解釋,顯得他不覺得自己有錯。最初金秀賢不承認,到證據不斷被翻出才選擇承認戀情,對於他人來說,他的說服力已經大幅減少。其實最好的公關,從來都是說真話,然後好好道歉,待他人揭發後才承認,再說甚麼都只會令人覺得是狡辯。即使事件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情,沒做過的事當然要堅定否認,但若然後來被揭發是真的做過,要負上的代價往往比起最初大方承認大得多。

領導就是喚醒生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3/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古倫神父是一位很有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書可讀性高、感染力強。他的著作《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強調管理中要融入信仰與靈命,而每一個人都會同時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作者清楚說明領袖應有的條件,就是要喚醒被領導者的生命,喚醒他們的新能力,新活力和新想像力,並從中教育他們。生命領導者人格十分重要,他們要有豐富的經驗,人格的成熟,簡樸的生活,因為生命最後還是在於上帝,生命不是只有成功,成就,獲利和收入而已。領導者不可讓弟兄難過,不該傷害任何人,甚至包括對他當面提出無理要求的人,因為領導者必須在每個人身上看見耶穌基督,挖掘出每個人良善的本質。那麼領導者其實可以透過他們性格的弱點與黑暗面,看到他們良善的本質。若有人犯錯,也不能傷害當事人,使他氣餒,可把事情在當事人面前,讓他能夠自然地穿進去。領導者亦不可散佈悲傷的情緒,而是要傳遞寧靜與和平,以及生活中的喜悅與樂趣。若公司散佈恐懼的氣氛,或許短期內可以提升工作績效,長期卻會消秏經營的成果,照顧員工的心靈需求是十分重要。

古倫神父在書中提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謙卑與分寸。謙卑就是有面對自己人性面的勇氣,這個概念會讓我們以敬畏,和善和態度去面對他人。言語可以傷害人,醫治人,也可以殺人,亦可以使人充滿活力,所以領袖要謹慎使用言語,更要尊重同工,不惹人生氣,要鼓舞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增長,此外,人永遠比經濟成果更重要。如果領袖是尋求上帝公義的國度,那麼應正確處理經濟事務,上帝必定會將其他一切都加給他。敬畏上帝的人,必會謹慎看重與人的相處,以人為本,願意付出愛,因為愛使人有活力,而恐懼會使人癱瘓。最後,作者總結稱,領袖要經常為心靈補給,才會有生命力。唯一的補給方法是經常在上帝當中,在默觀的時候,在寂靜的空間,上帝會把泉源湧現。有生命力的領導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企業文化,創造聖地,可以鼓舞人的生命,獲利不是最重要,人才是企業的優先考慮。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作者又提出,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可將機械人技術應用到人體上,以強化人類的身體和延緩衰老,而基因工程能為人類提供可移植的器官,未來甚至可以將大腦移置到另一個身體上。人類未來能遠端操控機械人工作,加上元宇宙和腦機介面技術,令人類可以足不出戶便到達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任何地方。AI(人工智能)或會使人類思考能力退化,但卻能擴展人類的智慧,甚至能收集人類精神和記憶,讓人的意識一直存留下去。

這些內容不會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在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也出現過類似的想像,我也相信人類有能力製造新技術來實現以上想像,但這些發展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到時是人類操控科技來改善生活,還是人類只能依賴科技來存活?又或是科技反過來在操控著人類?雖然我有生之年未必能經歷到人類的人工演化,但AI和其他技術其實已經在重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亦帶來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昔日的不治之症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社會有沒有資源和配套讓人們安享晚年?現有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元宇宙技術,能為人類帶來虛擬世界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這會否令人類對真實世界不再感興趣?虛擬世界的商業活動又會否成為推動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AI的知識和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現在的教育系統是否能跟上科技的發展?有甚麼專業技能將會被淘汰?AI運算耗用了大量的水電能源,這對我們的環境會造成甚麼影響?AI又會否加劇社會資源不公的情況?

而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些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