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吳庶忠教授)
(專訪: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吳庶忠教授)
(口述:吳庶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口述:吳庶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不少情侶經過戀愛,然後進入婚姻階段,生兒育女及種種與之相關的事情很快會成為他們考慮的問題。當有些夫婦掙扎是否要生小孩時,也有不少夫婦卻因不育而煩惱,甚至希望進行人工受孕。決定或不決定生育,甚或是否進行人工受孕,背後牽涉了種種倫理道德及信仰的關注。因此在面對各種選擇,作為信徒的已婚夫婦除了從自身處境作考慮,更可多行一步從信仰及神學層面出發,思考相關問題,然後才下決定。筆者訪問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李耀坤博士,他會與我們討論與生育相關的神學問題。
現時香港有關人類生殖科技的各項活動受《人類生殖科技條例》監管,包括任何人士如欲進行《條例》下的有關活動(包括提供生殖科技程序、進行胚胎研究或處理、儲存或棄置在或擬在與生殖技術程序或胚胎研究有關連的情況下使用的配子或胚胎)。
夫婦二人成為一體,二人生命結連在一起,新生命也從這一體而出。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事實並不如此。當準父母懷著興奮心情迎接小生命時,卻發現小生命罹患疾病,甚至胎死腹中;又有夫婦極渴望懷有兒女,久經努力仍然落空,甚至不惜一切試盡所有方法。在面對這些處於生育十字街頭的夫婦,教會及牧者可如何與這些弟兄姊妹同行?
世代不斷變遷,都巿化、教育制度變革、男女平等及社會發展等因素令香港人整個生育模式改變。上幾代年青人十五六歲就結婚生子,今時今日生育年齡急速延遲,香港女性幾乎成為全球最遲生育的地區。不過,由於生育科技的進步和提升,雖然很多人愈來愈遲婚,仍願意冒險做高齡產婦。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都是上帝領養的。」
每次上課時提到基督徒與天父的關係,我都會這樣對同學說。然後,每次,真的是每一次,班上總有幾個同學頓然不禁流露一個驚訝、錯愕、真相大白般的表情,感覺恍如粵語殘片吳楚帆十八年後發現自己原來不是父母親生的一樣。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127:3,現代標點和合本)」